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月04日冯小刚归来 戴锦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月4日 《冯小刚归来》 戴锦华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4日 10:28
                   


              主讲人简介: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内容简介: 
              在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有个吹捧大师,此人名叫冯小刚。他带领于观、马青以及丁小鲁等一帮年轻人为人们圆梦。这部小说后来成为电影《甲方乙方》的故事原型,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叫冯小刚。 

              小说中的冯小刚最终没能做出惊人之举,但现实中的冯小刚却因为导演电影《甲方乙方》而一炮走红,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军突起,短短几年他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片霸主的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冯小刚却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2002年,酝酿已久的《大腕》终于出炉,然而人们失望的发现,曾经那个熟悉的冯小刚不见了,人们一直渴盼的岁末大餐变味了。 

              在精致画面的陪衬下,故事显得苍白无力,语言上的机智也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不禁惊呼,冯小刚到哪里去了?真的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么?中国贺岁片之王的冯小刚何时归来?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与我们一起探寻失去的冯小刚。 

              (全文) 
              当时冯小刚去拍《大腕》的时候,我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一种,有一种怎么说呢,像是我遭到了挫败的感觉。为什么冯小刚去拍《大腕》,我遭到挫败呢?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有直接的关联,跟我的立场跟我的位置有关联。什么关联呢?是这部影片在三部贺岁片成功,冯小刚的名字成为了某种品牌,成为了某种票房感召力,而冯小刚的电影事实上几乎成了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可以和好莱坞电影分市场的这样的一个导演之后,冯小刚成功了。怎么标志?冯小刚获得了海外投资,《大腕》这部影片和他此前的影片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重要的变化先不说影片本身是发生在投资。冯小刚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亚洲)公司投资,请大家注意,大家不用我说你们都知道这个事实,海外投资是大大地高于国内电影投资的,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没有一个导演不梦想自己得到充足的资金,在电影当中去充分地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讲一个小例子,比如说我设计一场戏是在机场里发生的,最后我发现在机场拍摄太贵了,所以我就改了,我改一火车站。后来我发现北京站拍也太贵了,我就改一小城市,一小城市火车站。结果我最初构想的飞机场那样的空间,所可能发生的故事,到了一个小城火车站的时候就被改变了。那当然一个艺术家多么向往自己完全不考虑金钱的束缚,或者说有更多一点的更充足一点的资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冯小刚是成功了。这个本身作为冯小刚成功的标志。 

              但是我还要多说一点,说某某某获得了海外投资,以前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你很成功,海外也看好你,所以他投资你的影片,准备把你的影片拿到海外去放映。我们大家知道比如说《霸王别姬》,比如说张艺谋的很多很多电影,都是用海外资金来拍摄。可是,冯小刚这个《大腕》的拍摄,他获得了哥伦比亚(亚洲)公司的投资,这个投资却是另一种海外投资。什么海外投资呢?就是我给你钱,你拍电影,这电影就在中国放,并不是为了拿走放。那么,为什么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如此慷慨地要支持中国电影呢?在我看来,没有不付钱的午餐。为什么他要投资中国电影呢?很简单,因为冯小刚当时是一个可以和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分份额的导演,这个蛋糕冯小刚可以切走一块,那么我投资给你,再切下来的这块蛋糕至少相当大一块都装到我兜里了。冯小刚当然拍摄的仍然是中国电影,但是在资金的来源和利润的走向上,已经不再重新注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工业。这是我说当时我感到很挫败,因为我曾经说我无保留地支持冯小刚,是因为我觉得冯小刚他是中国电影的一条路,中国电影应该有很多条路,但是这样的一条路是需要的,这时候我发现有人来买冯小刚了。 

              接下来我看到了影片,我看到了影片我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我对于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关心,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关心,使我感到挫败,我觉得这部影片也使我感到失望。我觉得感到失望的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其实有很多冯小刚电影一一贯之的那种特点,被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是一种损伤。因为在《大腕》当中的两个喜剧式的角色,喜剧式的主角,和在《手机》当中的喜剧性的悲喜剧的主角,好像仍然是小人物,但是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我们《手机》更为清晰一些,我们说《手机》是一个开着宝马车的小人物,我很难再相信他是一个你我中人。可能在座的也有人开宝马车,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那么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一个财富的标志,因为今天的现代的世界,所谓的财富,正是用这样一种外在的品牌来标识的,我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我开什么牌子的轿车,我住在什么区域,所以,当这样的一些符号出现的时候,这个小人物已经变了,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或者我直接地说变质了。那么在《大腕》当中这两个喜剧性的小人物仍然似乎是冯小刚式的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可是这些小混混却是一个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这样的人物。那么这是一个我说小人物的角色变了,小人物变质了,于是他那样一种用温情去呼唤,温情滋润我们的内心,用温情去呼唤我们认同的能量,我认为极大地萎缩了。那么整个的《大腕》的影片我看起来像一个连台喜剧,像一个连演小品,这是一个东西。 

              另外一个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曾经那样的获得观众的热爱和观众的拥戴,是因为冯小刚电影其实他不拒绝一些小小的温和的偏见。比如说我们对于外国人的某种小小的微妙的排斥,我们在影片的细节当中,表现出一点点微妙的对外国人的小小地踩他一脚,小小地嘲弄他一把。比如说大家都记得在《不见不散》当中那个场面就是他们怎么教美国警察,教美国警察说汉语。然后大家都看得好开心,因为表面上喜剧式的角色是葛优所扮演的小人物,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一帮美国警察很庄重地坐在那里学那些不可以的,是匪徒一般的警察的对白,那么大家觉得非常开心,好像微妙地满足了我们内心的那样一点中华民族心理的需求。但是,到《大腕》当中我发现钱是很有力量的一个东西,中国古话说拿了人家手短,当这个资金是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时候,我们看到所有的丑角所有的喜剧性的,所有的丑陋的行为在影片中的中国人内部发生,而到结局,戏剧性结局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个大腕是一位智者,是真正的导演。而且是人性喜剧的导演,他的死几乎成了一个试金石,他在背后冷眼旁观着这些人蝇营狗苟。那么,这样的一个微妙的错位的发生,是冯小刚战胜了偏见吗?我认为是冯小刚向另一种偏见屈服了。就是那种崇洋的,想像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都非常智慧的,那样的一种偏见妥协了,而这样的一种偏见却很难在市民喜剧层面上,和观众的认同由衷地组合起来,这是我说金钱的改变, 

              《手机》在这个意义上说也将载入,我以为载入中国电影文化史,不是中国电影艺术史。因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就是一部影片作为一则广告,这个是一个巨型的广告,而且就挥金如土的广告业而言,是一个相当便宜的,而相当有效的广告。整个的影片成为了移动通讯,摩托罗拉公司的广告。那么更具有讽刺性的是在这个影片当中大家是不是看过影片的很多版的海报,其中一版海报很好,远看是一个手机,底下写着《手机》,近看是一个手雷,对吧,这个手机要炸掉。而且我自己看这个影片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点毛骨悚然,最后这个女人又上门来推销农村来的姑娘,上门来推销手机的时候,告诉全球定位,说一打开马上告诉你,说你在哪儿。其实全球定位没做到这个程度,那么当这个出来的时候,你真的觉得《手机》或者叫现代文明,或者叫现代生存,它在给你提供无穷的方便的同时,携带着如此众多的恐怖。而这种恐怖未必只有男人觉得恐怖。它一方面有这样的一个效果,另外一方面整个的是在做手机广告,今天的手机可以有多少种功能,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今天的移动通讯网络是何等的发达。 

              所以我觉得从《大腕》到《手机》,这两部影片我把它另列,我把它另列的原因就是你会看到资金或者资本的力量,是怎么改变一个所谓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怎么改变一部影片的表达。所以我说《手机》它一方面是,如果我们说《手机》是一个超级广告。而《手机》事实上我认为就是一个超级广告了,起到了一个超级广告的功用,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影片的资本,资金,其实是一种广告资金的投放方式。我们要做广告,我们投放多少给电视台,投放多少给报纸,投放多少给杂志,投放多少给街头路边的广告。那么这一次我们不是说投放给一个电影做一个里面完成一个软广告的功能,因为我们大家看过很多电影,我就不举是什么名字了,比如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珍贵地喝一个可口可乐,喝一杯可口可乐,大家分享一杯可口可乐,很感人的一个场面。看到山村的孩子把一杯可口可乐当作这么宝贵的东西,那你看片尾字幕,鸣谢可口可乐公司,这是一种所谓软广告行为。但是,《手机》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它从头到尾是一部广告,关于手机的广告,关于摩托罗拉的手机的广告。那么当你要给摩托罗拉公司做广告的时候,当你要给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做广告的时候,当你要在这个广告当中展示各种不同款型的,型号的摩托罗拉手机,同时展现它的最新功能,展现它的高端产品的时候,决定你的人物不可能是小人物,不可能是边缘人,不可能是苦涩喜剧,不可能是出租汽车司机,不可能是在海外的边缘去挣扎生存的人物,而他必须是在这个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人,他才能消费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的手机的高端产品。所以我说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他的小人物的温馨的悲喜剧的故事必然变味,必然变质。所以我说这个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形,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怎样地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它对这个改变是多么的内在。 

              但是我当时感觉到我觉得冯小刚在耗费他的象征资本,什么叫象征资本?就是观众对他的信任,观众对他的期待,观众对他的喜爱。那么从中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角度上去看,一个非常成功的深受观众热爱的导演,我说他只有三次机会。他如果三次滥用观众对他的信任的话,他基本上会耗尽他的象征资本。所以我看到《大腕》,看到《手机》的时候,我看到冯小刚已经用了他第二个,它的第二次机会。 

              那么冯小刚从那里归来?从大成本的商业操作的这样的地方归来,重新拍摄一个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温馨的苦涩的喜剧,来取胜的故事。是不是这样的意思?我不知道,那么我自己是这样理解冯小刚归来,冯小刚试图归来。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所看到的《天下无贼》,似乎是冯小刚原有的那样一些脉络开始复现。尽管这是一个可以诈骗或者盗取到宝马的贼,不是合法的开辆宝马车的大人物,那么,尽管他是这样的大贼,很成功的贼,很能干的贼,但他毕竟只是贼。那么用这样的一个贼,我只是贼,和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