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迪生传-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只好等着。可是,到他挤到窗口的时候,竟把自己的名字忘记了。

爱迪生总是专心致志,完全不管时间,埋头钻研和实验。据说他终身
未带手表,所以,爱迪生的生活,不为时间所束缚。

爱迪生是一个不尚空谈,持之以恒的实干家。1914 年,爱迪生的实验


所失火焚毁了,损失达400 万美元。这一重大打击并没有使他停顿下来。他
说:“我已67 岁,但还不算太老,我要重新做起。”

1924 年5 月,美国投票选举国内最伟大的人。爱迪生得票最多,光荣
当选。美利坚合众国授给他一枚特级国会荣誉勋章,这是国家的最高奖赏。
这时爱迪生已经77 岁,还是照样“一天干两班”,从来没有想到要退休。他
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
出来。”

凡是和爱迪生接触过的人,对于他不尚空谈这一点深有感触。我国一
位总工程师曾于1925 年考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和爱迪生有过一些接触,
他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我几次和爱迪生的接触中,感到他不尚
空谈,重视实际。有一次爱迪生又来工厂,看到我们这群大学生,说要考考
我们。他拿起一个灯泡对我们说,‘请你们计算一下它的容积是多少?’我
们忙拿起纸和笔,有的用积分去算,有的用微分去算。。算了很久,还未算
清楚。爱迪生边看边笑地说,你们已很有点学者的样子,但是这样太麻烦了。
其实求它的容积很简单,只要在杯子里盛满水,灯泡放进去溢出多少水来,
这就是它的容积,说得我们恍然大悟。这一次的谈话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使我一辈子都牢记,搞科学要讲究实际效果,不能空谈理论。”

爱迪生有独创的推理力,更重要的还有实验的态度。他在要做一种研
究以前,第一步必先准备充分的预备知识,先去调查前人关于此事项已有过
何等造诣,他对前人所已获的成果并不即信,还须运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施
行种种实验。因之常发现新结果。

“爱迪生与人走着同一的路,结果常会到别人未曾涉足过的荒地里去。”
他有一个多年的助手曾这样说:这个助手曾费了许多心力想制某种化合物,
终于不成,可是爱迪生却以同样的方法,得到很满足的结果了。

爱迪生对于自己的行为常抱相当的自信,别人对于他的研究,任凭怎
样批评,一概不睬。当他研究用铁筋土造建筑物的时候,许多人都以为铁筋
土中所加的小石子必将在柔软的水门汀底沉聚,决难成功的。可是他却照了
自己的方案好好地成功了。他常先把既定的事实摆在脑子里,然后再去运用
他的丰富的独创力。

他必须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一一留记于笔记簿,把所笔记的交给助手,
叫助手再把实验的结果一一记入,每日报告他一次或数次,他终日巡回实验
所中的各室,指导监督,记忆力很强,全体助手所做的实验,他都能一一记
得,宛如自己去实验一样,实验用的笔记簿每册厚约200 页,从门罗公园时
代以来,已要以千数来计算了。这许多的笔记簿中,保存着他数十年的想法、
设计、图稿等等的成绩,以及部下所进行的无数的实验。

在研究工作中,爱迪生对于实用性非常重视,从不把自己束缚在抽象
的数学推导和繁难的计算中。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阿西莫夫写道:“抽象
的知识很少能引起爱迪生的关心,他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兴趣在
于把别人一些抽象的发现联系起来,做出实际有用的装置。”有一次,他让
助手设计发电机中线圈的绕法,这位助手拉了好几天,还无结果。

爱迪生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叫工人做几个模型呢?你可以用绳子在模
型上绕来绕去地试,用这种方法决定绕圈怎样绕最合理,而不必再在纸上画
那些凭空想象的线条。”助手反对说:“可是,您说的这种做法在书本上是找
不到根据的呀!”爱迪生却说:“如果的确能用,你又何必去管它呢!”助手


按他说的去试,马上发现这个方法既简便又实用。

爱迪生不仅不尚空谈,而且还能持之以恒,直到离开人世间的最后一
刻。当爱迪生77 岁的时候,有人问他:“你什么时候退休呢?”他回答:在
出殡的那天!84 岁了,他还说必须至少再做15 年工作,必须勤奋工作,在
退休之前完成所想到的一切。还有一次,有人问他是否同意“为科学十年休
假”,他回答说:“科学是永无一日休息的,在已过的亿万年间,它于每分钟
都工作,并且或要如此继续地工作下去。”

1931 年8 月1 日,爱迪生在西奥兰治研究所工作时,突然倒地不起。
这个新闻震惊了全世界。他的病况严重,但稍微好些的时候,却仍念念不忘
地说:“我希望快到研究所去。”

爱迪生的大量发明,固然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
但是,他那严肃认真和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和勤奋工作的精神,
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善于聚集人才的天才组织者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指出:“爱迪生之所以有这么丰富的发明,原因在
于他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创造了一个实验室,使用了一大批得力助手,从
事研究制造。这个实验室就是后来的许多大工业公司建立的大型实验室的原
始形态。”

另外一个美国学者也持有同样的看法。阿西莫夫说:在门罗公园实验
室,“有8 位之多获得法定资格的科学家为他工作。”

《美国企业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写道:爱迪生“聚集了一批技术高超
的人才,购置了一批仪器和机器,并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术领域里攀登
新的高峰。他雇用了一些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18 世纪以来,在美国和西欧,生产的社会化虽然有了进展,但科学研
究的方式还是旧的。科学家还是个人独立地进行研究并未有组织地投入到研
究工作中去。19 世纪末,围绕探索电力在技术上的应用,给爱迪生的科学
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电学、机械学、化学等科目之间相互渗透,一项科研
成果往往是许多学科的综合体。原来爱迪生个人或靠几个人研究的状况很难
适应。于是他在1876 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所,他称之为“发
明工厂”;1881 年又组建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
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 多人,其中包括精
通数学的厄普顿,擅长化学分析的芬逊,检验矿石的海德,还有及时提供资
料的派克教授。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
的。电灯就是其中之一。爱迪生培训了一批人,分赴世界各地去选择最好的
竹子作灯丝材料,最后选定了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从此,人们开始用上了
真正的电灯。

不论是在纽瓦克,还是在门罗公园,爱迪生与他的工人之间的关系都
是粗豪而友好的。

例如,艾奇逊在加薪要求被拒绝后曾自动退职,但后来又回到了实验
室。爱迪生闻听艾奇逊出走一事哈哈大笑,一次他对艾奇逊说:“房子那头
有个水压机,把它准备停当,给我做一个马蹄形白垩圈。这个圈的外径是一
英寸,灯丝的宽度是千分之二十五英寸,长千分之二英寸。我将命人给你钢
板,用来压制板材,再做一只模具,冲压灯丝。如果你制成的这种灯丝可装
在灯内,我就奖给你100 美元。”


艾奇逊造成了这种灯丝,拿到了100 美元的酬金。爱迪生又与他立下
合同,再制造3 万根。艾奇逊写道:“我雇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帮我制造,
我的技术越来越熟练,等到制出1.6 万根灯丝时,我已经能每天挣12 美元
了。”

爱迪生创立的第一个工业实验研究所,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
前景。从此,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从个体劳动转变成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爱
迪生的“发明工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目前拥有数千名研究人员的美国通
用电气公司实验中心的前身。这个研究中心几十年来在从电气到核电站的广
泛研究上名列世界前茅。至今,爱迪生的实验所保留在那里,成为纪念的圣
地。

在爱迪生的中年时代,他由于拥有许多专利权,积累了可观的资本,
雇用了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帮助他设计和试制许多科研项目。如果没有手
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帮助,爱迪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到了老年,爱迪生仍惜才爱才。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依阿华大学毕业
后,进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主要是做蓄电池的。进去第一天,
爱迪生就考他,指着一堆铁板对他说,已经氧化了,能不能回收,提炼成纯
铁?这位留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埋头苦干,终于被他提炼成功。爱迪生从此
非常器重他,正式录用了他。可是他遭到了同辈美国人的嫉妒,被外国人瞧
不起的中国人,居然解决了美国人不能解决的难题,他的上司就处处刁难他。
这位留学生感到呆不下去,就提出辞职。爱迪生知道后,亲自赶到公寓去看
望他,挽留他不要辞职。但是这位留学生表示坚决要走。过了不久,圣诞节
到了,爱迪生买了蛋糕再次登门拜访,一再劝说挽留,使这位留学生大为感
动。临走时,留学生站在门口,目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远去,双眼噙满了
泪水。

爱迪生是人,而不是神。爱迪生的英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沃·克拉克
认为:不应把爱迪生的发明全部归功于爱迪生个人。爱迪生只是工作在这一
广阔领域里的一员。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间的交流与促进,才使发明成为
必然结果。显然,这种观点是能被人接受的。

既是工人也是梦想家

爱迪生既是工人也是梦想家。早在童年时代,他就想知道大自然的奥
秘。他经常说,大自然充满了奥秘,他想了解它。

爱迪生喜欢思考问题。他认为,思考能使人开心和愉快。对于一事,
他的设想是非常丰富。当他倾心于选矿事业时,因为要设计一种机器,画了
3 个图交代部下的技师。那图只是表示概要,并不完全画好的,技师向他诉
述困难,认为依据这图无法造出机器。他也不和技师辩论,过了两天,自己
对于要制造的机器作了48 张的设计图,默然地摆在技师的桌子上。后来果
真依据了其中的一图,把机器造成了。

爱迪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生活不感兴趣。他不但喜欢思考,而且也
喜欢工作。在他75 岁时,有人问他什么叫生活,他回答说:“工作。发现大
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他说,他要发明创造的东西足够他再
工作100 年。

爱迪生不怕麻烦,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他的生活中始终充满了乐观。
爱迪生的助手们说:爱迪生在研究上,不论遭到如何的失败,都不灰心。他
的发明,正如吃饭一样,每日不可缺少。一直到死时均在继续发明,尤其发


明“和平利器”为其终生愿望。爱迪生为世界伟大的英雄,实非过言。

对于多数人来说,耳聋会带来许多害处,但爱迪生却能变害为利。以
后,他常风趣地对人说:“耳聋是一种福音。”尽管耳聋,他仍可以和人谈话,
因为他听不见的并不是基本音响,只是音乐的细微变化。此种症状符合耳聋
病例。

实际上,他只是听力受到了阻碍。这种疾病对于他钻研业务也许有利,
他后来回忆自己当电报员时说:“我可以毫无误差地听出自己电报器的发声
节奏,却听不到其他分散注意力的声音,甚至也听不见大房间内身旁同事的
电报机声。”

后来,当他研制早期贝尔电话时,由于自己听觉不灵敏迫使他作出改
进电话的决定,最终创造出了迄今仍至关重要的炭极式发射器。

发明留声机就更是耳聋在起作用。爱迪生说:“纯纯粹粹是耳聋促成我
完善了对这种机器的试验。在制作钢琴曲唱片的问题上,我足足用了20 年
的光景,因为钢琴曲充满了泛音。所以我能制作出来——正是因为我的耳
聋。”

除此之外,耳聋还给精通经商的爱迪生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他在与
人打交道时,特别是在充满尔虞尔诈、弱肉强食的工商界,爱迪生从不在交
易中和人搞“口头”协定,而是所有条款必须写在白纸上。这点在充满金融
骗局、无赖行为的商业世界中不啻是一个救生圈。

当他的发明创造成功地被人们应用时,他对他的成就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