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施供养他。恶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没有衣服穿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要。布施供养里面,不讲这个人作善作恶。
  四事供养是平等的,四事之外,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他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恶人我们也要送东西给他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没有卧具,晚上睡觉没有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四种布施供养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善人恶人。换句话说,对一切众生要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养之外,那个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兴办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对社会是有害处的,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要有智慧的拣别。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丰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三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3
  诸位同学,请看「以偈赞述」第七首: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普贤行门十大纲目,第一是「礼敬诸佛」,第二是「称赞如来」,第三是「广修供养」。我们讲到广修供养,这里面包含的义趣无有止境。虽然世尊为我们讲供养,也归纳为三大类:财、法、无畏。我们对於世尊的教诲,要能深深体会它的意义,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然后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习,我们能够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
  世间法离开财不能办事,办小事要小的财力,办大事要大的财力,没有财力办不了事情,所以财是属於福,不能没有福报。如来在果地上,你看我们大家尊称他为「二足尊」,这个「二」,第一个就是财富,第二个是智慧;「足」是满足、圆满。世出世法里面,福德智慧圆满,没有人能够跟佛相比,所以我们称之为「尊」。佛教人无不是教人福慧双修,善生福,净生慧;清净心生智慧,善行生福德。心纯净,行纯善,这个人是福慧双修。功行圆满,我们就称他为佛陀。
  怎么个修法不能不知道。修法,那就是所谓的善巧方便,所谓的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得智慧,智慧不开,你真的不知道从哪里修起。所以威光菩萨得一切智光明,他有能力观察诸佛如来在因地上生活行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看清楚看明白了,当然他就会修了,他就会学了。其实诸佛菩萨的修行理论与方法,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圆圆满满的显示在外面,问题我们得会看。谚语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佛门四众同修看热闹的人多,看出门道的人不多,所以依然还是不会修不会学。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造作三途六道的业报。
  长年累劫修行,依然不能入佛境界,什么原因?当然有原因。聪明人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你这个路,菩提道就没有障碍,就通了。在世间我们有时候也听人说,这个人对人善心善意,遇到别人有困难,能够全心全力帮助成全。但是到后来,对方不但不感恩,忘恩负义,在背后还要批评你,还要毁谤你,还骂你,好心善行不得好报。他来给我说,我怎么告诉他?我教他:你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你好心对人,好心帮助他,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完了之后,他对你不知道感恩,而且还要毁谤糟蹋你,这里头必有原因。
  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因是过去生中种的,缘是在这一生,「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遇到这样的情形决定不能怪罪对方。如果你要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的,好了,你的业因永远找不到。你应当冷静的反省,必有原因,只要你细细去反省观察,你一定能找到。你把你这个业因改掉,你以后再以善心善行帮助人,回报一定是善的。所以聪明人找业因,这个因素肯定在自己这一方面,决定不在对方。这是佛菩萨教我们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这是真理,真实因果,真能够解决问题。佛法里面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去求、去观察。
  财施,外财这容易懂,身外之物,用来布施供养有迫切需要的人;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讲,最简单的说法,不惜辛劳,辛苦操劳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很辛苦,算了,我不干了,这你就吝啬不肯布施供养,你的慈悲心就退转。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服务,永远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跟我们讲,每一条到最后都是「无有疲厌」。从这一句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大愿之所感,果报是健康长寿;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从布施供养里面得来的。
  我们如果要身体健康,这个身布施不怕辛苦、不怕劳累。早年,我看到的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九十五岁依旧讲经说法。诸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三种布施都具足。讲经要用这个身体,要用音声,这是内财布施;讲经要用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这是属於法布施;讲经不厌倦、不疲劳,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李老师为我们做出榜样,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最后两年身体比较差了,接受学生的照顾。
  身体怎么会差的?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告诉我饮食中毒。信徒学生好心给老师煮了一碗面来供养他,他很慈悲,一定是当著他的面前把它吃完,让供养的人生欢喜心。这个面大概放的时间太久了,而且面条里面防腐剂很重,它没有防腐剂,它不能放得时间很长。尤其期限过时候了,不新鲜,李老师一闻就晓得,闻到这个味道不对,但是还是要在他面前吃完,让他生欢喜心。等他走了,他用解药来解毒。他的确是很高明的大夫,他用解药把这个毒化解了。过了大概半年之后,又碰到一桩这样的事情,他又吃了,吃了再用解药来解毒,这个毒散得太快了,这样中毒的。
  所以我每一次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每一次都跟我讲:吃东西要小心,千万不要到馆子里面去吃。馆子里面的东西确实不干净,端出来很好看,厨房后面你没有看到。所以他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还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总是让众生生欢喜心。如果闻到味道不对,不吃不就没事了吗?他又怕伤别人的心,人家好心来供养,老师拒绝不吃,大概嫌他做得不好吃,这是慈悲!真的,佛门有所谓「慈悲多祸害」,佛菩萨教我们慈悲要依据理性。李老当然因为他自己是医生,他有解药,可以。像我们不懂这个解药,我们就不敢,闻到味道不对就不敢吃了。他凭著所谓艺高人胆大,亏就吃在这里。如果他不懂得医术,他不懂得解毒,我相信他会跟我们一样,看到颜色不对,闻闻味道不对,这不能吃。
  他这个示现,实在讲也都是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在他日常生活当中现身说法,我们就学到了佛法,这是身教!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看他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佛法,都是在教化众生。会的人看出来了,得利益,得受用;不会的人懵懵懂懂。中等根性的人要说清楚说明白了,他才觉悟;下根的人,跟他讲他也不觉悟;上根好度,不必说,他一接触一看一听就明了。所以讲经说法是布施供养。
  李老师以前常常告诉我们,走路。从前车辆少,走路的时间多!早年在台中,我们到慈光图书馆、到莲社都是走路,要走十几、二十分钟,没有车。在路上看到路上一个小石子,把小石子捡起来丢在路旁边,这是对众生的布施供养;怕人家踩到脚受伤,怕人家滑跌倒。路上看到果皮,在台湾香蕉很普遍,香蕉皮很滑,你把它捡起来丢在路旁边的垃圾桶里头。你们想想看,这是不是布施供养?我亲身去做,内财布施。所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供养统统都做到了。一天到晚遇到这一类的事情很多很多,都在你面前,就看你会不会,你肯不肯、发不发心去做。你要肯发心,布施供养的机会到处都是。路上遇到儿童,遇到老人,遇到残障人士,特别是过马路的时候,你能够照顾他安全通过,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以普贤的心行,那都是广修供养。所以广修供养的事说不尽。
  总而言之一句话,念念为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念头,就是供养的念头,行为是供养的形式。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三种供养都迫切需要。三种当中,《行愿品》里面讲得很好,「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头一句「如教修行供养」,这个供养的境界大,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一切众生。用什么供?依教奉行,如教修行是大供养!就是善导大师教我们的: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违犯,这就叫依教修行供养。
  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我们也不必要找一大堆的经论来学习,一部就可以了。佛法里头无论经文的分量多少,在一般来说,戒定慧三学统统都讲到。净宗《无量寿经》就非常好,经文不算很长,内容圆满丰足。这部经里面有戒学、有定学、有慧学,能够熟读深解,解得愈深愈好。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深解义趣」。经有无量义,字字句句都有无量义,你解得愈深愈好。解跟行是相应的,你行要深,行要广,行能帮助解,解能帮助行,解行相应,解行不二,你就能入境界了。
  第四条「忏悔业障」。学佛的同学们,无论你学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都希求忏除业障,不知道从哪里忏起。古大德有个比喻,业障好比是贼,把你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法财障碍住了,就好比贼把你家里的财宝偷走了。你要把贼抓住,首先你要知道那个贼是谁。你连贼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把贼抓到?这个比喻浅显好懂。
  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业障,业障从哪来的?业障也叫魔障!佛把业障也给我们分为几大类,这个经论里面讲得很多,有分两大类的:烦恼障、所知障,有分三大类的:惑障、业障、报障。为什么叫障?都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开悟。我们修净土的人,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得一心不乱?有障碍!障碍你修禅定。总而言之,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会遇到这些障碍。确实先要把障碍找出来,认识它,然后远离障碍,这就没事了。
  佛教导我们烦恼是障碍,所以首先教导我们要断烦恼。烦恼障断了,这个烦恼障专门是讲见思烦恼,果然断了,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报障,什么果报?烦恼的果报。烦恼是因,六道是果,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他把六道比喻作作梦,梦里明明有六道,觉悟之后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你脱离了,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觉悟的众生,依旧在作梦,梦中境界苦不堪言。这时候怎么办?你很慈悲,你又可以回到梦中去帮助他们觉悟,这就叫乘愿再来,这就是倒驾慈航。这个时候到六道三途里面来,不是业力来的,业力是烦恼,不是烦恼来的,是愿力来的。所以他不迷,他不邪,他不染,他在六道三途跟在一真法界完全没有两样。他到六道三途来是为人演说而来的,演是表演,说是解说,他来干这个的。
  众生从事於教学真的很辛苦,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他不苦,他不疲不厌。你要问那为什么?他没有贪瞋痴,他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没有疲厌。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有疲倦、会有厌倦?因为有自私自利,因为有贪瞋痴慢,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要度化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度要想度别人,经论里头常讲「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真的,一点都不错。
  自己先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是我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勉同学的。不要害怕:放下,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我明天日子怎么过?你还有这种念头,你就没有办法放下。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迷,你种种的分别是邪见、是邪思,你种种的执著那就是烦恼。天天起心动念生活在烦恼里面,不知道这是烦恼,不知道这是业障,你怎么能消业障?你怎么能断烦恼?首先要认识它,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要接受大乘经的薰习;用大乘经修正我们错误的知见,修正我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