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征军史全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8年7月22日,英日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张伯伦政府完全承认日本侵华行动的合法化,并承诺不援助中国抗战。这是英国牺牲中国利益、缓和英日矛盾、绥靖日本侵略的典型表现。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揭露这一协定“无异是赞助日本在中国的掳掠、屠杀、奸淫、侮辱和占领;无异赞助日本消灭我国抗战力量'注:A·N·扬:《中国与外援1937~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附录。'。”英国一方面拒绝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继续向日本输出军需物资。张伯伦还企图借助德国的力量调停中日战争,在远东实现英德日合作。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使日本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起来,英国想以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来换取日本承认英国的在华利益,但由于日本的目标是要独占中国,所以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11月3日,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之后,近卫首相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声明,公开表明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决心,使英国当局如梦初醒,大为震动,开始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对付日本的扩张。
1938年11月16日,英国副外交大臣巴特勒宣布,英国正在研究对中国提供贷款,修筑滇缅公路。1939年3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西蒙宣布,将由英国的汇丰、麦加利银行同中国的国家银行共同设立1000万英镑的外汇平准基金,促进英国的对华贸易和投资,这对于日本要“设法造成法币的崩溃……在财政上使中国现中央政府自行消灭”的阴谋是个很大的打击'注:伍德沃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外政策》,伦敦1962年版第96~97页。'。”英国还加强同法美的军事联系,三国在新加坡举行关于远东防务问题的对策会议。1939年1月14日,英国照会日本,表示英国“既不接受,也不承认日本以武力在中国造成的局势'注: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l~1945》上册,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英国的对日政策虽然呈现出强硬的举动,但基本倾向是加紧与日本讨价还价,在欧洲局势日益紧张的时候,避免与日本公开对抗。
1939年欧战爆发,英国远东的防务大为削弱,出于战胜德国和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英国对日本一再谋求妥协。表现在:第一,允许日本通过英国的海上封锁从德国购买战略物资。凡是日本迫切需要的,都获准通过英国海军封锁线海运到日本'注:同上,第88页。'。第二,从中国撤走驻军。欧战爆发后,日本宣称交战国的军队和军舰驻在中国,可能造成“不幸的事件”,力劝各国自动撤走军队。德国在中国没有驻军,矛头显然是指向英法。英国随之宣布撤走在长江的5艘炮舰和华北的大部驻军。第三,签定天津协定,表明英国在政治、经济上接受了日本在华北的独占地位。
1940年6月,法国败降,英国远征军损失惨重。日本利用英国在欧洲的军事失败,为了切断中国外援,动摇中国人民抗战信心,解决中国问题,要求英国采取措施,停止通过滇缅公路把战争物资和某些其他种类的货物运到中国,否则将对英日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新任首相丘吉尔认为:“在目前新形势下,我们不应该为了声望而招致日本的敌对'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1947年第1卷第204页。'。”7月17日,英日达成协议,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
自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外援主要通过滇缅、滇越和中亚到新疆三条路。其中滇缅路承运了从美国输入的武器弹药的38%,从苏联输入的37%'注:胡德坤:《中日战争》,第18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因此,关闭滇缅路意味着切断中国外援。此外,这个协议还附有秘密备忘录,约定在这三个月期间要做出特别的努力以在远东导致和平'注:同上,第194页。'。英国关闭滇缅公路的做法和图谋策划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世界舆论的关注。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指出:这是英国政府又一次助长日寇侵略中国的举动,这是英国政府又一次对中国邦交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和牺牲中国利益。我们,并代表中国人民对英国这种无理措施表示严正的抗议'注:《新华日报》1940年7月20日。'。英国虽然以封锁滇缅路讨好日本,以求得一时苟安,但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两个月后,在日军南进的脚步声中,英国的绥靖政策遭到彻底失败。
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北部,为入侵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建立了桥头堡。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正式签订三国同盟。英日战争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使英国被迫改变了对日政策,拒绝日本提出的延长关闭滇缅路的要求,于10月18日重新开放。“这就标志着丘吉尔远东绥靖政策的结束'注:《新华日报》1940年10月19日。'。”此后,由于担心陷入单独对日作战,虽然对日本日趋强硬,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改善英日关系的幻想。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决定南进,“不辞与英美一战。”7月24日,日军进入印支南部,英国远东殖民地完全处于日军威胁下。次日,英外交大臣艾登宣布:日本的行动是对英国'扫校者注:此处原文如此,似有缺漏'美国在谈判中企图以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甚至考虑承认伪满洲国,来换取日本放弃南进政策,保证对华不实行经济垄断,承认美国在华利益等。但日本不仅要求美国承认伪满洲国,而且要求美国承认日本与汪精卫伪政权之间签订的各种条约,甚至还要求美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促成日蒋直接谈判'注:《新华日报》1941年7月30日。'。由于双方的条件相差甚远,未能达成协议。7月,美国获悉日本御前会议制定的《适应世界形势的帝国国策要纲》中决定南进,极大地刺激了英国,7月26日,英国宣布冻结日本在英属殖民地的资产,废除1911年的英日商约、1934年的印日商约和1937年的缅日商约。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形势下,丘吉尔采取措施,积极协调英美对日战略,把美国推上对抗日本的第一线,英美两国达成了“ABC1参谋协议”。事实上,英国在欧洲大陆惨败之后,美国已经逐渐承担了对付日本的主要任务。日本也认识到要夺取拥有丰富资源的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要对付的主要对手却是美国。于是,1941年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荷开战。此后,日本同时攻击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和英荷在东南亚的属地,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看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英国的远东政策的演变,实际上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萌芽、形成、推行和失败的过程。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远东战略的主旋律是一部“绥靖”的兴衰曲。但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日本扩张野心日益发展,英日矛盾不断激化,英国远东战略最终实现了由绥靖到强硬的转变。
二美国的远东战略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猛烈冲击了华盛顿会议确定的远东秩序,美国除发出要求日本遵守国际公约的呼吁,还表示不承认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与此同时,美国的对日贸易,特别是对日战略原料的输出仍在增加'注:多罗西·博格、冈本:《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件,1931~1941年的日美关系》,纽约1973年版,第372页。'。“七·七”事变后,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进一步的威胁,但美国仍然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要求中日双方“自我克制”,采取貌似公正的态度。他强调:“我们不想评判争端的是非。我们呼吁各方不要诉诸战争'注: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9)》,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美国主要关心的仍是日本的行动对美国在华权益的影响和保全在华美国人的生命财产'注:美国国务院编:《和平与战争:1931~1941年美国的对外政策》,华盛顿1943年版第89号文件。'。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对日本作了个口头上的警告。11月,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恳请各国从道义、经济上压制日本,援助中国。但美国代表团谨守罗斯福不要带头反对日本的指示,对中国的呼吁不予理睬。当时,美国同日本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欧洲,担心制裁日本会损害其经济利益,更害怕引起日美战争。因此,在“七·七”事变前后,美国输往日本的战略物资有增无减。
1938年,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美国对中国抗战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上层官员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援助中国抗战对制止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维护美国利益有重要意义。美国国务院亚洲问题专家项白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日本在中国的侵略不被制止,美国将面临日军向美国本土逼近的局面'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商务印五馆1982年版,第29页。'。他们的意见逐渐受到罗斯福的重视,于是,美国的远东战略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1937年到1939年,美国向中国提供了1。2亿美元用于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物资,5千万元用于稳定货币'注:威廉·P·黑德:《美国在中国的历程、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942~1948》,美国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对此,陆军部长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是在购买而不是在借贷,即我们是在购买自己的安全'注:小爱德华·R·斯退丁纽斯:《租借——致胜的武器》,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44年版,第80页。'。”这正是美国援华的基本出发点。
1940年法国败降后,美国被推到与德意日对抗的第一线。从世界全局和自身安全出发,美国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总战略。根据总战略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加强援助中国、利用中国阻止日本南进,对日本采取强硬的制裁和限制措施的同时,和日本进行谈判,以延缓战争爆发的远东战略。1940年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禁运废铁及钢铁。同年底,罗斯福同意组织美国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并派军事代表团来华研究军事援助问题。为了加强中国的抗战,美国积极地促进国共合作。
1941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中国的防务对美国的防务至关重要,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此后,美国援华的步伐加快。7月,第一批数千辆租借卡车到达仰光。8月,在仰光港口建立起一个小型卡车制造厂。1941年初,通过缅甸公路的运输吨位每月4000吨,到10月,增加到15000吨,几乎增加4倍'注:同上,第113页。'。当然,由于路途遥远及运输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还抱有避免日美战争的侥幸心理,对日采取姑息的绥靖政策,因而对中国的援助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抗战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否认,美援在政治和心理上对中国的抗战还是至关重要的。
1941年4月,美国企图以牺牲中国的某些利益,达到分化三国同盟,避免日美战争的目的,和日本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日本则企图利用美国的妥协,结束中日战争,获取战略物资,为南进作好准备。由于日本在谈判中要求越来越高,始终未能达成协议。7月,美国获悉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不惜与英美开战的南进政策,致使美日谈判已经失去基础,继续绥靖已无退路。在此形势下,美国最终从对日政策以绥靖为主转移到以抗衡为主,抛出了对日经济制裁的最后王牌,即对日实行全面石油禁运。与此同时,美国还在菲律宾设立远东陆军总司令部,制定了太平洋舰队应急作战计划。这些措施表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远东战略已经转到支持援助中国以牵制日本,对日彻底实行经济制裁的基点上。
1941年8月下旬,美日谈判恢复,但双方事实上都是以此为烟幕,争取备战时间,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三苏联的远东战略
三十年代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苏联就面临着日本和德国东西两方面侵略的威胁。苏联认为,在德日两国中,主要的危险来自德国。因此,如何避免两线作战遂成为苏联远东战略的核心。
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苏联感到“日本侵入中国东北,造成了对苏联远东疆界的直接威胁”,“孕育着反苏战争”'注: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6~28页。'。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冲突,苏联宣布“奉行严格中立的政策'注: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