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有障碍、有险阻?哪个地方顺通?然后你出发,你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地。这是个比喻。下面说,「喻如十信菩萨」,比喻就像十信位的菩萨,「於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这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对於信位、住、行、向、地,这五位。这个五位是菩萨道,像前面比喻一样,你也要知道进修的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你才能很顺利的通过,最后达到如来究竟果地。菩提道你走通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信心。
所以下面讲,「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邪见,外取他境故」,到这儿是一段。信心这就是建立在根本智的基础上,「一切诸佛不动智体」就是根本智。我们要相信,我们现在的心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迷。如果觉悟了,原来妄想分别执著的体就是不动智,就是根本智。迷了根本智才变成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要相信我们的分别性就是不动智。明白了,觉悟了,这就产生力量,能够防御一切邪知邪见。
「外取他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取,你就被它诱惑了;不取,诱惑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受。不取就是不接受,不受它的干扰,它在不在周边?在。虽然在周边,对我没有影响,对我没有干扰,这个叫功夫。这个功夫大乘佛法里面讲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增上产生了力量。禅宗里面有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意思。「百花丛中过」是比喻五欲六尘的境界,自己有功夫,对於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后得智无所不知。「片叶不沾身」是功夫,是禅定,是清净心,外面不管你是什么样境界,怎么样诱惑,总而言之,我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如如不动。岂不是就是《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的,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教导我们应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对了。不取於相,智慧;如如不动是禅定。
所以会修的人,这个境界现前不怕它,定慧等学,你的定慧不断在提升,是好境界不是坏境界。所以对一个会的人、觉悟的人,好境界;对於不觉的人,没有定功的人,这个境界就是逆境。为什么?他遇到这个境界受不了,他会退转,他跟著这个境界走了,这就错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心要好,什么境界都好。善财童子的心好,你看五十三参里面,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他都遇到,都好,统统都好,没有一个不好;帮助他,提升他的境界,一生证得圆满菩提,他这个菩提道上真的叫一帆风顺。为什么?实际上,佛已经把这一套的本事传授给你,问题你会不会用!什么本事?《华严经》上的十波罗蜜、十大愿王。这个十波罗蜜、十大愿王你要会灵活运用,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什么障难都突破,遇到你都化解了。你要不会运用,你就错了。布施是放下,该放下的时候赶快放下,没事;持戒是守法,该守法的时候一定遵守;该忍辱的时候一定要忍。懂得!会用!这些重要修学的纲领,就是帮助你提升境界,帮助你证得高位,没有别的。
五位之因就是十波罗蜜。你看看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初住菩萨也修布施,初行位、初向位、初地统统修布施,二信位的菩萨,二信、二住、二行、二回向、二地统统修持戒,所以五位之因就是十波罗蜜。每提升一个阶段,譬如十信提升到十住,他那个因活泼了、范围广大了,应用非常灵活。再提升一位,十住提升到十行,应用更广大、更自在。科目还是一样的,但是在修学境界上不一样。到了地上菩萨几乎已经纯熟自然,完全跟法性相应,大乘教里面讲的三轮体空,痕迹都不著,确实像孔老夫子讲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地上菩萨;科目一样,境界不一样。这是说我们应当明了,应当向菩萨们学习,我们现在实在说连初信位都没有证得,但是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要发大心,要远离自己的烦恼习气,离多少算多少,对於念佛往生有很大的帮助,烦恼轻智慧长。
再看下面,「以随位妄识散动,障真智故,以禅波罗蜜防之」。这个地方是长者举几个例子,随位就是每一位,从初信位到十地。也许有人要问:十信位里头妄识散动障真智,没问题我们相信,十地菩萨还有吗?有,十地菩萨妄识散动非常微细,我们不能体会,所以他用的那个禅定比十信位菩萨禅定,那个功夫深得多。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是妄识散动,如来果地上才没有,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这个道理要晓得。愈往上面去,禅定的功夫愈深,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透得愈广,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
你从这一个提示,我们就晓得,你要会学的话,你现在就可以派上用场。心在散乱妄动的时候,用禅定把它伏住,对治。你懂得这一条,十波罗蜜都会用了。恶念起来的时候,我用持戒来防止它;自私自利悭贪烦恼起来的时候,动摇的时候,我用布施供养来降伏它;嫉妒瞋恚念头生起来的时候,用忍辱波罗蜜防止它;懈怠懒散用精进来防止它,你不就都会用了!过去祖师大德常常问学人:你会么?这也是一样,十波罗蜜、十大愿王你会吗?学《华严》用十波罗蜜,不是学《华严》的,学大乘通常是六波罗蜜,重要的你要会用。完全落实在你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
下面又举了一个例子,「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八地不动地。「智增」,在这个地位上,智慧增长。「滞寂」,寂是定,滞是滞留。换句话说,定慧不平等,智慧多了,禅定少了,这是障碍。「障真无作大悲故」,这个时候大慈大悲是属於无作的大慈悲,那怎么办?「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我们不谈这一百四十大愿。总而言之,这个时候愿力要紧。《华严经》给我们讲有十种净愿,这个十愿我们现在应当学。一百四十愿归纳起来也不外乎这个十愿。第一个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诸佛菩萨因地发的愿很多,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这四大类。讲得再多,都是这四大类的细说,这四大类是总纲,纲下头有目,所以我们就不要说太多了,说十个,《华严》十净愿。度众生,就要时时刻刻想到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的行要能抓住机会,懂得观机,掌握到机会,抓住机会全心全力帮助众生。帮助他什么?不外乎三桩事情: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转凡成圣,总不外乎这三大纲领。在这三大纲领里面,最初方便尤其重要,帮助他认识佛教,这个重要。
佛教这么好不认识,对它产生误会,不了解,他永远不能入佛门。因此我们做种种示相,种种言说,所谓是接引初机。引导他入佛门,先要引导他见到相好,相好是什么?自己要做出好的形相给他看。不是建一个富丽堂皇的寺院,不是造许许多多庄严的佛像、菩萨像,不是这个。这个相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造作,活的形相。我们如何能把在经论上学到的东西,全部落实在这个身上,让他在这个身上看到活生生的佛法,这个重要。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他学习,学得要很像。我们这个身相就是佛陀的代表,佛陀的精神,佛陀的教诲,佛陀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佛陀的智慧,都在我这个形相上显露出来,这叫度众生。
你要没有做到,你没有这个愿。你有这个愿,你自然做到,你会很欢喜的去做,而且一点不困难。为什么?烦恼习气淘汰尽了,佛菩萨没有烦恼,没有习气,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从这里学。我要把这十六个字表现在我的身上,在我的容貌上,让大家不要说话,一看他会发现,他就看清楚了。一天看不出来,两天,一年看不出来,两年。我们天天表演,时时处处表演,永远没有疲倦的表演,启发众生。净宗同学修学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在哪里?就在这个心行,就在这个形相,这个形相就是圆圆满满的《大藏经》,一丝毫没有欠缺,圆圆满满的佛法,这叫度众生。十愿这一句是总说,下面九句别说。
别说是你要怎么做法?从哪里做起?从行善做起,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因为这个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历史文化,善心、善意、善行遍法界虚空界。佛慈悲,特别为我们提示十条纲领,十善业道。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断十恶修十善,从这里下手。让这一切众生看到你的善行,体会到你的善意、善心,接受你,欢迎你,欢喜跟你学习,你看这多重要。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不会产生障碍,然后接著再表演,表演什么?学佛。佛是世间最有智慧人,最有德行的人,我们依他做老师,向他学习,这样能够带动一切众生,大家都向佛学习。
过去满清入主中国,怎么统治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那些开国的帝王聪明有智慧,很了不起,他们用儒、用佛来统治中国。他对人民宣说,不是我的意思,不是我说的,孔老夫子说的,佛说的。咱们中国人一听,孔老夫子说的,佛说的,哪一个不服?都服了,真的是心服口服,甘心情愿请他做皇帝。所以他不说是他自己意思,孔老夫子讲的、佛讲的,聪明到极处。日本人侵略中国,就没有满清开国那一套帝王那么聪明,日本人要是占领中国之后,样样也都是孔子说的,佛说的,中国人服了。这是接引众生入佛门。
第四愿护法,这个护法是护持正法。护持正法里头最重要的培养弘护的人才,弘法,学生;护法,老师。像学校一样,教导学生的是教员,护持学校的是校长,校长从哪里来的?以前还不是当教员。所以他教得很久,他很内行,他的学生起来了,可以担任弘法了,他就来护持。现在佛教衰了,什么原因衰?护持佛法的人没有通过教学。就是说寺庙庵堂的住持,就是校长,他没教过书,他不是从教员出身的,他对於这一套教学他不懂得,於是他的思想政策可能就发生错误。这个错误不但没有护持,障碍了佛法,道理在这里。所以诸位细细去观察古来的道场丛林主席,寺院庵堂的执事,都是讲经说法的,都是著作丰富的,他懂、他内行,他不外行,所以正法能够久住世间。
佛法是社会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要肯定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一点不但自己要认清楚,还要帮助社会广大的群众,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佛陀、菩萨、阿罗汉,在佛法里面都是学位的名称,像现在大学里面学士、硕士、博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你的修学达到一定的水平,被大家所肯定,这个标准跟世间标准不一样,阿罗汉的标准:正觉。真正觉悟了,这个觉悟没有错,正确的。正的标准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所以六道里头没有阿罗汉。
六道里面觉悟的人也不少,为什么不称阿罗汉?他见思烦恼没断,《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还在,外面,你看他还有自私自利;里面,他还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淡一点、薄一点,不行,他没断。阿罗汉的标准是这个统统断掉了,佛肯定你「正觉」。菩萨比阿罗汉高了,「正等正觉」,法身菩萨,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转八识成四智,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正等正觉。究竟果位上加一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的果位。你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是佛;你得的是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无上,你是菩萨;你只得正觉,还不能正等,你是阿罗汉。三个学位有三个学位的标准,这个要懂得。他不是神,这是佛教里头学位的名称,他是人。
佛法里头没有丝毫迷信,充满了智慧。方东美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哪能不学?我是被方先生这句话拉到佛门来的,因为我向往人生最高的享受,到哪里去找?还真有,我们不知道。不是老师引导,我们一生要想把这个摸索到,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我们对佛教先有成见在,认为什么?它是迷信、它是消极,有这个成见在就不愿意接触,你怎么能入佛门。老师这个引导无量功德,改变了我们一生。在这一生当中真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知道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护持,怎么样去弘扬。今天弘扬一定要用高科技,要用媒体,能够扩大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跟全世界面对著萤光幕上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无远弗届。
这个十愿我们讲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