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磺形镏实慕峋В甲涑煞浅C篮茫帜丫兔挥辛恕�
  我们看到报告,在实验室里头,两个玻璃管装同样的水,自来水。同样的水,一个贴上「爱、感谢」,一个贴上「恨、讨厌」,都是用英文字母写的,贴在这个玻璃瓶里面,过几个小时,在显微镜底下看这两个瓶子水的结晶,它就不一样。这水能认识字吗?他们说:会,会认识。字是符号!它怎么会起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我们想到还是人的意念,「爱、感谢」这是好的正面的一个意念,「瞋恨、厌恶」这是不善的意念。实际上,这个符号里头有人意念在里头;如果没有意念在里面,这符号是空的符号,我相信它不会起作用。创造文字的时候,已经在这个文字里头给它意念了,使用文字的时候,跟自己这个意念,符号跟自己意念相结合,把这个讯息传给水,它就自然起变化。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长者在此地说,「为智无性」,根本智无自性,它不能自知是智非智、是善非善、是恶非恶、是苦非苦、是乐非乐,它没有这个意念。这个意念我们说过,这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它没有;它没有,那个智是平等法,智是清净法、是平等法,所以能随一切缘,随缘现一切相。如果扩大来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现的、都是它变的,它随缘。它随净缘,变现出净土;随染缘,它变成秽土,它本身有没有净秽?本身决定没有。它是活的,随缘随著变。
  后面这句话说得好,「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根本智,自己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自性,无自性的性是真性,但随缘现,随缘现相,就如同我们在显微镜里面看到水的结晶,随缘现相。「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这是举个比喻,空谷,响是什么?回音。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你立刻就听到回音,为什么它有回音?它无心,它无自性,我们长啸一声是给它的讯息,它立刻就反射回来。智体无性亦如是!「但应缘分别」,这个应是外面有感,它自然就有应,应缘里头要起分别,这无明就生了。应缘分别就是《楞严经》上佛所讲的「知见立知」,知见是应缘,立知是分别,所以跟经合起来看,意思你就明了了。
  才有分别,执著跟著来了,什么东西?「痴爱随起」,非常非常微细,动了念头。顺自己意思的,贪爱就起来了,不顺自己的意思,瞋恚就起来了,贪爱、瞋恚统统用个痴爱,全部都概括了。「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我所是执著,执著愈来愈严重,真的生病了。我们要问:智体有没有生病?智体没有。像我们戴眼镜,所有一切毛病都在镜片上,与眼睛不相干,都在镜片上。镜片比喻作八识五十一心所,比喻作一切有为法,与真如无为真的没有干涉,但是真如无为随著它起作用,随它的缘。它变饿鬼、畜生也好,它变人天也好,它变声闻缘觉也好,它变佛菩萨也好,绝对不会起一个念头。这是讲法界的缘起,世间人讲生命的缘起,这段是讲这个道理。所有一切的病都是妄识,跟自性没关系,自性随缘,自性无性。
  「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业是活动,执著有自己、有他,自他对立了,这个念头起来了,而且执著这一个念头;有自有他,分别自、分别他,执著自、执著他。「因执取故,号曰末那」,在佛教的名词叫末那识。末那的意思就是执取,我们说得粗一点,就是我常讲的,你对於一切境界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我们仔细观察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就有这个现象,你细心观察,观察出他有控制的念头、他有占有的念头。到七、八个月小孩会爬了,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他会爬。两个小孩在一起,你放一个糖,或者放个玩具,你看他就要争;被别人拿去了,你看那一个他就哭,非常明显的控制占有的念头起来了。这没人教他,这是佛法讲俱生烦恼,没有人教的。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过去生中的习气。
  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搞这个把戏,带著严重的习气。带这个习气,现在有一些科学家证明了,他们用催眠的方法,让这个人在催眠状态之中。实际上催眠跟禅定非常接近,这个催眠师在旁边指导他,你看先让他把身体放松,然后把情绪放松,统统放松之后,逐渐逐渐引导他,就是不能让他有妄想,让他的念头跟著指引的人,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禅定。他能够回到过去世,你问他,他能够把过去世那些事情都给你说出来,他回到那个时候。当他催眠醒过来之后你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你把他东西记录下来,现在记录用录音,这个方法很好,听听确实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他并不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法里面讲的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过去生中的习气,会带到这一生当中来。
  「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这就是法相唯识里所立的名词,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心所法就是识起用,它起作用称之为心所法。「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种子,这个种子是什么?种子就是习气,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现在人叫做潜意识,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印象。我看到的,我们常讲你心里落了个印象。印象很深,这个种子的力量就很强。如果你不是很注意的话,你所看到的,你的印象很薄弱;特别注意的话,那个印象就特别深刻、特别强,这个在佛法里叫种子。这种印象不管强与弱,真的是存在的时间非常长久,保存的时间太长久了,生生世世都会带去。我们一般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许多境界都不是这一生遇到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些境界发生?过去生中的事情,你睡眠的时候你控制不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随时起现行,梦境是这么回事情。它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道理为什么会作梦。
  为什么你做的梦跟他做的梦不一样?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种子不一样,每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所落的印象不一样。因为这个东西,它就有生死相续,就有六道轮回;善的印象变现出三善道的境界,恶的印象变成三恶道的境界。外面境界是法性,法性无自性,随缘现相。所以依正庄严从哪来的?自己变现的,离开自己没有一法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你有生死,你有轮回,苦来了,三苦八苦统统来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
  「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我们看这几句。众生在六道里头,时间久了,受的苦难多,这样他就有求离苦这个念头。想离开苦难的环境,想求一个没有苦的处所,这个念头就发生了。如果迷得很深,还不知道六道之苦,那他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他不能发心。所以芸芸众生当中,有感觉得很苦,求不苦之道那个念头非常勇猛强烈,他就成功了。近代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谛闲老和尚那个当锅漏匠的徒弟,非常好的例子。他知道苦,他一生苦头吃够了,听说有个不苦极乐的地方,他没有第二念,一心希求。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他成功了,这个明显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这都是民国年间的,东北极乐寺,哈尔滨,吉林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不认识字,生活非常苦,出家之后一心希求不苦之道。听说有极乐世界,听说有阿弥陀佛,念佛可以往生,他没有怀疑,没有犹豫,一心念佛。你看他在戒坛期间,表演给大家看,自在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修无师坐著往生的,锅漏匠站著往生的,都是不认识字,吃尽苦头,对人间没有一丝毫留恋。你要问他怎么成功的,就这么成功的。有些人学佛念佛,念了几十年,消息都没有,走的时候还迷惑颠倒,什么原因?苦头没有吃够,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坏在这里。所以世尊在入灭之前,留给我们的遗教教我们「以苦为师」,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那种困苦艰难不是坏事,苦头吃够了,他真的觉悟过来了,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好事。现在在这个世间让你天天享福,你就觉得这是好事,来生之后堕三途,才晓得这不是好事。
  昨天早晨,行师问我一句话,《地藏经》上讲的「世尊知苦乐法」这一句。这一句了不起,谁知苦乐法?我们刚才讲了两个例子。现在让你吃尽苦头,你觉悟了,你一心一意到极乐世界去了,这真知乐。苦后面有大乐,世间人不知道。现在给你五欲六尘的享受,给你名闻利养的享受,你很得意,来世堕三途地狱,原来这一点乐将来得大苦。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佛清楚。佛教我们以苦为师,他自己给我们示范,佛陀当年在世,一生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教我们这一生能吃苦,往后生生世世得大乐。谁知道?
  我们在《梵网经》里面,佛透露了一个讯息,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到我们人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这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是来表演的,他有没有苦乐?他没有。世间人的受,苦乐忧喜舍,佛统统断掉了,他无时不自在,无处不自在,什么样生活方式他都是得大自在。只是我们凡夫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以为他在受苦。我们凡夫以为在这个世间拥有财富,拥有一些物质精神享受,以为这是乐。每个人苦乐的感受不一样,苦乐的理念不相同,我们认为这是乐,觉悟的人认为这是苦,为什么?你有控制的念头,你有占有的念头,你有欲望,这些迷惑颠倒造业,会感召得生生世世的不如意。所以佛讲世间人这个乐,乐是苦因,只有真正知苦,他才能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
  下面这一句,这一句很重要。「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会是体会到,你真正体会苦的缘,你才能知苦,你不能体会,你怎么会知道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苦从哪里来的?缘生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总离不开缘,所以佛法不讲因,它讲缘,为什么不讲因?因统统具足,每一个众生十法界的因都具足,你要想到哪一个法界,看你的缘足不足。所以佛讲缘生,他不讲因生,道理在此地。
  因缘生法,缘很重要,我们一切众生都有本智,根本智。根本智是成佛的真因,念佛成佛,念佛是成佛最亲的一个缘,怎么晓得?佛在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缘。你本来是佛,本智是佛,不动智佛,本智是佛,你现在又念念在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阿弥陀佛是谁?是自己!阿弥陀佛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无量觉,所以古德说「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这个话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问题是你听不懂,你果然听懂了,你会了,你不难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弥陀净土,取弥陀净土不难。「名号品」我们读完之后,你就晓得诸佛法界里面的真相,所以缘重要。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段里面讲得好,「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实际上不仅三辈九品,世出世法会不会、成不成,又何尝不是遇缘不同!学佛,在理上讲,只要你通达明了,只要你会,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好道场,都是帮助你成就的。法门平等,境缘也平等,这会才行,不会那才要选择,才要执著。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了接引初学,必须给你安排一个好的修学环境。什么叫好的修学环境?这个环境能够远离一切不善的缘在诱惑你,你受不了!所以选择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建立一个简简单单的茅蓬。
  释迦牟尼佛当年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他们提供园林。我们知道僧团人众很多,还有一些在家居士临时来的,园林很广大,房舍不多。这么多人在里面住,搭小茅蓬,很简陋。这个教育的意义很深,告诉你这不是长住之处,不是你永久居住之处,临时栖身之所,你一定要在短时间自己修行成功。不像后世,后世,你看在五五百年里面有一段叫塔庙坚固,大家怎么样?大家盖庙,盖庙有功德。
  所以诸位想想五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戒律坚固」,戒律是道德,真的是有道有德,大家心安住在道德上;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多闻是在经教上下功夫,通宗通教;第四个五百年「塔庙坚固」,大家盖庙;第五个五百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