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詈蠡岵换岱⑾肿约喝孕枰匏哪畲Γ秃苣阉盗恕R蛭伤哪畲Ρ揪咧床炝θシ⑾肿约喝孕枰鲆胬胫戳Γ鞘肿匀坏摹5尚薅ǘ睦胫戳κ欠衲芸闯鲎约喝孕枰渌亩鳎突崴娌煌母骷耙蛟刀胁煌恕4蟀胧且客庠诘囊蛟担扌腥瞬呕岱⑾肿约涸慈匀鄙倭硪恢中闹盗贰;痪浠八担绻挥蟹鸪鍪溃裉斓挠《刃扌腥思赡苋曰嵩谒撵俗值娜θχ写蜃恢烙兄惫凵怼⑹堋⑿摹⒎ǖ恼庖桓鏊哪畲π扌蟹āS纱宋颐且簿透芰私馕裁捶鸾掏交崛绱苏涫臃鸺胺鹚倒幕傲恕U嬲私夥鸬慕谭ǖ娜耍共灰欢ɑ岫苑鹜佑惺裁慈ㄍ绨莸男睦怼5嵘羁痰亓酥鸬某鍪兰八捣ǎ谑兰涞降资怯腥绾握涔蟮囊恢质馐ひ庖澹匀坏鼗岫苑鸺胺鹁幸恢治奚系木囱觥
修定的原则有三,就是放松、集中与有恒。修的时候不要想太多,要能把什么初禅二禅,十地贤圣的思想通通放下。放不下,心中就会老是担心自己目前的情形而造成紧张。不能放松就无法集中,也就无法得到心之锻炼的效果。要把一切的企图心都放下,连想放松、想集中的念头都没有才行。平时研究理论,可以有很多思考,而修定时却不可再去想它。无论是静坐或持咒、念佛,方法要很简单而不可太复杂,太复杂反而不能集中。最好要能发挥四念处活在当下的原则,简单到念就只是念,却连“佛”的观念都没有。打坐就只是在“呼吸”,什么开悟解脱,成道证果,想都别去想它。能这样,修定就会很轻松,也会令人感到法喜,修行人也自然就会有恒地做下去。
八、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 (8)
能每天花二十到三十分钟去修定,持之以恒,是会对修行人整体的生命有很大影响的,也会对四念处的念力之提升有大助益。故我希望修行人能有恒心地如实去做,去训练自己的心之能力。有了定力并不就是解脱,但没有定力是绝对无法解脱的。当初的佛陀及大阿罗汉,对禅定力都是极娴熟的,能在极短的时间出入禅定,自在而没有阻碍。一般来说比起藏密及南传的传统,中国佛教徒在这一方面是比较弱的。中国人擅思想及论理,但在禅定力上比较弱。我不希望大家以为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四念处就够了,而忽略心力锻炼的重要。我虽然对传统佛教中的若干心态有所批评,希望大家不要因修定而走入神秘主义,但这绝不代表我认为修定不重要,相反地,我反而认为非常重要。解脱道若真讲到终极,定与慧根本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而一个真正解脱自在的心灵,也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心灵,而能自由地收放自己的身心。
目前的中国佛教界往往会有一旦有人有一点定境,就会成为极大的吸引力的现象。其人则往往自称已登佛境,动辄聚众数万人,声势浩大。而传统的佛教界就马上和其划清界线,要信徒能辨邪正。事实上这种事情无论是在西藏或是在南传佛教国家,都是很难发生的。我认为这只是暴露了一般中国佛教徒的禅定力不够而已,所以才会有人有一点定境就大惊小怪。如果一般正信的佛教徒都能有一点正定的体验,就不会有如此的现象了。故我以为传统佛教该做的,是加强信徒的禅定训练,这才是治本之道。能有正见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八正道中正见和正定并不是互相冲突的,而是该和四念处及其它五项同时并进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佛教是应该好好检讨的。
要不是因为来美国而接触到其他佛教文化的传统,我不会有以上的见解。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往往有颇强烈的“辨邪正”、“明大义”的价值取向,要去清楚明白地分辨哪个是嫡,哪个是庶。我却觉得若真依缘起的法则来看,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才是最重要的事。就算藏密有缺点或有不如法的地方,但别人的禅定训练很有系统及步骤,却是一个事实。中国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吸收别人的长处,却只是说别人是不正的旁支别系,这实在是文化沙文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很希望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能走向自己的圈圈,多去了解其他佛教文化的东西。能见到别人的长处,才是有智慧。能吸收别人的长处,才是菩萨道的柔软。
四念处讲究的活在当下,不仅仅是一个修行的方法而已。它也是一个生活的态度。它蕴涵的思想牵涉到一个人整个的生命和人生观。而佛法真正的理论与实践,也必然是和修行人整个生命密不可分的。故修四念处而欲在佛法上精进的人,应当多下闻慧及思慧的工夫。务必要把佛所说的缘起法则及相关的引早理论弄清楚才行。弄清楚了,四念处修起来就能把握要点,拿捏得体。否则仅是抓住了一些“技巧”,虽然也会对每一个人有帮助,但毕竟无法达到佛法真正的目的。
例如我们说修四念处要活在当下。能了解四谛及缘起者,就知道这意味着对过去及未来的“不执著”,但这并不代表现在是可执著的。人若因修四念处而“执著于当下”,其结果是和执著于过去未来一样的。至于如何算执著,如何算不执著,只有在理论上充分了解缘起及四谛者才能了知。就算不能完全了知,修行有效的程度会和了知的程度成正比。了知了还不够,还要能用四念处当下观照并克服自己的执著,这样修行才能有效地“离执”而止息苦恼。否则说一法执一法,以苦换苦,前苦虽灭,新苦又起。这样的修行,是永无了期的。
八、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 (9)
我之所以要讲这些,一方面是个人过去修行中的体验,另一方面是近来有和四念处很接近,且类似“活在当下”的修行法则,这是很可喜的现象。但因为并没有直接以佛所开示的四念处为修行的体系,故我以为有用原始佛说的方法加以补充的必要。当然佛教中有所谓“法门无量”,因机因时而施教,更是大乘佛教慈悲的表现。但我以为作为一个佛法的研究者,对圣教量的尊重似乎也很重要。佛之所以要建立一个教法,一定有其深彻的智慧。如果一件事佛没有讲到,那当然无可厚非,学者也只有用佛讲过的其它法则来引申。但如这件事佛有讲到,则我以为无论如何至少我们是该把佛说的意见用来作参考的。文化的开展固然要靠创新,但创新又必须以对过去文化的了解及认识为基础,方得以展开。而且在时间上认识过去的同时,最好也能在空间上吸收并了解其他地域及文化环境的东西,以供自己的摸索及实验作参考。佛法过去在中国大盛的时候是在盛唐,那时候的学者吸收并参考其他文化中之经验的开放精神,是远超过其他时代的。玄奘法师的西行学法,就是最有名的例子。这种谦冲的学习精神,为古老的华厦文化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当时的佛教文化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毫无疑问地,今日的佛教是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整理及提出的。再好的内涵,若不能顺应时代,而以合乎当代的精神与方法被提出,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的。故以我对佛教的了解看来,会觉得所谓的“大乘佛教”,正是一个能不断认识时代,并作自我反省与调节的佛教传统。故大乘所特别着重的,就是慈悲与方便。佛法应以众生及众生的苦恼为重点,而不是以一套自己想要别人接受的东西为着重点,故能“慈悲”地去了解时代及众生,作自我调整,以一个“方便”的形式去让众生的苦痛减轻。故我以为大乘本身就当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而我个人经过不断的观察、实验与省思后,觉得佛教现代化的基础,必须是一个简明有力的现代化的修行。我谨此提出佛说的四念处法门给大家作参考,希望能给有志于佛教现代化的研究者些许帮助。我的意见是佛教可以革新;事实上佛教也革新过许多次了。但无论如何革新,它最原始的方法论——四圣谛,和最原始的中道修行法——四念处,是不能被忽略或取代的。一旦被忽略或取代,则一定会在佛法的开展上产生流弊。
九、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修行的初步目标
九、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修行的初步目标(1)
佛教是喜悦的宗教,而佛教徒则是世上欢喜的男人与女人。
一般来说当宗教家在区分世人的时候,往往用颇强烈的二分法把世人分为好人与恶人,善人与“罪人”等等。佛教中虽也有类似的分类法,但那是依随顺世俗的思想而说的。以佛法来看,世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绝对邪恶的人。人之所以会犯罪或伤害他人,往往是因为内心的不和谐与不喜悦而造成的。人因为无知与固执,才使自己成为没有喜悦的人。也正因为人的内心没有喜悦,才会产生世间许多无谓的斗争,及人对环境及生态的不关心及冷漠等现象。故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依佛法看来,世间许多复杂的战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毒品问题及儿童虐待问题等,其背后真正的问题,只是人类内心的不喜悦与不和谐而已。而欲真正解决人类的这些问题,以佛法看也只有一条途径,即使世间的人们皆成为喜悦安祥的人,体会到生命中的和平与快乐。也只有当人们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喜悦时,世间才有真正的和平安乐。否则世间的争斗、迫害及苦难以佛法看势必是会一遍又一遍地再来的。因为争斗及苦难的因——即世人内心中的烦恼与不喜悦——仍然存在的缘故。
四念处修行方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直接有效地使修行人体味到修行及生命的喜悦,使人在忙乱中能平静下来,紧张的悑 肌肉亦得到放松、纾解。这对生命忙碌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是尤其珍贵的。
我自从修习四念处以来,所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情开朗,时常在愉悦的心境里。偶尔有不愉快,也能很快地觉察到而知道要“放下”。不会再如过去般地让忧恼占据心头太久。长久如此地修习,生命的空间自然变得开阔了,也能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本身具有的妙趣!
事实上人只要修了最基础的身念处观照法,能去察觉自己呼吸的出入起伏,就可体会到相当的喜悦了。这一个察觉自己呼吸的方法,叫作安那般那法。
事实上一个人能轻松安适地呼吸,是一种能力。没有修过此法的人很难领略到在一口呼吸间,我们的念头及思绪会纷飞复杂到什么程度。人就是因为太复杂,念头太多了,才会自己苦自己却不自觉。真地修了安那般那法,就能开始领略到四念处法门的神韵了——呼吸就只是呼吸。人能做到呼吸就只是呼吸,其他的也就好办了。工作就仅是工作,不会再去想上周末的事了。修行人此时就开始有了一种修道人的“风骨”,不会再如从前般地在一切时中皆会为境风所吹而乱了脚根,也能开始有初步的法喜道乐了。
修此法时,修行人当暂时把这一切的事都放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鼻尖下,去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体上最明显而且最容易观察的现象——呼吸。
当我们的呼吸是短而粗时,则我们当知是短而粗;而当我们的呼吸是细而长,我们也当知其是细而长。修行人不当故意地去调自己的呼吸,使它变得细而长。修行人当做的只是察觉,能不加意见地一直察觉下去,短而粗的呼吸自然就变得细而长,若不能不加意见而老是“想要”如何,则短而粗的呼吸就老是短而粗,改变不了。这就是此法修行的诀要。
这一样简单且人人皆能作的事,一旦修纯熟了,修行人整个的修行生命就会变得愉悦多了。修行人的气质也会有显著的不同。此时去研究“中道”及“不落两边”等修行理论,就变得很实际了。
九、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修行的初步目标(2)
在佛教中佛最初所讲的远离二边及中道,是直接和修行人的喜悦相关的。佛最初所说的二边,是耽着世欲及苦行。以修行的立志而言,人的每一个念头皆有可能是在“耽着世欲”或是在作“苦行”。这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向量”,一个是贪,另一个就是瞋。只是一般人因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力不够,故对自己的耽著及苦行并不了知。因为不了知,就没有办法真的见到自己之所以不能喜悦的原因,修行也就无法得力。而事实上佛已把修行的要点讲得很清楚了——要修行人远离二边。既不要贪着地抓什么,也不要厌离地丢什么。人能“亲”得下来,于一切内外诸法皆不取不舍,活在当下而任运自在,法喜自然就会由心中涌出。而这个喜悦之所以产生,却并不是因为修行人做了什么或了解了什么。相反地,反而是因为修行人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