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个喜悦的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人生中有所谓人的“自觉度”,只是一个事实,并不需要冠上佛学或任何学术宗教的帽子。无论佛有没有说法,无论有没有说四念处,这件事皆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正因为四念处法门所依止的是人人本来皆有的“自觉力”,故它是一个不分宗教、种族、文化及宗派的自我训练提升法,而不只是一个专属于佛教徒、东方人或某一特定地域人们的东西。
有人的自觉能力较高,过着较中庸、自在的生活,比较不会为人生中种种事物迷惑而苦恼。相对地,有人就较“迷糊”,自觉度低,常常弄不清自己在做什么,而使自身陷入种种苦恼中。
甚至同一个人,其自觉能力往往也会随不同的“缘”而有所不同。有人在事业上头脑清楚,表现杰出,但在感情上却一团糟。有人平常很冷静,待人接物皆中节,但一遇到某一特殊的“事”或某一型态的“人”就六神无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这些正是佛教中所谓“众生相” 的另一面。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 (2)

     “身念处”是四念处中的第一个当为修行人去做观察觉照的地方,也是一般而言整体念处法门的基础。修行人如能在身念处上把一个“觉照”的修行个性养成,则整体的身、受、心、法上的觉照就能逐渐纯熟深入,而达到解脱道令行者喜悦、轻安、自在的目的。故今天        南传佛教国家的修行人会如此偏重身念处的修行,是很可以让人理解的。
    因为身念处观照的是修行人最容易察觉的身体,故它成为一个直接而实际的入手处,不会使初学者觉得空泛而不可捉摸。而当一个修行人由身念处入手而养成了纯熟的修行个性后,整个四念处的体系又能很自然地引导修行人去做更进一步生命中其它层面的洞察(感受、心的整体及思想、观念),而不会使修行只停留在一个层次及形式上。这一点的殊胜,在形式主义及神秘思想的修行盛行的今天,是尤其重要及可贵的。
身念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修行人养成一种随时随地了知自己身体上状况的习惯,供养不断地观照觉知而逐渐克服自己生命中的种种贪忧,而使自己的身心越来越轻松安定,柔软明澈。
     “放松”是修四念处时最重要的态度,也是一种口诀。事实上学四念处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放松。能身心皆宽松自在的人,才和解脱道相应,也才能深入到四念处修行的核心。故修行人当在一切情形下皆试着保持身心的轻松,至少要使身体上没有太多的紧张。
放松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被训练的能力。四念处之念力深厚的人,身体自然时时皆在轻松安定的状态里。
    造成紧张的原因很多,通常均不外乎“贪”及人对自我的执著。当人的生命中有着对某种东西强烈的企求心的时候,身体上就会有一种紧张。而一个人若非常在乎自我的表现,也有可能会造成紧张。
    身体上的紧张是和心理上的紧张是一体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受许多观念影响而造成紧张。例如传统道德观念较重的人,碰到一些新与旧的文化冲突问题时,有人就会变得较紧张。对两性关系较保守的人,讲到一些和性有关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较为紧张。而许多修习禅定的人都曾表示,当他们在打坐时,只要心里一想到自己是否已进入禅定,马上就会造成紧张而无法进入。
    通常人只要有一点不安或执著,就一定会在身体上表示出来。只是我们一般人因为未修身念处,故对这一个事实了知得不够敏锐。事实上人在生气时会面红耳赤且呼吸急促,已是由最初的一点点变化而逐渐演进到最后阶段的现象了。一般人都要到这最后的阶段才会察觉到身体起变化了,以佛法看来就称为没有念力或念力不深。身念处的修行是要修行人在自己身体有一点点变化时,就要敏锐地察觉到,并能因为察觉到而使自己的身心克服一切的贪忧烦恼,而不再受其推动奴役。故身念处处较深的人,不会脸红脖子粗地大发脾气,也不会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倒不是修行人要刻意地去压抑什么,使自己没有喜怒哀乐,而是因为对念力深的人而言,烦恼方起一丝就察觉到了,故不会任由贪瞋的力量在自己的身心上恣意肆虐而作用着。故与烦恼相应的“业风”虽然在吹,但与解脱相应如春阳一般的“念力”也一面在照。此时修行人虽也一样地感受到喜怒哀乐等情绪,但其实际上的情形,和一般未修行的人在喜怒哀乐中夹杂着苦恼的情形,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没有修行的人,身心原就有相当程度的烦恼,只要碰到一点的刺激,就会激起颇大的反应。就好像一个没有包扎好的伤口,是非常“敏感”的,稍有一点和外界的接触,就会异常疼痛。故凡是脾气很大的人,或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不如意而不愉快的人,以佛法来看正是一个未修行、不和谐的心灵;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的“无力”表现。
    身念处修得好的人,身体有一个必然的现象,就是“柔软”。通常人如果烦恼很重,身体的行动也会受到影响,就是佛典中所说的“粗重”。粗重的行动,不只是容易造成一些伤害(例如时常碰撞到他人或东西,或常被文件割伤手指),对情形比较厉害的人而言,粗重本身就是一种不轻安,同时也就是一种苦。例如有人呼吸的声音很大,或一讲话就很大声,讲得很累,汗流满面,事实上以佛法看来,就是人未收敛身心而表现出烦恼粗重的现象。皆是该在身念处的修行中被觉照而超越的。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 (3)

    故修身念处的目标,就是要克服自己身体上的紧张与粗重。使修行人的身体越来越柔软、轻安,使修行人整个的身心越来越灵敏、和谐。对初修学的人而言,要能有效地用念力去对身体作整体性的觉察观照,也许仍相当一种局部性的“定点循环式观照法”,使初学者能有效地契入此法门,并能较快地就达到一种轻安,体会到法喜。
    所谓“定点”,就是修行人在自己身体上选择几个固定的点,作观照觉知的对象。一般来说可用颈背、双肩、双臀及双腿作循环式的观照。先把觉知放在一个地方,去充分体会那一个地方的情形。如果那个地方有紧张的情形,则我们当了知其为紧张,有不安的情形,亦当了知其为不安。要用绵密的觉知去不断地“照”那个地方,而不要作意去地去改变什么。只要能“无作无愿”地去照,紧张及不安自然就会减轻。一旦减轻了,就把觉知移到下一个点上,去观照那一个地方的紧张及不安。如果一个地方并没有紧张不安的情形,则我们就可自然地再把觉知移到再下个地方去。此时要注意的是我们当敏锐地培养自己一种洞察力,而能很快地知道自己身体某一个地方的情形。当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确知紧张在该部分是否存在,如存在,则当能确知情形及程度。如此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当转移定点了,或完全没有需要停留在一个定点上。若完全不知道一个定点实际的情形,则这种循环式观照法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有时一个地方明明没有紧张不安,但修行人却硬要观出一个紧张不安来,这样就和四念处的宽松、轻安的原则背道而驰了。
    能如此往复循环地在几个定点上去作“观照——放松”的觉知,修行人整个身心就能安定下来了。再粗重的烦躁与不安皆能化解为轻松安和,它的功效和作用往往是极巨大的。只要我们能掌握其“如实观”的要点,而能适当地把握转移定点的时间,通常不需要三五分钟,就能体会到一种轻松。故对忙碌紧张的现代人而言,这一种定点式的循环观照,尤其是一帖喜悦的清凉剂,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给人一个纾解及休息。
    另一个也是随时皆可修习,且律己就能使修行人放松而达到一种轻安的身念处修习法,就是安那般那法(ANAPANASATI)。其原则是要我们把觉知放在自己出入的呼吸上,使自己对发生在身上的最明显的变化——呼吸,能了知清楚。修行人不需要去“调”自己的呼吸,使它柔和或细长。修行人当做的是完全地接受自己的呼吸,使它在四念处的觉照下自然而不经作意地转变,而且要娴熟地使自己能出入此法门的觉照,而不影响身的姿势及心的状态,能如此自在地拿起及放下,没有一点滞碍,才能掌握此法门的要点。否则一修此法门,身心就不由自主地一紧,刚好和身念处的原则相反,修行就很难得力了!
    《念处经》中佛有对此法如下的教示:
    于此诸比丘,当一个比丘在森林中,至一树下或空旷处坐下,双腿盘起,背脊挺直,令身心之觉知升起。
    当他在作入息时,他保持着充分的觉知;而当他在作出息时,亦同样保持充分的觉知,吸入一口长息,他了知“我正吸入一口长息”;呼出一口长息,他亦了知“我正呼出一口长息”。吸入一口短息,他了知“我正嘛入一口短息”;呼出一口短息,他亦了知“我正呼出一口短息”。
    另外在《增一阿含经》的安般品》中,也有佛对此法门的开示。读者亦可阅读参考。
原始佛教中讲的安那般那法,是要修行人以传统静坐的方式来修持的。我发现修行人只要能把握住此法的修学要领,事实上在一切姿势下皆可行此法到一个程度,而得到身心的放松。故我鼓励修行人除了静坐时可以行此法外,其它如从车时、站立时、排除时,皆可自在地入此觉照出入息的身念处修行法。它往往可和身体的“定点式循环观照法”交互运用,而非常有效地使修行人的身心放松,达到轻安。故我称此二种身念处的基础法为现代人修习四念处的“二大入道要诀”。修行人如能实在地在生活中纯熟修习此二大要诀,不但身心会起极大的变化,也会使自己的念力增长而有能力去修习更深层次的觉照。故我鼓励修行者在此二大要诀上多下工夫,务必要把这一个身念处的基础打好才行。能纯熟了,就可说是堪为法器了,再谈下去才不是空谈。否则总是在理是一套而事又是一套的圈圈里,想要深入心念处及法念处,总是不大实际的。
    修习身念处时另一项要点就是修行者当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速度。他不会因周遭环境的纷扰混乱而乱了自己的脚步;相反地,他会因情况而确知自己要选择什么速度行动,而不疾不除地去做。一个纯熟于修行的人,在人群中很明显地有一种不同的气质。一个人在行进时有没有修身念处,光是看他的脚步就可看出来。那是一种收敛身心,“走路就是走路”的气质。
    所谓修行个性的养成,由身念处下手,是简单而有力的。我个人时常会经由“走路”去修身念处,往往有颇大的效益。当我的心绪比较纷乱时,我就会特别放慢脚步,看看自己能不能把生命的步伐也调慢而趋向单纯,统一。当我的心比较昏沉时,我就会加快脚步,加大步幅,但仍不断觉照地走,看自己能不能走出昏沉的心之世界,而让自己沐浴在明朗的觉观里。走久了之后,就会发现佛经中讲的修行方法——经行——实在是妙趣无穷,而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只要俯了诀窍,就能使日常生活中许多简单的事皆成为妙不可言。若能掌握身念处放松、觉照、“当下”的精神,就真是举足下足均是道,行住坐卧皆如如。故对我而言,每天上下班二十分钟的走路,就是修四念处的大好时光。
总而言之,身念处基础法的修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一个人身心的“自觉度”,其原则是使修行人的身体放松进而轻安,灵敏而且柔软。增进修行人生命的喜悦与安祥。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 (4)

    自觉力每一个人都有。生活中任何简单的事情,都需要粗浅的自觉力。虽然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行为及思想上有不同的表现,但其人一定有相当的自觉能力则是肯定的——即他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至少到一个程度。一个完全没有自我察觉能力的人并不是正常人。精神症患者或植物人是两个可能的例子。
    这一样东西(自觉力)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但它很少被人类拿来研究,这是很可惜的。我在研究过佛法对此一问题的探讨后,对人类文化对此一人生中重要课题的忽视程度,感到非常吃惊。
    各位想想看,几千年来人类文化中有多少杰出的人士,对宇宙中各种现象的了解作了多少孜孜不懈的研究!其成果不可说不可说。举例来说,凡念过基础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人类的经济现象与行为创立了许多理论及模型来使复杂的现象纳入系统,使人能更了解经济现象的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