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熟的阶段 。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
… Page 114…
8。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金属合金制成的器物,青铜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
上,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学者们将普遍制作和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称为“青
铜时代”。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
代。严格地说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约4000年前出现的,它比西亚晚了2000
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青铜器是受到西亚的影响,中国的青
铜器在器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上都独具特色,考古发掘出土商、周时期大量
精美的青铜器,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最好证据。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青铜时代”,在这期间,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发
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期 (从商代中期以前算起),青铜陶范
熔铸技术都形成在这一阶段。第二阶段为鼎盛期 (从商中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重器都产生于这一阶段,代表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制作
技术。第三阶段为延展期 (西周中期以后),这阶段冶铸的规模和分布都有
①
所扩大 。
在青铜出现以前,人类有过一个使用铜器的时代,即利用自然界中的红
铜,这种铜虽具有可展性但其硬度却不及石头。在熔铸红铜的过程中,人们
逐渐发现掺入一些杂质可改变铸件的性质,如可降低熔点,增加硬度,基于
这种认识,人们改变合金成份的比例,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青铜器就产
生了。
《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考古学资料表明距今约4000
多年前齐家文化中,有较多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单
范铸造和简单的合范铸造,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
类是礼器(也包含饪食器和酒器),主要有:鼎、鬲、簋、■、盨、軎、敦、
豆、盂、爵、觚、壶、尊、卣、方彝、觥、铙、钟、钲等;二类是兵、车器,
包括戈、戟、矛、铍、钺、刀、剑、匕、弩机、关镞、胄、軎、辖、轭、当
卢、銮铃、马衔等;三类是生产工具,包括耒、耜、铲、䦆、锛、锄、镰、
斤、凿、锯等。
礼器是这时期等级制与权力的象征,在制作技术上它往往可代表当时最
高的水平。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著名司毋戊鼎,系商代重器,也是我
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其纹饰也颇具代表性,如
口沿下饰浮雕式的饕餮纹,耳饰虎噬人首纹,四角有突出的扉棱,显示出高
超的铸铜技术和规模。第二阶段青铜纹饰除饕餮纹外还有凤纹、鸟纹、云雷
纹、几何纹、乳钉纹、环带纹、象纹、鱼纹等,有的还嵌上铜和绿松石,十
分华贵典雅。
第三阶段的青铜器纹饰趋于简朴,却含长篇铭文、纪录了西周时期一些
重要史实如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盘内底有铭文8行共111个字,记述了
虢季子白在对狁的一次战争中斩敌首五百,俘虏五十人,后受到周王的赏
①
赐的史实 ,器物上的铭文往往是研究这时期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
的重要依据。
① 参见刘洪涛《中国古代科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 Page 115…
(1)青铜熔炼
青铜熔炼前需开采矿石,开采的矿石一般需要就地冶炼,炼好的铜运到
铸铜作坊后,再掺入铅锡等熔成合金、铸造器物,近年来较早期的冶铜作坊
遗址有所发现。1975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第二文化层龙山文化时期的地层
中,发现了许多冶铜的坩锅残片,其中较大的一片长5。3,宽4。1,壁厚约
1。4厘米,红烧土质,上面有6层炼铜液,每层厚约0。1厘米,化验结果为
①
含铜95%的红铜 。说明早期的冶铜是在坩锅内进行的。商代也使用这种坩
锅,有的用陶土作胎,内外糊上一层草拌泥,有的全用草拌泥制成,为了避
②
免热量散失,人们还把坩锅放在地炉里 。
(2)青铜配方
青铜器作为一种合金,其成份及其比例是较难把握的,但却是十分关键
的,各类器物的用途不同,对器物硬度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取决于青铜的配
方。大约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人们找到了一套适当的青铜配方,并把它纪
录下来。《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
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
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
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可归纳列表如下:
《考工记》虽成书较晚,但它纪录下来的经验规律是由来已久的,如商
代的司母戊鼎,经过化学分析其配金的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
①
铅占2。79%,其中锡、铅合金计为14。43%,与《考工记》中所叙的钟鼎标准
刚好相合,说明六齐规律是对商、周青铜器合理配方的总结,它还是对于不
同用途的合金成份配置的一种科学依据,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方,在科
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青铜铸造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主要采用范模铸法,其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需要用泥做出所铸器物形状的一个实心模型,它通常被称为内范,当被
凉成半干时,用笔绘出花纹,再用雕刀刻出凹入的部分花纹,如花纹是凸起
的,则用泥沾出凸起的部分。内范完成后,再根据内范做出泥外范,其制法
是用澄滤过的细泥,拍成泥片贴在内范外,用手按压,使模上的花纹全部印
在泥片上,因为一次翻成大块的外范无法脱模,所以需采用分块的翻法翻出
后再趁湿拼合,块范拼合成大块,有时会发生微小的错位,块范与块范之间
还需要做好接合的三角形子母榫,外范完成后再把内范刮去一层厚度,这层
厚度就是要浇注青铜的厚度。内,外范做成后使之慢慢阴干,当完全干燥之
后,再在炉中用进行焙烤,据分析,火焙烤的温度约在600℃左右,成为一
种软陶质,过高的焙烤温度会使泥范大量收缩变形,经过焙烤后,泥范成为
陶范。陶范上留有注口,大型的青铜器陶范上还要做排气和排渣的冒口。经
过焙烤的内外陶范对合后涂泥加固,在浇灌铜液前要进行预热,以确保青铜
溶液迅速流到待浇的每一处空隙而不会形成不均匀的凝固和冷隔,浇铸时器
① 参见《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1982 年第4 期。
② 参见陈显泗《郑州商代城遗址》,中华书局1981 年版。
① 参见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8 年。
… Page 116…
①
物是倒置的,待青铜溶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 。一件青铜器就制成
了。
分铸法是对范模法的一个发展,至迟产生于第二个阶段,这种技术多用
于需要分别铸出几个部件,而后经过焊接或铸合使其再合为一体的器物,如
司母戊鼎一次是不可能浇铸出来的,鼎的身耳足等各部分,都需要分铸出来
后再合铸在一起,完成这样一件器物是需要数百人的通力协作。
① 参见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 Page 117…
9。其他手工业
(1)冶铁
在河北藁城商代早期墓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铁制品——铁刃铜钺,说明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中国人已认识和利用铁了。但中国人开始冶铁和使
用铁是自春秋时期,在甘肃灵台一座春秋早期墓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件铜
柄铁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炼的铁器。
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相当发达,它对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如中国在冶铁初期就很快产生了生铁的冶铸工艺,即采用铸型制作
铁器,而西方早期的冶铁均是采用块炼铁方式经过锻打成形,在铁器的初始
阶段,多生产一些凹口锄、削、刀等小工具。由于生铁含碳量高,虽硬但较
脆,易损坏。为了改变这种性能,在战国时期人们又发明了铸铁柔化术,它
包括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在氧化环境下对生铁进行脱碳热处理,使之变成白
心具有韧性的铸铁,二是在中性或弱氧环境下对生铁进行石墨化热处理,使
①
之成为黑心韧性铸铁 。这种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战国中、晚期冶铁业的迅速发
展,并使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乃至兵器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中国冶铁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鼓风炉的使用,因为冶铁术比
冶铜术的进步之处是能够提高冶铁炉的温度,使比铜的熔点高出三分之一的
铁能够熔解。要使冶铁炉的温度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鼓风设备,使它能不
断地将足够的空气压入冶铁炉中,以促进炭的燃烧,提高炉温。春秋、战国
时期冶铁炉的鼓风设备是一种特制的大皮囊,两端紧收,中部鼓起,旁有洞
口,装有竹管,通到冶铁炉边。用人力将大皮囊压扁,空气从竹管吹入冶铁
②
的炉中,大皮囊上有个把手,用手拿把手来鼓动,使空气不断压入冶铁炉,
以促进炉内木炭的燃烧,从而提高冶铁炉的温度,当时是依靠人力来推动鼓
风设备。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中记载:铸造“干将”和“莫邪”两把
宝剑时是由“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可见当时冶铁鼓风炉是相当大的。
(2)玉器加工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玉,并有加工玉器的传统,但玉石加工在中
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独特的工艺,中国人自古就对玉石有着特殊的偏
爱,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制出精美的玉琮、玉铲、玉镯、玉璧等,良
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刻有细密弦纹和兽面纹的玉琮,充满着神秘的色
彩,在缺乏金属工具的史前时期,它们的制作工艺确实令人惊叹。
史前的玉石加工是一种早已失传了的工艺技术,有人根据玉器加工时留
下的痕迹和文献记载,认为早期玉石加工是用石头中最坚硬的石英为工具,
对玉料进行锯截、琢磨、穿孔、雕刻和抛光制成,《诗经》中的“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可能就是指这种制玉的过程,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理。
①
如需要打孔,则需借助于细石器,钻孔时加水加砂,反复磨搓 。
商、周时期玉石加工技术是在史前玉石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
进入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估计当时已采用了青铜制作的丝锯工具,这类工具
① 参见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② 参见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 年版。
① 参见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