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使用火,最初人们只是利用天然发生的火,如雷电击中树木,巨风吹动 

  树枝剧烈摩擦或物质腐败发热引起的火。人们从这些天然火中获取火种,加 

  以保管,使之不熄。大约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又发明了各种人工取火的方 

  法,从此火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早期使用火的证据 

       直立人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用火遗迹。 

        1988年南非德兰士瓦博物馆的布雷恩和开普敦大学的西伦在南非的斯 

  特克兰斯山洞发现了270块烧焦了的羚羊、野猪、斑马和狒狒的骨化石,距 

                         ① 

  今约100—150万年 。这是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之一。考古学家1965年在匈 

  牙利布达佩斯以西50公里处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中伴有 

  用火的痕迹。在西班牙马德里安布隆纳谷,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块和灰烬以 

  及被肢解的象的骨骸,经学者们研究认为直立人在此用火围猎过象群。在英 

                                                            ② 

  国克拉克当文化遗址中发现过用火烧法加工的长矛 。 

       在中国元谋人、蓝田人等遗址中的相应地层中也发现了灰烬、炭屑,但 

  是否是用火的遗迹还难以判断。在世界直立人遗址中最被人们肯定的、最丰 

  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被火 

  烧过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用火痕迹。北京人洞穴遗址从上至下共有 

  13层文化堆积,时代从约70万年前延续到20万年前,其中有4层面积较大、 

  堆积较厚的灰烬。其中含紫荆木炭。中上部灰烬层最上部的是第三层鸽子堂 

  西侧下边面一石灰岩巨石上的两大堆灰烬即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地方达 

  6米,灰烬成堆,含有烧石和烧骨。中下部的灰烬层在第八—第九层之间, 

  最厚处达4米、下部灰烬层位于第七层的下部,厚约1米。所有灰烬中均含 

          ③ 

  朴树籽 。 

       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材料,科学家们曾作过三次化学分析,其结果均为 

  含碳,而非有色金属的污染。  1978年在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直立 

  人在洞穴内用火的证据,——灰堆和灰烬层,其中含灰烬、炭屑和烧骨,学 

  者由此推测当时人在洞内生火的燃料是草、叶、树枝和带油脂的鲜骨,这是 

                                                                    ① 

  迄今为止在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 。 

       直立人用火遗迹中灰烬成堆、成层的现象表明直立人已具备了管理火的 

  能力,对火的使用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2)人工取火的发明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多数尼安德特人遗址中经常发现大量的火灰堆,在德 

  国莫斯特文化遗址的废物堆中,和在英国中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干菌 

  和黄铁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不仅经常发现火灰堆,且常伴有食用 



① 参见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② 参见贾兰坡等《人类的黎明》,上海科技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 年版。 

③ 参见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① 参见张森水《金牛山(1978 年发掘)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集刊》,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18…

  鱼类的痕迹。广泛使用火只有在人工掌握取火方法后才有可能,由此学者们 

  推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工取火是 

  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明的,它与石器、木器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 

  人们制造石器时,两块燧石相撞会出现火星,制作木器时,木头经过长时间 

  的摩擦也会发热,甚至冒出烟来,这些现象都可能启发原始人发明取火方法。 

         (3)几种人工取火的方法 

        考古学材料中很难找出人工取火的直接证据,更不可能提供出人工取火 

  的具体方法,我们不妨依据一些民族学的资料,对早期人工取火的方法,做 

  适当的推测:①撞击法生火。在现今火地岛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岛的爱斯基 

  摩人,通常用黄铁矿作锤子打击燧石,使之迸出火花,经过空气中的碳氢或 

                                                      ② 

  碳氢化合物,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极易燃着 。我国云南的苦聪人用一种黄石 

                                                ① 

  头击石取火,以芭蕉根晒干作引人物 。这很可能是最早使用的人工取火方 

  法,旧石器时代人们多以燧石、石英、火石等石料制作石器,这些石料在碰 

  砧、锤击过程中都可引起火花,从遗址中出土的干菌化石,有可能是作为引 

  火的物品。 

        ②摩擦生火法。摩擦生火也是古老的人工取火方法,它可能是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的峙峪遗址和山顶洞遗址中 

  都出土了钻孔的石质装饰品,可想象人们在钻孔制作这种装饰品时,经常碰 

  到由于摩擦生热产生的火花,从而也把它作为人工取火的一种方法。原始的 

  摩擦生火方法一般可分为火钻法、火锯法和火犁法三种。 

        ③火钻法亦称钻木取火法,是土著民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简 

  单的火钻是用一根一端稍尖的木棒,垂直放在一块木板上,用双手掌迅速搓 

  动木棒,直到钻成小孔为止。木棒尖端与木板反复迅速地摩擦,可变热生火。 

  在此基础上经人们加以改进,还发明了用绳索或皮条缠绕木棒,拉动绳索的 

                                         ② 

  两端来迅速转动木棒,也可生火 。 

        火锯法有两种,一种是硬火锯,另种是软火锯。硬火锯是用一片木头或 

  竹子在另一木块或竹子上,像用锯子一样迅速地来回摩擦,直到起火,锯屑 

  落在下面的引火物上,很快可取到火。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缅甸、印度 

                                                              ③ 

  和欧洲一些地区的土著民族都曾使用过此种方法。软火锯是指用一柔韧的藤 

  条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来锯木块或竹子。这种取火方法从印度、马来西亚半 

  岛到加里曼丹、伊里安,甚至欧洲瑞典、德国等一些民族中都曾使用过。 

        ④火犁法亦称棒沟法,即用木棒的尖端在另一块木块沟内摩擦,生热起 

  火。此方法常见于太平洋岛的居民如波里尼亚、美拉尼西亚、伊里安和加里 

                ① 

  曼丹的居民 。 

        中国佤族的摩擦取火,苦聪人的锯竹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和景颇族的 

                                                    ② 

  压击取火都与上述取火方法相同或相类似 。 

        根据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迹中的蛛丝马迹,结合民族学的资料,可以 



②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 

①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 

②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 

③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 

①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 

② 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 Page 19…

肯定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发明了多种人工取火的方法。 

      (4)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使用火和人工取火的发明,在现代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技术,然而 

在远古时代它却具有重要的意义。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吃熟食物,熟食缩短 

了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人体特别是大脑的进化。 

早期人类有洞居的习惯,有了火可以驱除洞内的潮湿、取暖,特别是掌握人 

工取火方法后,人类不仅可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可在温带、寒带存身 

了,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用火人类可驱赶凶猛的野兽,保护自身的 

安全,甚至围猎野兽,提高人类狩猎的效率。火还是人类制作工具的好帮手, 

如一块大石料经过火烧可以裂开,再行进一步的加工,木矛的尖部经火烧冷 

却后,会变得更坚硬。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火将粘土烧成陶器,到文明时 

代时利用火将矿石炼成金属,可以说火的使用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 Page 20…

                     4。骨、角制品的出现与加工技术的发展 



       动物的骨头和石头、木头一样曾是远古人类用来制作工具的原料。木制 

  工具易腐烂很少被保存下来,而骨器和石器则较多地保存下来,为研究者们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有的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利用 

  和加工骨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制品的制作已初具规模。旧石器时 

  代晚期,骨、角器的制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骨制投枪头、鱼镖、标枪、锥、 

  针、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加工骨、角制品的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 

       骨、角器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动物肢骨、角骨砸碎,选取一定长度或宽 

  度的骨、角片,将其打琢成所制器的雏形,而后再加以刮制,有的还经过磨 

  光、钻孔等程序。砸碎肢、角骨属于第一步加工,其余过程均属于第二步加 

  工。区别骨制品与碎骨主要是根据是否有人工打击、第二步加工和使用痕迹。 

        (1)早期的骨、角制品 

       直立人遗址中出土可靠的骨制品十分有限,也较难辨认。比如关于北京 

  人是否使用过骨器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但看法不一,一 

  种意见认为:有些碎骨经过带刃石器的砍砸是由于北京人敲骨吸髓所致,但 

  也有许多是北京人制作的骨器,截断的鹿角根既粗壮又坚硬,可作锤子使用, 

  带尖的鹿角可作挖掘工具用。另种意见认为:有的骨骼是被动物咬碎的,虽 

  然有一部分骨骼经人工打碎,但打碎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骨器而是为了食骨 

    ① 

  髓 。1975年在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36件可以肯定的骨、角制 

  品,其中的骨制分尖刃类、边刃类和雕刻器刃类三种。据研究这三类骨器均 

  以锤击法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为向内和复向加工,大部分骨器制作粗略,但 

  有少部分制作精致。因而学者们认为“骨质和角质的工具,作为石器的辅助 

                                                                   ② 

  工具或弥补石制工具之不足,可能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 。 

        (2)类型明确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器明显增多,类型明确,欧洲莫斯特文化中有一 

  些骨制工具如粗制的骨针等,多以研压剥落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第二步加工。 

  我国许家窑人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角器,有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刮削 

  器、角工具等,这些骨器全部以锤击打法进行第二步加工的。铲式工具的尖 

  头基本呈扁形,是从骨片背面向劈裂面打制成的,有的器身两侧边缘均有反 

  复加工的痕迹。这类工具长短不一,最大的一件长25厘米,其中下部还略经 

  加工很适于手握,可能是用作挖掘的工具。 

        (3)种类繁多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晚期是骨、角器制作的迅速发展和兴盛期,骨器的种类繁多,加 

  工精致,普遍采用了钻孔、磨制的新技术。欧洲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和 

  马格德林文化的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遗址、小孤山遗址、猫猫洞遗址等均 

  出土了制作精良的骨、角制品、类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