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黄河流域中原大平原不同。至于过了长江,形势更不同。所以南宋还能守江淮。这
是宋代国防上的先天弱点,我们也不能一一怪宋人。自然,宋代弱能出一个大有为之
主,就国防根本条件论,只有主动地以攻为守,先要大大地向外攻击,获得胜利,才
能立国,才能再讲其他制度。现在是以防御来保国家,而且是一种劣势的防御,迟早
总要失败,再迁就这一形势来决定其他制度,自该无一是处了。其实中国自古立国,
也没有不以战斗攻势立国的。秦始皇帝的万里长城,东起大同江,西到甘肃兰州黄河
铁桥,较之宋代这一条拒马河,怎好相提并论呢?况且纵使是万里长城,也该采用攻
势防御。所以终于逼出汉武帝的开塞出击。宋代军队又完全用在消极性的防御上,这
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训深,才矫枉过正至于如此。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
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幸而还是宋代人特别重视读书人,军队虽
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复兴,以此内部也还没有出什么大毛病。其大体得失如是。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从明迄今,六
个世纪,五百多年,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中国也复如是。明以后接着
就是清,我们要了解清代,该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
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
退步了。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
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
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据正史记
载,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就废止宰相,不再设立。他并说
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所以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清代也没有。所以
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
没有宰相了,又怎样办呢?从前唐代是三省分职制。一个中书省,一个门下省,
一个尚书省。到了宋代,门下省退处无权,给事中大体也如谏官般,变成和宰相对立
,很少能对诏谏行使封驳权。其时的宰相,则只是一中书省。自元迄明,中书省还是
正式的宰相。直待明太祖把中书省废去,只留中书舍人,仅是七品小京官,其职守等
于一书记。在唐代,中书舍人是代拟诏敕的,现在只派成管文书与抄写之职而止。给
事中在明代也是七品,却还有封驳权。中书门下两省都废了,只剩尚书省,但尚书令
及左右仆射也不设了,于是尚书省没有了长官,改由六部分头负责,就叫做六部尚书
,这是一种秃头的尚书,在唐宋时,六部中每部的第一个司称本司,如户部有户部司
,吏部有吏部司,其余礼、兵、刑、工各部均然。而尚书省则有尚书令,为正长官。
左右仆射为副长官。现在明代则等于升本司为部长,六部就只是六个尚书,变成一个
多头的衙门。六部首长,各不相属。这些尚书都是二品大员,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官
阶了。
此外有一个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
督之下。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来,并称七卿。
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
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大理院主平反,
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刑部尚书加上
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做三法司,这都是司法机关,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就由三
法司会审。
上述的九卿,实际上只前面七卿比较重要,后面两个卿就不重要了。在这九卿之
上,更无首长,所以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刑部不能管吏部,吏部
不能管户部,政府诸长官全成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
武官则有大都督,全国有五个大都督府(唐朝有十六个卫),他们都只管出外打
仗时带着兵。至于征调军队,一切动员工作,这是兵部的事,不在大都督职权。
明代政府,经过这样的改变,一切大权,就集中到黄帝。我们若把明代政府这样
的组织,来回头和汉唐宋各代的传统政府一比较,便知以前宰相职权在政府之重要。
但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
有许多事,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由七卿,
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这叫廷推。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
单独决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这叫做廷议。倘使有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
,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这叫做廷鞠。这一制度,本来汉代早就有,朝廷集议大
事,屡见正史记载,可见一切事,还不是全由皇帝独裁的。
再说给事中,他官阶虽只七品,但在明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官。明代给事中是
分科的,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如户部给事中,兵部给事中,礼部给事中,故又叫六
科给事中。大抵这个人静悉财政,便派做户部给事中。那个人懂军事,就派做兵部给
事中。皇帝诏书必经尚书,始分部行下全国。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如关于财
政问题,上面命令到了户部,户部给事中,就可参加审核,发表意见,这好像现在西
方政府中的专家智囊团。只要他们不同意,仍可原旨退还。而且给事中并无大官,可
以各自单独发表意见。遇到廷推、廷议、廷鞠,他们也可出席。一般说来,他们的意
见是很受尊重的。若他们表示反对,在当时谓之科参。往往六部尚书因为科参,束手
无策,只有把原议搁下。这仍然是当时君权之一节限。
乙、明代内阁制度
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
这许多事,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
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这些人的办公
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处都在内廷,所
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
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上朝排班,大学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书的
下面。今且说这些大学士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太祖时,内阁学士不过像是皇帝的顾问
,遇皇帝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问他们,听他们意见,做皇帝之参考。奏章批答,
从前是宰相的事,现在是皇帝的事。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
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
写下。所以照理,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不在大学士
。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
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
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此因中国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
当预闻的事当然多。远从秦始皇帝时,早已把天平秤着公文,兀自天天看到深夜不得
息,何况到明代?那时,西方还没有现代像样的英、法诸国。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小
国家,不论疆土那么小,政治规模也简单得可怜。这当然不能与中国比。试问当时偌
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我们试看北平故宫,前面三大殿
,是朝会之所,后面如乾清宫等,由皇帝住宿。他天天要到前面来办公,距离既相当
远,北平之气候九月就结冰,次年二三月才解冻,早上天气尤其冷。而中国政府传统
习惯,会议上朝,总要在日出前,早上天不亮就朝会,皇帝也须黎明即起,等到太阳
出来便散会了。一般做官人,多半住宫城外,远的如前门外骡马市大街等处。早上跑
进皇宫有很远的一段路,骑着一匹马,带着一个仆人,掌一盏灯笼,四更五更就要去
。到了紫禁城,还得下马,仍准骑马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一律须先到朝房,静候皇帝
上朝。皇帝出来,天还没大亮,遇到天气寒冷,那时也没有近代的防寒设备。火炉很
简陋,生些炭火,不过摆摆样子而已。明制一天有三次朝,称早朝、午朝、晚朝,如
实则皇帝要三次出面见群臣及民众。明制常朝有两种:一叫御殿,一叫御门。御殿又
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御门是到奉天门,就在阳台上,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
说话。现在西方国家有什么大集会,还有在阳台上讲话的风气,我们称这是一种民主
政治的精神,其实清朝故宫的午门,就是与被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不过这种制度
清朝没有行,但明朝却有。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多少的麻烦。明太祖是开国皇帝,
天下是他打来的,以前他是皇觉寺和尚,扫地挑水也干过,他有这样精力,可以做独
裁的皇帝。明成祖也还是亲手打天下,他是封出去的王,从北京打到南京来篡了皇位
,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这
样做。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今天不上朝,明天事情就接不上。事情接不上
,不能叫文武百官在那里老等着,也不能群臣们说了话,皇帝无辞可答。后来皇帝便
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因此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
兼,这样一来,内阁学士地位虽不高,尚书地位是高的。同时也和宋代般,他们都有
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是教皇帝或太子读书的,那是皇室的老师。由曾任这些官职的
人来兼内阁大学士,自然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了。所以明代的大学士(皇帝私人秘
书)以六部尚书(政府行政长官)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来兼任,他们的
地位就尊严了。然而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却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
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他的本官还是尚书,大学士还是一兼职。直到明代
亡国,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不过上朝时,他以尚书身份而兼大学士,已经是站在
其他尚书的前面了。然照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所
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然而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
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
头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谘询大学
士意见。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现由
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在由皇帝细
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
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自撕了
,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箚子,先得皇
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
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而皇帝失职,却并无办法,算只有给事中有时可以封
驳。给事中究竟是太小的官位,哪能拗得过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说是由皇帝独
裁了。不过碰到大事情,皇帝还是要到文华殿、武英殿来同那批大学士当面商量,只
小事情不重要的,由内阁写了条子送进皇宫给皇帝慢慢地批。
但我们应知明代的天下,将近三百年之久,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
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因不管事
而更不能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