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者“爱人”。这是我国伦理史上的新命题。如果说“克己复礼为仁”
是就个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而言,那末,仁者“爱人”就是指人与人的关系
说的。关于“爱人”的具体内容,孔子没有解释。根据孔子的思想体系的基
本精神,如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等,都可理解为“爱人”
的具体内容。虽然孔子主张“亲亲”、“尊尊”,爱有差等,但是,他宣扬
的“爱人”,仍具有一定的抽象的、普遍的涵义。在阶级社会,虽然不可能
有普遍的人类之爱,但宣扬这种爱的却不乏其人。爱是有阶级性的。阶级利
益相反,爱、恶也就不能不互相矛盾。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所谓
“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爱人”的重要内容,却不能实行于奴隶阶级
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因为他们所欲的正相反对;甚至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行
不通。孔子自己就明确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既“能恶人”就
不是爱一切人。对弑君的陈恒,“八佾舞于庭”的季氏和造反的奴隶等一切
违礼僭越犯上作乱的人,孔子是恶而不爱的。但是,这不妨碍孔子把“爱人”、
“泛爱众”作为普遍的爱来宣传,目的是借此调和对立阶级之间的和统治阶
… Page 64…
级内部的矛盾,以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孔子的仁的阶级性,就寓
于这种抽象的“爱人”观念之中。
(2)“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天与人的关系是先秦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神权是神化了的王权,天命
是神化了的王命。春秋时代随着奴隶主王权的衰落,神权和天命也威信扫地。
孔子为维护地上的王权而宣扬天上的神权,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意思是说: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才能够效法天。孔子所说的“天”,
是人格神,宗教的上帝。他告诫人们:“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天是
百神之主,得罪了天老爷,就没有什么可以祈祷的了。孔子把“知天命”作
为君子的必备条件,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说自己“五十而知
天命”,并以“天生德于予”而自诩,说什么他的德性是天老爷给的,反对
他的人是奈何不得他的。天既是最高权威,天命就是不可抗拒的。他说:“道
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在孔子看来,
他的政治主张 (道)能否行得通,全由天命决定,公伯寮或什么人又能把天
命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间的一切,
全是天命安排。基于天命不可违,孔子极力宣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种“三畏”思想的本质,是借“天命”的权威,
制造对奴隶主的“大人”和“圣人”的敬畏,从而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可
见孔子是信奉唯心主义天命观的。
孔子的天命观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是有矛盾的。孔子在宣扬天命
观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某种怀疑和保留。“樊
迟问知 (聪明)”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回答确很聪明,一方面他要你引导老百姓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另
一方面又要你对待鬼神既尊敬又疏远。子路“问事鬼神”,孔子说:“未能
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就清楚
表明,孔子是把人事放在首位,对于鬼神 (即形象化的天命)却采取了避而
不答的怀疑态度。故《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重人
事而轻鬼神的思想,显然是在调和天、人矛盾,是对传统的天命观的一种改
良或修正。
(3)儒家是古代春秋孔子创立的学派
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儒家是百家中较大的学派。
秦朝“以法为教”,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二千多
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
久。
儒家的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
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周礼·天官冢宰·大
宰》也有说明:“四曰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
艺以教民者。”唐代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
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学以道德,故云 ‘以道得民’。”近代有的
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
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
… Page 65…
礼”为谋生职业。按这种说法,春秋时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论语·子罕》记载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
有于我哉?”不过,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
后学生逐年增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
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个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
称为“儒家”。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
是有差别和对立的。但二千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
征。最早把儒家同其他学派区别开来并指出其思想特点的是汉代的《论六家
之要指》和《汉书·艺文志》。《论六家之要指》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父
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汉书·艺文志》说,儒家
者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
尼,以重其言”。据此,儒家有以下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
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
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
轻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
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
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不仅同其他
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家之
间的斗争。如“孙氏之儒”的荀子,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
孟子“略法先生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
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突出。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
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但剔除
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
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
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在同其他学派的斗争中,孟子主
要是“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
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
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提出性恶说,强调对人的天
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荀子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各派以及儒家内部各
派都进行过批判。孟、荀是先秦两派儒家的代表,他们各自从唯心和唯物方
面发展了孔子思想。在孟、荀之外,战国还有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周易》,
作成 《易传》。《易传》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
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的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
但其理论思维水平很高。儒家思想由于孟、荀、《易传》作者和其他派别代
表人物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 Page 66…
5。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20年),姓墨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稍晚
于孔子。儒、墨两家是先秦著名的学派。墨子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本人曾
是造车工匠。据《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
术,后来嫌其礼烦扰”,“厚葬靡财”,抛弃了儒家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学
派。墨子的学生和墨子一样,都很艰苦,他们吃的是“藜藿之羹”,身上穿
的是“短褐之衣”,脚上穿的是木屐、草鞋。和一般农民手工业者差不多。
墨家学派可以说是一个有严密纪律的组织,其成员大多来源于社会下层。这
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称为“钜子”,钜子由前任钜子指定贤者接任。他们有
明确的法令,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
刑”。又据《淮南子·泰族》记载,墨者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子推荐他的学生出去做官,如果有人背离了墨家的主张,就要被召回。做
官所得俸禄的一部分交墨家团体使用。
(1)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
墨子的认识论的观点是唯物的经验论。墨子的认识论有以下三方面的内
容:
第一、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人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
际。墨子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
为仪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明
鬼》下)这说明墨子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外物的直接感觉。这是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
墨子反对主张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的看法,这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如果
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就会陷入另一片面性的错误。墨子的经验论仅仅从现象
上来看事物,它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墨子从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他说:
“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
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正确的认识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出黑
或白的名词,要看他选取黑白的东西时,是否选对了。
第三、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或“三法”)作为判断
是非真假的标准。他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表”是“标志”或“标准”,“法”
也是标准。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首先要有前人的经验作根据,这
就是他所谓“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为了使他的论证有
根据,他认为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找寻前人的经验。其次,要根据“百姓耳
目之实”(《非命》上),就是要根据个人直接经验以外的广大人民亲身的
经验。再次,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要根据“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符合)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看它符合不符合国家人民之利。因此,
墨子提倡“非攻”、“节用”,反对“以命为有”等等,都是用这一标准来
衡量,看它于民于国有利还是有害。
墨子“三表”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要求认识从实际出发,判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