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弹拨乐,吹奏管乐器,多才多艺,音乐修养比他的乐师毫不逊色。 

     总的看来,在当时无论是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中,还是在祭礼活动中,音 

乐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且音乐艺术已具有了相当的水平。 


… Page 83…

                           六、古代印度的艺术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得名于它西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印度河。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为一个大半岛,由于半岛很大,也称为“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统称,它包括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等8国领土。它北宽南窄,三面临海,东临孟加拉湾,南接印度洋,西濒 

阿拉伯海,只有北面背依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西北部它有一处低 

的缺口,因此在水上交通工具未使用之前,印度要想获得与外界沟通和交流 

是相当困难的,也只有西北部的缺口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成为与外界发生联 

系的交通要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印度的艺术基本是缘于自身而得以 

发展的。如果说有外来的影响,那就只有来自于西北部了。西北部的雅利安 

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都曾出入于此地,这些外来者一 

方面造成对印度本土文化的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他们也带来了新的不同的文 

化并与印度本土文化相融汇,使得印度文化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复杂的 

渊源。 

     南亚次大陆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及其文化。中石器时 

代的文化遗址在很多地方,如古吉拉特、腊贾斯坦和纳巴达河一带等地都有 

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分布的范围就更大了,西起俾路支斯坦,东达阿萨 

姆,北起克什米尔,南达迈索尔等。各个地区文化发生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 

长短不一样,但总的年代跨度大约是公元前4000—前1000年。其中,俾路 

支斯坦山谷的高地和阿富汗的东南部文化发展较快,所谓“前哈拉巴文化” 

就是首先在这里发现。 

     所谓“前哈拉巴文化”,意即哈拉巴文化的前驱,其遗址有的处于哈拉 

巴文化的下层,有的与哈拉巴文化重迭。从伊朗东界到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都 

有,范围颇广。据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前2400年间。 

     前哈拉巴文化时期,红铜器,如斧、锤、别针等在遗址均有发现,只是 

数量较少。陶器以轮制为主,器壁较薄,大多在黄、红色的陶衣上施以红、 

黑彩而形成双色或多色彩陶。彩陶上的装饰图案有较为复杂的几何纹,也有 

动、植物纹。到了后来,简单的带纹彩陶流行,被称为“科特迪吉文化”。 

同时,也有素陶、灰陶。在陶塑一类作品中,有赤陶女像和公牛像。最后要 

特别提到的是,在前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出现了由村落向设防的城镇转化的 

过程。在蒙迪盖克的第四期,居住区有卫墙和用晒干的砖块砌成的方形棱堡, 

同时还发现了宫殿和庙宇的遗迹。在科特迪吉则有城堡和外城两部分,有设 

的城墙和排列整齐的街道与房屋;城墙与房屋的墙基都用石料,墙的上部用 

泥砖;城墙之间有棱堡。城墙高约4。5米,防洪水或人、畜的侵袭。城市的 

雏形已初具规模。最终这里的文化毁于大火和战争,留下很厚的黑土,在黑 

土之上建立起来的就是哈拉巴文化,古代印度真正的文明即从此开始。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也称哈拉巴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巴而得 

名。以前印度的文明史被认为起于公元前15世纪,即起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次大陆以后的吠陀时代。但自从1922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被发 

现,便改变了这一看法,从而把印度古代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1。城市建筑 


… Page 84…

       哈拉巴文化是地域上最广阔的古代文明之一,其范围西起苏特卡根·杜 

  尔(距伊朗东境约40公里),东抵阿拉姆吉尔普尔(德里附近),北至曼达, 

  南达马尔范、佐克和戴马巴德等地。它基本上是一种城市文化,迄今已发掘 

  的哈拉巴文化遗址共约250多处。在各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强胡·达罗、 

  卡里班甘、罗塔尔等等。 

       哈拉巴城址发现于1921年,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 (印度河支流) 

  的左岸,它是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哈拉巴的遗址曾遭到毁坏,但 

  从其残存的遗迹中犹可见其大体的轮廓。该城由卫城区和下城区组成,西面 

  的卫城近似平行四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卫城四周以砖 

  墙环绕,砖墙基底厚达12米,形成城堡。卫城北有座大粮仓,附近有打谷场, 

  还有作坊及两排劳动者居室,大概可容纳数百名雇工和奴隶。 

       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于1922年发现,城址位于距哈拉巴648公里外的印 

  度河流域信德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左岸。它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 

  址之一。城市由7。6米宽的道路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并划分出12个区,各 

                                                              ① 

  区内又由小路划分为若干小方格,而后排列房屋。据认为,该城至少重建过 

  9次,有时是因洪水灾难性的泛滥所致,然而,建设者每次都遵循首批城市 

  奠基人的设计把街道建得如格子网一样,以后一直延续下来。城市的西侧为 

  正城,是政治、宗教中心,内设高10米左右的台基,其四周有防御的塔楼。 

  城内主要建筑物有位于中央的宽大的公共浴室,浴室中心是长方形浴池,长 

  12米,宽7米,深2。5米。两边有砖梯下到池内,池底与池壁用砖砌成,中 

  间夹有沥青,以防漏水。水由邻室的一口水井提供,浴池的一个角落备有出 

  水口。这个大浴池的确切用途尚不能肯定,一般认为是信徒们进行沐浴礼仪 

  的地方,即为一种举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大浴室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 

  一座大厅,可能是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摩亨佐·达罗的粮仓位于卫城的 

  西边,在27根长方体的砖柱上建立了一个大的木头粮仓,面积为50×25平 

  方米,内部有成行的砖台,行间有过道隔开,可以通风,以保持仓内适度的 

  干燥。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能比粮食更有效地控制社会和经济了。此外, 

  在卫城的南边还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一座约25米见方的大厅,大约是个 

  会议厅的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下城是居民区和工商区。街道纵横交错,排列整齐。主 

  要大街宽10米,长的街道有0。8公里。街道底下有排水道与住宅的排水沟相 

  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房屋大多用红色烧砖建筑,但其大小、高低及设 

  备方面差别很大。富人的房间宽敞、间数多,有浴室,砖井和下水道,有的 

  还是二三层的楼房,配有木制阳台可以俯看庭院。穷人的房屋则为简陋、低 

  矮的茅舍。此外,还有一些房间是店铺或制陶、染布、铜匠、珠匠等的作坊。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建筑术可以说达到了很高水平。它们 

  各自的总面积都约有85万平方米,居住的居民大约都在35,000人左右,它 

  们相距约648公里,可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的都城,或为许多城邦联盟 

  的中心所在地。城市不仅建筑整体规划出色,且设备也相当完善。摩亨佐·达 

  罗的全城排水设备系统,在已知的当时古代东方城市的排水系统中是最完善 

  的。有主渠、沉淀池、排除雨水的阴沟。整体设计细密,工程质量上乘,充 



① 参见'美'B ·M·费琅《地球上的人们》,第470 页。 


… Page 85…

分表现出印度河文明城市设计的高度水平。 



                         2。雕塑、印章及工艺美术 



     就目前已经出土的哈拉巴文化的文物看,其社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发 

展。农业方面,已种植了大麦、小麦、稻、胡麻、豆类、棉花等,其中棉花 

的培植,印度次大陆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地区。除农业外,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和驴等。在手工业 

方面,金属加工业、制陶业等都很发达。人们已学会制造铜与青铜的工具和 

武器,并且在金属的冶炼、锻造和焊接方面都发展到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 

特别提到的是,至今在印度还被一些手工艺人使用的“失蜡”铸造法在当时 

已被采用。它是这样一种方法:先用蜡做成模型,在蜡模外裹上粘土壳,然 

后拿去烧,泥土变成硬的铸模,而里面的蜡融化后倒出,随后熔化的紫铜或 

青铜注入内腔中,冷却后即告铸成。在陶器的制作上,也显示出当时人的审 

美能力及智慧水平。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用陶轮制成,胎呈红色或黑色,素陶 

和彩陶都有,烧制得很精致。彩陶一般是在红色滑泥上着黑色彩饰的红黑陶, 

上面绘有圆圈纹、鱼鳞纹等几何纹,以及图案化的植物纹,鸟兽纹等象生纹。 

陶器的典型器形色括杯、碟、碗、扁壶等,其中尤以高圈足的盘和通体带孔 

的圆筒深腹器最富特征。 

     印章在哈拉巴文化中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东西了。它多是 

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制成,形状及大小都相差不大,一般在2—4厘米见 

方。在印章背后通常有一突起的穿孔,应该是用来穿线配挂的。迄今为止, 

发现的印章已有上千枚了。在印章上刻有文字和雕画。与文字相结合的雕画 

以动物形象为多,并且常为较短的单行,多在20个符号以内,自右至左,字 

体清晰。专家们对这些语言符号的认识还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和鉴 

定。就目前,已破译出来的看,有许多是表示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的, 

如果人们能够进一步地破译印章上的内容,那么印度古代历史中的一些不解 

之谜将有可能得到解答。但不管怎么说,刻在印章上的动物形象,其技艺之 

精湛,确实令人赞叹。所刻画对象有老虎、大象、独角犀牛、野兔、鳄鱼、 

羚羊、公牛及身首奇异的动物形象等,出现最多的是一种无隆背的独角牛, 

它经常与另一物体一起出现在画面中。对这一物体,有说是牛食糟,有说是 

香火钵或祭坛的。印章中也有人物形象,但总的说,数量少,刻划较粗糙, 

不如动物的精致。摩亨佐·达罗的一枚印章上,刻划着戴有一对长角头饰的 

三面男神,裸体呈瑜伽姿势坐在宝座上,带满手镯的手臂向外伸展搭在膝盖 

上,身边有象、虎、犀牛和水牛,座下还有一对鹿,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 

枚印章表现的可能就是后来的湿婆神。图案的整体安排和气氛也给其中的人 

物和动物罩上了神的光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细节,即神座下的一对鹿, 

这与后来佛教艺术中,一对鹿簇拥着佛祖释迦牟尼宝座中心轮的形象不能说 

没有关系。湿婆在后来出现的印度教中坐骑的是头公牛,其公牛与哈拉巴文 

化印章上公牛的风格基本一致。此外,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象征男性生 

殖器的石刻,也与后来婆罗门教湿婆的生殖象征相吻合。 

     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包括动物和人物在内的赤陶、粘土 

的小雕像。赤陶作品中有大量的“母神”像,它们都突出地刻划了女性的特 

征,特别是生殖特征:饱满的乳房,宽大的臀部。这些雕像似乎是集土地和 


… Page 86…

  生殖功能于一神赐予印度人的。在摩享佐·达罗出土了唯一的一个少女小铜 

  像,高14厘米,很象舞蹈的女子。她赤裸着修长的身体,高昂着头部,右手 

  撑在右臀上,左臂从手腕直至臂根部密密地套满了手镯,手拿一小碗放在左 

  腿上,看上去自信有余透出傲慢,显然属于都市文化的一景。由于在那个时 

  候,舞蹈和宗教像后来寺庙里的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