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艺术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柱代以石柱,共和后期开始以古典柱式为其修饰,柱上承以檐部,屋顶仍 

用木梁。现在会堂的形制也趋完备,它的长方形大厅不像神庙那样以窄边作 

正面开门出入,而是以宽边横列,正面在柱廊内广开门道,有点像中国的殿 

堂。完善的会堂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大厅内用两列柱子将整个建筑分为一个主 

厅和两个侧厅,但彼此之间只以柱列为界,并无墙壁。若外部有柱廊,则外 

墙只设于柱廊与侧厅之间,若无柱廊,则外墙便是立面的一部份,开以甚多 

门窗。厅内两列柱子之上还筑顶阁,开两列侧窗取光(高侧窗),使大厅内 

部显得宽阔明亮。大厅的两端 (即两窄边)往往也置列柱,使柱子在厅内环 

绕一周,有如神庙之在外部以柱列环绕一周,堆内外正好相反,表明罗马公 

堂也和希腊神庙上只注重外部相反,它是以内部为重。厅内窄边挂列之外还 

设半圆形的耳室,为法官开庭或会商审议之处。从上面的介绍看来,称为巴 

西利卡的会堂虽有希腊语之名,却完全是罗马精神的产物,它甚至在许多方 

面都与希腊神庙有强烈对比,似乎两者各执一端,在古典建筑的总体系内有 

相反相成之妙。除了上举的柱列环绕一在外一在内的对比外,其他如神庙属 

纵列,会堂则为横列;神庙绝不开窗,会堂则不仅外墙门窗众多,两列高侧 

窗尤为令人注目;神庙是宗教建筑,会堂则全供世俗之需等等。有趣的是, 

由于会堂是供群众聚会之用,日后它就被用作基督教供其信徒作礼拜的礼拜 

堂和教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便首先从这种巴西利卡会堂发展而来,而 

它的高侧窗和一主厅两侧厅的结构更是一切基督教教堂的基本结构。 

     剧场罗马剧场是从希腊剧场发展而来,但也有很大改进。希腊剧场通常 

是筑于山坡的露天结构,观众席以山坡的自然斜面构成,只在舞台后有一层 

楼阁作布景之用。罗马剧场则多建于城内平地之上,它的观众席全用多层结 

构组成坡面,舞台后的楼阁也相应地变为多层,只是观众席仍露天这一点保 

持了古典剧场爱好开敝明亮的本色。在整体结构上,希腊剧场只有半圆形的 

一种,罗马剧场则既有半圆形的(主要用于戏剧演出),还有圆形或椭圆形 

的(主要用于角斗和斗兽,故又称竞技场),无论半圆形或圆形,它们都以 

拱券构筑多层,复杂而又牢实,外观宏伟高大,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景观, 

尤以庞大的圆形竞技场为最。这些剧场的设计,在共和国后期已很完备,到 


… Page 24…

帝国初期便达登峰造极之境。由于剧场、竞技场都向公民群众开放,统治者 

和政府为取悦群众经常出资组织盛大演出,广邀民众观赏助兴,因此它们的 

观众席容量通常都在数千乃至万人以上,许多小城都有一两个这类大容量的 

剧场和斗兽场,它们能容纳的观众甚至比全城公民总数还多,而名都大邑的 

大竞技场甚至可容四五万人。这样一来,对剧场结构的牢固,出入的方便, 

通道安置的周全等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罗马建筑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表 

现得相当出色。结构工程的技术方面,由于全用砖石水泥和拱券,又有大量 

奴隶劳动可供支配,所以达到牢固已不成问题,需要考虑的新课题则是出口, 

入口和上下通道的安排,罗马建筑家在这方面喜欢采用的基本做法是以拱券 

 (列拱)组成的走廊和门道贯穿全体,底层的拱廊敝通内外,出入极为方便, 

内部廊道则以辐射状集于舞台,层次鲜明,上下周全。这种结构安排也决定 

了剧场外观立面的布局,并且启发了罗马人用层叠柱式配合各层列拱和拱廊 

而组成新的古典式立面设计,这是罗马建筑设计上超越于希腊的另一重大突 

破。层叠柱式按各古典柱式的风格精神而决定它们从底层到高层的位置,即 

以粗壮的多利亚柱式置于底层,秀美的爱奥尼亚柱式居中层,华丽的科林斯 

柱式居上层,顶层还可用半柱,方柱或集合柱式,使各层列拱的整齐划一和 

柱式的风格递变形成韵律的对比,为多层的古典立面设计提供一个范例。尽 

管近代的剧场设计与古代很不相同,罗马柱式与列拱配合的立面却能为剧场 

外观提供很好的形象,而现代体育场或运动场的设计则几乎是罗马竞技场的 

翻版,更不较说其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也可参考这种列拱与柱式配合的方案 

了。因此,可说这种从剧场发展出来的多层立面设计对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无 

与伦比的,它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浴场这种浴场是包括冷、热和温水浴池的公共建筑群,也像剧场那样供 

公民群众使用,因其设施众多,容纳量大,故以浴场呼之。它不仅有供沐浴 

的各类浴池,还有健身房、会议厅、图书馆、排练场等等,起着公民俱乐部 

的作用,可谓罗马建筑的一个独创。它在共和后期开始出现,最初可能是从 

城市或神庙附近公用的某些温泉浴池转化而来,起初只有一两个较大的热水 

浴池,随后冷、温水池亦成龙配套,同时大量扩建各类会堂馆舍,规模大大 

超过一般的剧场、会堂。由于要经得住水气侵蚀,因此一开始便采用砖石结 

构并以拱券作屋顶,后来又发展为多用圆形厅房,盖以穹窿圆顶,使用水泥 

更是浴场工程的必需。到帝国初期,浴场规模发展得异常庞大复杂,建筑一 

律用砖石水泥和拱券穹窿,厅堂众多,中央大厅尤其高畅明亮,使罗马建筑 

追求空间效果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华美的装饰与多样的用途亦配合得 

很好,这种建筑水平只有近现代的火车站、航空港庶几可以超过。 

     上述四类属于罗马新创的巨大建筑门类都是在共和后期陆续取得的成 

果,尽管它们的充分发展须俟之于日后的帝国时期,共和后期百余年间的开 

创之功却不可没。然而,从现存遗物看,处于萌发阶段的这些新建筑的遗迹 

却相当稀少,主要是因为帝国时期的扩建、改建几乎把共和后期的原物完全 

折除或改动,这种情况在首都罗马城中尤为严重。因此,要找一个在各方面 

都还有些共和后期建筑遗迹的地方,只能求之于那座被火山灰完全埋葬了的 

庞贝城。它及其附近几个小镇在当时是比较繁荣的旅游避署胜地,城内外豪 

华别墅甚多,公共设施亦很齐备。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把它们深 

埋于火山灰中,反而使城市建筑能有较多残迹留存至今,其中还包括壁画之 

类古代极难保存的文物。自18世纪中叶以来,庞贝古城经发掘而重见天日, 


… Page 25…

便成为研究罗马文化和艺术的最重要遗址。从年代看,庞贝的建筑当然以公 

元1世纪的为多,但也有一些是属于公元前1—2世纪,亦即共和后期的,从 

其中可以看到上述的凯旋门、会堂、剧场、浴场等皆已有一定规模,在某些 

方面其发展程度并不比首都罗马差,甚至还可能早一些。这是因为庞贝所属 

的加普亚地区在当时经济文化皆最称发达,这儿原是希腊移民城邦密集之 

处,庞贝等城的起源最初便是希腊人的城市,文化尤其是艺术方面本来就较 

罗马先进一点,待罗马统治这一带地区以后,它又凭联络罗马与南意的优秀 

位置和有火山灰作肥料农产特别丰富等原因而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它的 

发展水平按一般城市规模而言应居上游。特别是在庞贝城市主要广场四周, 

尚留存有较完整的共和后期会堂、浴场和市井廊房的遗迹,为研究这些建筑 

门类的发展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除庞贝而外,共和后期另一重要的建筑遗迹便是近年发现的帕莱斯特里 

纳 (今名普里恩斯特)的命运女神圣所,它提供了有关罗马建筑群整体设计 

的最佳范例。前已提到,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平面设计是罗马人在古 

典建筑中的重大贡献,因为希腊人对此涉猎甚少,名城如雅典在这方面竟没 

有什么留意。到希腊后期和希腊化时期,在这方面才有一些探索,而集其大 

成的当推罗马。帕莱斯特里纳的这座命运女神圣所在这方面就表现得非常出 

色。此地位于罗马东面约百里之遥,远古以来就有一座供奉命运女神的祭台, 

但那只是山顶上的一个小建筑。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统治者苏拉的老兵解 

甲归田时在此建一集中居住地,为谢神感恩而集巨资把整个山坡建成一座异 

常宏伟的圣坛,规模空前,甚至超过首都罗马的一些大工程。其遗迹直到中 

世纪时尚依稀可见,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家就曾来此作过考察并从中得到启 

发,但18世纪后却遭到较大破坏并完全被民房覆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此城遭轰炸,民房被毁而遗迹暴露,才重新得到发掘整理,现在学术界已公 

认这个圣所建筑群是罗马共和后期最大的一个建筑杰作。它依山在而建,层 

层台阶,廊廡、楼阁可说已把整个山丘作了彻底改造,可见其工程的浩大。 

它从山脚起就以对列的两梯道长廊导向第一平台,这一对长廊是封闭性的, 

以拱券作屋顶,两旁不开窗户,使登临者从隧道式的长廊走出时感到豁然开 

朗,而依次通往上面各层的中央台阶从第一平台直指山顶,气势浑宏,中轴 

线亦异常明显。它以这对长廊尽头交接处为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起点,由此 

各层建筑依次向广度横展,亦向高度进深,而各层中央阶梯即此中轴线的最 

好体现,但各层的立面设计又是争奇斗艳,变化丰富的,第一平台的立面以 

有较高檐部的柱廊组成,平台地面较窄,于是在左右两边柱廊的中央特辟一 

半圆形的凹厅,使柱廊平面既显开阔又有曲折起伏的气韵;第二平台地面亦 

较窄,但却不用柱廊而代以墙面和很深的壁龛 (等于很小的半圆形凹厅)的 

组合,两边各列5个壁龛,以拱为顶,两边夹以古典柱式的半柱,组成柱式 

与拱门的完美结合;第三平台地面非常宽阔,便用两端有山墙的柱廊环绕其 

左右两边及后边,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前面完全敞开,由此可俯视整个 

原野;第四平台也是最后一个平台因已接近山顶,居整个建筑群的中央最高 

处,便把它设计为类似剧场那样的半圆形梯状坡面,坡顶留出余地盖一座和 

第三层柱廊规格相似但却呈半圆形的柱廊,既显居高临下之势,又和第三层 

有所呼应。第四层平台以后便是山顶,遂在原来建命运女神祭台之处盖一座 

圆形小庙。由此可见,整个圣所建筑群只有山顶的圆形小庙直接与供奉命运 

女神有关,其余绝大部分建筑,包括各层平台、廊屋、梯道等等,都主要为 


… Page 26…

游人聚会观赏服务。最妙的是,第四层台的半圆形坡面,有如剧场的观众席, 

但坐在这儿的游客面对的却不是剧场的舞台而是大自然本身,他们看到的是 

从眼前延伸于天际的无限美妙的景致,建筑群层层开阔延展于下,远处山川 

则拱卫于前。据说它的两边柱廊的檐角正好和远处两座山峰的尖顶相接,益 

见设计考虑的周到。这样中轴突出而又配合丰富的整体设计,在古代世界堪 

称独步。 

     帕莱斯特里纳的圣所建筑群是由谁设计,今已不可考,但从其地近罗马, 

又由罗马复员老兵组建的情况看,这些建筑家必属首都建筑工程界的精英。 

实际上,正是这座光秃秃的山坡为罗马建筑家们在白纸上画出最美篮图提供 

了较首都罗马更好的机会。因此,这个建筑群对罗马的平面设计和城市规划 

影响甚大。罗马统治者来此观摩的络绎不绝,苏拉而外,庞培和凯撒都来过 

这儿,建筑家慕名来学习的自然更多。自此以后,罗马建筑群平面设计强调 

中轴对称布局已成惯例,城市规划凡新建城市亦按此办理,旧城市的改造也 

遵循同样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首推罗马。由于在王政时代已自然形成了 

街道、广场等等,罗马城显得相当杂乱无章,改造起来相当困难,但从共和 

后期开始,市政当局已考虑了城市规划和改造的问题。苏拉之时,由于人口 

大增并且在内战中有较大破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