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势力清除出华北,中日关系就永远不会恢复正常。无论是蒋还是中国民众都没有让日本的侵略侥幸得手的意思。
  在日本,相互争斗的势力也转向了国内舞台。皇道派的将领和支持者们仍然把持着实权,陆军和海军依然不和。在重巡洋舰“高雄号”上服役的28岁的高松亲王在他1933年6月11日的日记中说,陆军中笼罩着一种“法西斯情绪”,政治家们应该对此有所认识。停战协定使天皇很高兴,但是这还不够。“此时,要不为军队的胁迫所动摇,且要抑制财阀的利己行为,要想办法重建和谐之日本。”几个星期后,高松宫记述道:“如今国民财富的九成被大约一成的富人所掌握。”7月21日,他的担忧转到了 “无人能充分理解”的海军力量上,这不仅指“炮击山海关和上海事变”,还包括了整个危机中“陆军和外交的行动能量之大”。之后的几个月中,亲王注意到了海军以及整个社会中不断增长的激进主义迹象。1933年快要结束时,明仁皇太子的诞生使高松宫感到既高兴又轻松,他终于卸下了皇位继承人的重担。皇室血统无恙存续的消息也给国家带来了普遍的宽慰,虽然只是短暂的。
  1933年末,国家政策仍然处于不断波动之中,“满洲国”的殖民化未见大的进展,战争的热情却开始消退,而这些都不是军队首脑、官僚和新闻记者所希望看到的。由于担心对军国主义和战争的热情将会逆转,陆军的宣传者们采取了行动。大报的影片制作部门已在竞相出品有关事变的“视觉报纸”,或是新闻纪录片。大阪每日新闻社把它看成是扩大事业规模和提高收益的好机会,制作出一种新型的爱国影片,向国民展示未来一个时期需要做什么。制片人水野新幸解释道:“共产主义和全体主义正处于相互争斗的状态。恐怖行为盛行各地。颓废主义流行,人心归趋不知所之。此时无论如何不能仅靠报纸的社论之类,应该利用我们平时考虑的电影的伟大力量,使国民认清思想混乱的状态和国际形势。”于是,一部受到广泛称赞的纪录片《非常时期的日本》在陆军省的协助下于8月摄制完成,1933年后期在全国各地上映。
  

“满洲国”会见溥仪皇帝
  《非常时期的日本》主要使用1931—1933年初收集到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形象的照片和场景,高度弘扬了天皇制思想,即便在今天,也是一部重要影片。在这个电影中,日本军部利用裕仁的精神权威,把扩张主义描写成帝国——以及他们自己——的道德使命。通过放映国民一体的各种感人的视觉影像,重新阐释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逻辑。
  电影由12个部分构成,陆军大臣荒木为其中一半做了旁白,他每次出现时,画面上都推出亚洲和太平洋的巨大地图和日内瓦的图片。荒木把军事力量等同于道义,用神话作为理解事变意义的参照系。他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个是神赋予“神国”的“伟大使命”;另一个是中国与西方列强是日本的敌对势力,妄图孤立日本,阻止“大和民族”实现其“保卫东方和平”的神圣目标。在电影的后半部,荒木从战略和文化两个视点对日本的使命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定义。这个使命就是“建设东洋式的和平乐土”,意指建设“满洲国”,在那里实现种族和谐。也就是说,荒木将日本的扩张讲解成了在“满洲国”实现反种族主义的乌托邦,是一种神圣的理想主义的实践。
  对于荒木来说,日本面临的内部威胁与外部威胁同样严重。他宣称,“不分一二,心醉欧美,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已经到了日本民族自己的理想扫地出门的关头了”。此时,屏幕上出现摩登的情侣们在银座的舞厅中翩翩起舞,手牵手漫步于暮色中、繁华的东京街道上,这些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文化不断受到欢迎,日本民众开始受其影响的典型镜头。随后,推出的是皇军部队在满洲严寒酷暑中战斗,学校的女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士兵们写慰问信,神社中的参拜者,与前面的镜头进行对比。荒木谴责舞蹈、高尔夫球、美国电影、女性的化妆和在公共场所抽烟、共产主义者和一切屈从西方的价值观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人们。替代这种污秽的应该是传统的意识,比如农村生活、神道信仰和军队服役等。当务之急是要放弃对享乐的追求,为完成伟大的民族使命甘愿接受个人的痛苦和牺牲。
  通过电影,荒木拔高提炼了结束不久的满洲事变的意义。它是一个 “天的启示”, 释放了日本民众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是一个 “天的警钟”,提醒该恢复建国以来就支配日本的“皇道”的伟大原理。为了强调荒木的话,银幕上接连出现了琼琼杵天尊从天而降之地高千穗山峰、神武天皇登基、伊势神宫、橿原神宫、热田神宫、明治神宫、从二重桥上拍摄的皇宫、和1928年昭和天皇裕仁登基大典的映像,这些画面把神话时代和现在结成了一体。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荒木给国防下了定义,并说明了“精神动员”将如何使日本冲破“以国联为中心的全世界的包围攻势”这个环绕日本的“铁环”。伴随他的讲话,观众听到的是“君之代”的乐曲,看到的是昭和天皇在检阅士兵和机械化部队的列队行进,航行的军舰在鸣礼炮。荒木解说道:
  ……说国军的存在是道德性的存在也是这样的意思。作为我国,因为要特别捍卫空间的发展,即捍卫繁荣向上的精神和与天地共存的国家的悠久性,所以,我不同意一谈到这些,马上就以狭隘的地理意义以及对应的概念来论国防……我国的军队,既是皇军,同时也是国军。因此,军队的建军精神就是行使被认为是国德之本的三种神器所彰显的日本的天皇道。就是说,我认为日本军队的精神在于体现统率军队的神圣的陛下的精神,发扬国德即天皇的慈心宏愿。不为陛下以外任何人的命令所动的理由就在于此。
  声言军队是“国德”的体现,对外扩张展示了裕仁的“神圣精神”,荒木的目的在于引导观众接受他的整个论证的中心,即日本必须为精神总动员做准备。“9000万国民结为一体,捧翼奉皇。即为了推广天皇圣德,只要团结并进直到最后的5分钟、最后的最后,我们就一定能够看到最后胜利的辉煌”。蒙太奇手法的快镜头展示了爱国商人向军队捐献飞机,妇女接受军事训练,奔驰在路上的摩托车,国家的工业化,喷着浓烟的工厂的烟囱,人们快速而有活力地奔走。几个片断后,摄像机切入了“炮弹三勇士”出发奔往上海前线的镜头,他们在那里炸毁了敌人的营房。影片展示了他们勇敢精神产生的根源,最后放映了他们的墓地。
  随着影片接近尾声,镜头唤起了日本战胜逆境的情感。登山者们不屈不挠地穿过风雪攀登高山之巅。武藤陆军大将前往“满洲国”会见溥仪皇帝。映出的地图上,一团黑云从遥远的日内瓦城市上空升起,快速地向东移动笼罩了日本。东京的群众欢呼着迎接日内瓦归来的外交官松冈,后者向皇宫深深地鞠躬。同时,日本伸展开来,撑开了箍住自己的铁圈。电影最后由已故明治天皇的三首战争诗结尾,诗歌暗示了精神动员的必要性,提醒观众没有巨大的努力和自我牺牲就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
  陆军第二个促进意识高扬的努力,是一本名为《非常时国民全集》,出版于1934年3月。这本书是一套七卷全集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介绍军事和外交专家们关于“非常时期”各个方面的认识。15位陆军的撰稿人——代表了许多核心军官群体——试图提升民众对于现代战争的性质和日本所面临的危机的认识。不过,从他们主要论述的思想中可以了解陆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
  新任陆军大臣林铣十郎大将所做的序言显示了陆军仍存在着日俄战争那种过分简单的取胜心理。对林来说,未来的战争规模将非常宏大,需要国家总动员,但仍不过是日本经验过的战争的放大。参谋次长植田谦吉阐述到,国家备战意味着强化军备,“政治、经济、财政和所有其他的社会机构团结”成一个整体,完善战争的领导体制。其他的作者将国力的发展单纯等同于技术上的“充实军备”。没有人认识到20世纪中叶的工业化国家的战争,需要高效的生产力,大量生产以及没有受到科技落后以及农业萧条摧残的充满生机的经济。不过,陆军领袖们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对日本社会官僚政治大重组的志向。
  陆军士官学校干事东条少将断言:“现代国防战争,将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部门”,需要建设军事、经济、思想和战略所有形态上都能够“一元化管理的国家”。满怀反西方的忿满情绪,东条详细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民主主义各国是如何进行反日本的思想战争的。今后,日本必须傲然自立,为了即将开始的“皇道文化思想圣战”,“向世界恢弘真的道义。”《非常时国民全集》的其他作者倾向于“将为全面战争而进行的国家总动员变成为了自给自足获取‘资源的问题’。”占据这些军队指导者思想的是对亚洲大陆的领土占领和与美英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从日俄战争后的战术和战略中受到影响的裕仁天皇相信,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优越的武器而不是优越的生产力。然而,与他的军事将领们不同的是,他对和英美决裂比较消极,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必要对政府机构进行迅速而彻底的整顿,以及对整个经济实行即刻的军事化。这样做会威胁到皇室的稳定。这种认识区别既关系到变革的方向也关系到变革的速度。为了确保更大的行动自由以建设全面战争经济,军部的激进分子将不得不与天皇及其拥护者直接对抗。
  

圣战
  严惩支那军
  支那事变
  军事干涉
  “洗劫”南京
  南京暴行
  “帕奈号”事件
  八年抗战
  进攻武汉
  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侵略西欧
  

严惩支那军
  1937年7月8日(此为著者观点,中国为7月7日——译者注)清晨,北京郊外约30公里处突发了一起不祥事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与中国驻防部队在马可波罗桥(中国名卢沟桥)发生冲突。东京的陆军参谋本部马上得到了报告,指示将前一天晚上由短暂的步枪交火所引起的这个问题就地解决。位于北京至汉口铁路线上的卢沟桥附近地区的交火持续了3天。至11日,经当地双方指挥官协商,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大约3个星期,军队的指挥者成功地维持了停战协议。
  这时,军部内在对中政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鉴于事态严重,正在双叶休养的裕仁不得不返回东京。分别以陆军省军事课和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为主的一派认为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机会,因为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着许多恼人的未决问题,比如说,“满洲国”从未得到中国政府法律上的承认,标志满洲事变结束的停战协议也没有得到遵守,设在华北各省与满洲之间的非军事区经常遭到侵犯等等。如果将北京郊外的这场战斗当做一个挑衅的借口的话,那么所有与中国的未决问题都将会通过一场有力的军事打击得到解决,因为中国人永远也不会是一个难对付的军事对手,所以,应该立即将部队调至北京地区,“保卫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持这种强硬主张的军官得到了关东军参谋部军官和南满铁路公司(皇室为投资股东)的一些文职官员的支持,他们希望将公司的铁路线从“满洲国”延伸到华北,因此希望看到事件的扩大化。①而另一派由上层少数资深官员组成,以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及其部下第二课课长河边为中心。他们担心中国的情况变得太混乱,会导致把增强自身实力的军备资源转向对苏联防御上去。7月9日,近卫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暂时延缓向华北增派部队时,主张就地解决事件的不扩大派的观点暂时占了上风。然而,扩大派早已在幕后进行活动,让本土的师团处于待机状态,并起草了增派部队的命令。当近卫内阁11日再次开会时,9日的决议被推翻,会议决定从关东军、朝鲜陆军和本土向华北派数千部队。
  此时,裕仁对华北事件首先考虑到的是可能来自苏联的威胁。一个星期前的6月30日,不守规矩的日本第一师团在阿穆尔河的干岔子岛上修筑防御工事。那里是北“满洲国”和苏联之间界限不清的边境,苏联军队也来到了岛上,随之发生交火,日本方面摧毁了两艘苏联炮舰。苏联方面则表现得比较克制,虽然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