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尔扈特部落的风俗第 一 节衣食住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土尔扈特人服装按季节分主要有毛皮衣、皮夹衣、布绸单衣三种,毛皮衣为冬装,皮夹衣为春秋装,布单衣为夏季服装。其中皮毛衣外为皮板,内皮毛经熟皮洗净毛后外饰布面或绸缎面制成的衣物,皮夹衣为里外无毛熟制皮革,饰以外布面或绸缎面制成的皮衣。
    服装分常服和礼服两种。土尔扈特牧民男子常服,冬装大部分为布面或绸布面毛皮长袍,少部分为光板面毛皮长袍,“下穿彩色绸缎镶边皮裤((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民族卷》第261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头缠各色绸子的包头布,脚蹬皮腰缠彩绸带,穿衬裤衬衣。牧民男子的礼服冬装,主要是节日、祭祀、盟会、走亲戚穿的,上衣为绫、罗、绸、缎面的皮长袍(蓝、紫、黑、红四色),下穿绸面镶边皮裤,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腰挂土尔扈特小刀(刀鞘镶满金银),或金银鼻烟壶和精致的火镰。女式冬装常服,平时扎彩色头布,穿短袖布绸或皮长袍,均要饰布绸面,有蓝、绿、紫、红四色,下穿布绸面长裤,内上身都要戴上红兜儿;脚穿毡筒或毡靴(因妇女不出外放牧,在家中做饭收拾家务,一般不穿皮。女礼服,是用名贵丝绸料做的长袍和绸裤,已婚妇女穿开襟长袍,姑娘穿大襟长袍,下面均不开衩。长袍上有绣花、扎花、印花,脚蹬红绿长皮靴。头戴装饰有金银、珍珠、琥珀的圆帽,两根辫子装入后背丝料辫套,辫套下面装饰有金银色的丝穗线,脖子上挂着银项圈,缀有翡翠珊瑚,灿若繁星,就如星星撒满节日的草原。不管再穷的牧民,家中都有这样一套较好的礼服。土尔扈特曾有这样的格言:可以没有牛羊,但不能没有灵魂和服装。
    土尔扈特人的裤子都特别宽大合适。民国时期焉耆裁缝街曾流传这样的话:“土尔扈特人的裤,一身的布。”意即土尔扈特人做一条裤用的布料,别的民族的人可做一身衣服。因为土尔扈特人经常骑马,无论是皮裤、布裤都裁制得较一般人裤子宽大得多,这样长时间骑马、放牧中不易撕裂和损坏。
    土尔扈特人的服装还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明代,土尔扈特人穿长便袍,男穿对襟,女穿大襟。西迁伏尔加河两岸后,喜穿短便袍,男女均穿对襟。东归祖国后,清代穿长旗袍、长袍,男女都穿大襟,下摆都不开叉。到民国时期开始穿西装、中山装、中便服,已婚的妇女可穿中间开襟的长袍;古老而又华丽的土尔扈特服装在牧区颇为时兴和流行,而且还成了一种高雅、尊贵、富有的象征,颇使其他民族的人民羡慕不已。
    食:土尔扈特人的饮食主要为牛、羊、马肉,一般为羊肉。面米食品主要为面食。奶制品主要为牛奶制品。
肉食主要烹制方法有:煮、烤、炒、烧、熏、煎、炸肉,最普通的是吃手扒肉或手抓肉。手扒肉是将肉切成大块如拳头大,放进锅里煮得稍熟,加少许盐即成,用手从骨头上扒肉吃。手抓肉是将肉切成鸡蛋大小,煮上几小时,煮得透熟,装入盘内,用手抓着吃。手扒肉是一般中青年吃的,手抓肉大多是老年人和病人吃的。
    米面食,米饭较有特色的是丁丁子饭,是将肉、胡萝卜、皮芽子(圆葱)切成蚕豆大小,加酥油,煮熟即成,配以腌菜而食,吃时用小勺子,和维吾尔族的抓饭相似,不同之处是用小勺吃,不用手抓。土尔扈特人一般吃白米饭,除过节外,很少吃丁丁子饭。面食主要有馍馍、包子、饺子、馄饨、土尔扈特馅饼、面条、揪片子。土尔扈特人最爱吃饺子和馅饼,馅饼是用奶疙瘩、蜂蜜,配以佐料,并加草地上易食的新鲜花朵为馅,加面团卷成馅饼,烤制而成,香甜可口。
    奶制品,主要有奶酪,奶果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点心、奶窝窝等,此外还有一种“吉利果”,是用黄粟粟面粉、酥奶酪、面粉、酥油、蜂蜜混和在一起制成的,这种精制食品只有过年节时才食用。
饮料主要为红奶茶,即用茯茶配牛奶、羊奶,加少许盐或糖,煮开而饮,也有喝清茶和药茶的习惯。药茶即用草原上的野菊花、蒲公英花、党参花加奶煮沸而饮。土尔扈特人最爱喝的饮品是马奶子酒,即用马奶、发酵汽干制成,酒精度很低,约3…5度。营养丰富,对结核病、胃病有滋补作用(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第261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有时他们以狩猎的野味调剂生活,豺狼、野羊、旱獭、野兔常为佳肴。黄萝卜、马铃薯、皮芽子(圆葱)等是他们主要的蔬菜。孜然(安息茴香)、生姜、辣子面,部落人称“佐料常三味”。
住:土尔扈特的牧民多住蒙古包,上为木制伞状的顶架,用绳子拴上粗约3—8厘米的木橛固定,二十余根木橛要打入草地1米以下,木橛间距40厘米左右;几十根粗约1。5…2厘米的木棍又插入地下30厘米围成1圈,木棍间距8…10厘米,绑在圆架上和顶架上。安上门框和大门,门约1。5…2米高。1圈围芨芨草帘围壁,屋架即成,然后内外捆上围毡,里边挂上漂亮的挂毡。蒙古包圆顶上,形成弯形,中间有60…80厘米空洞,圆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烟筒,其出口天窗是透气排烟的,白天打开,晚上、刮风下雨下雪盖上,门朝东方,木制门较为牢固。做蒙古包的木料均为红柳木、白蜡木、水曲柳木,都牢固坚挺。蒙古包高约2。5米至3。5米,直径4—8米不等,其冬暖夏凉,美观耐用。“门内正中天窗下为锅灶((李行力、加·奥其尔巴特著《中国新疆民族风俗知识丛书·蒙古族》第38页。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锅碗瓢勺放在锅的西侧,再往内正中放有炕桌、立柜、衣箱,紧凑而整齐,柜子左侧放收音机、录音机,右侧为佛龛。门北侧放生产工具和马具,南北地上铺毡,再铺毛毯为卧榻和会客之处。就寝时,下铺狗皮褥、棉褥,再铺上单子,棉被或毛毯盖身。还有一种简易的小蒙古包,用数十根木棍搭成,也有通风天窗,直径2。5米,一般为贫穷牧民所住。这种蒙古包轻便,建造容易,草原极少见。
    为了迎接新娘的蒙古包是比较大的,这是为了免得婚后过几年又置办,浪费钱财。新婚蒙古包大,意味着人丁兴旺,一般新婚蒙古包不小于男方父母的。现在不少牧民已走向定居,农区、半农区、城镇的土尔扈特部落人,虽然已住上了砖房、楼房、四合院、小别墅,但屋内的陈设和就寝仍保持着古老的习俗。
    行:这是土尔扈特人生产和生活的大事,1年两至三次转场放牧。4月要转移到广阔的夏牧场,11月要转向避风朝阳、草高地暖的冬牧场,甚至有时畜群丰收,还要再转一次牧场。搬迁时,人们都要和睦相帮,欢歌笑语,以防止天神生气有不测风云伤害人。把家什放在幌车上,并用美丽的饰物相盖,以保持天空和草原一样美丽。到了迁居地,早迁来的人都要来欢迎,并要帮助搭蒙古包,卸东西、送肉送饭、送酒送茶,表示对乔迁之喜的关心,接受礼物的人家,下次转场时也要帮助别人。迁移中拾到前边人家丢失的牛羊和物资,要捡拾奉还失主。转场时,中青年男子看管吆赶畜群,中青年妇女们照顾老人和小孩,天不亮就做好了准备,太阳出来立即启程,一般中午3时到达,晚上就寝前要力争搭好蒙古包。有的转场较远的,需用2—3天甚至4—5天时间,路上要准备搭简易小蒙古包,让老人和孩子住进去休息,以免中邪受风寒,有的来不及搭简易蒙古包,也要给老人和孩子在幌车上,支上木棍搭车棚。
    土尔扈特人放牧牛羊,上学购物,无不以马代步,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每户都有1…3匹好马”((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261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对马有特殊的挚爱。驯服烈马是土尔扈特男子们最为骄傲而快乐的事,也是显示他们智慧和勇敢的时候,因此土尔扈特人有“马上雄鹰”之说。他们以为有了好马,就会使他们和子孙们走南闯北,前程远大,就会使他们和子孙们创造光荣和辉煌。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