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药。”
  听到这话,释迦牟尼深深地叹了口气,心里想:“为了救你丈夫,我舍去了双眼,你还这样恶言相对,看来救渡一个人真难呀!”
  这时候,天人现出原型,告诉释迦牟尼,“为了救一个路人,可以舍去最宝贵的双眼,看来你已经修行到一定境界。但是,你离成佛还有距离,因为你还有嗔心。你的‘舍己’没有做到彻底的心甘情愿。为了这一犹豫和叹息,你还要多修一劫。”
  看起来似乎只是一步之遥,但走完这一步要50亿年。因为佛家的一个大劫是近50亿年的漫长时光。为了几秒钟的犹豫和一秒钟的叹息,要用50亿年的时间去补偿,看来成佛也太难了。
  的确,看看我们周围,能任劳者有,但能任怨的太少;能助人者有,但能不图回报的太少。能舍财者有,但能舍己者太少。所以,对于我们今天之凡人,能达到佛前世境界的,估计一亿人中难有一个。
  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善念,一点点去缩短与佛的差距,或许经过千百劫的修行,我们也能成佛。
  相反,如果我们认为佛那样的大善太遥不可及,于是放任自己:既然成不了大善,小善也就不愿为之,这样的心态,恐怕永远也难有长进。
  其实儒家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适用佛家。因此,想做佛,先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成佛呢?2007…04…01
  评论:
  兄的状态和感觉很好啊,可喜可贺!
  我以前也曾经花了不少功夫涉猎佛教文化,有机会可以在一起切磋和印证。
  80年代是看铃木大拙的禅与文学、心理学的书。90年代看池田大作的佛学系列(《我的释尊观》《我佛教观》《佛法·东与西》)《社会与宗教》)。后来还看了好几本南怀谨的谈佛法系列,也是收益颇大。印象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看到尼采的话:佛教与基督教相比,是百倍的现实主义。尼采真的是太厉害了,点到死穴!
  于此,真可悟惑。(覃贤茂)
  没有奢望能修成佛,但愿能真真切切的做个人。喜欢看博主写的关于佛与人性的东西。(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容易,可是,成佛那个境界太难了吧。释迦牟尼;愿意奉献自己的双眼去救陌生的两个人,不要说一亿,恐怕十亿中也未必再有这样的人吧。(华子)
  不奢求成佛,但求做好“人”。(小女巫)
  覃贤茂点评:
  兄的状态和感觉很好啊,可喜可贺!
  我以前也曾经花了不少功夫涉猎佛教文化,有机会可以在一起切磋和印证。
  80年代是看铃木大拙的禅与文学、心理学的书。90年代看池田大作的佛学系列(《我的释尊观》《我佛教观》《佛法·东与西》)《社会与宗教》)。后来还看了好几本南怀谨的谈佛法系列,也是收益颇大。印象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看到尼采的话:佛教与基督教相比,是百倍的现实主义。尼采真的是太厉害了,点到死穴!
  于此,真可悟惑。



  关于三界内外的生命

  据说爱因斯坦临死前曾经警告人类:千万别对外星生物开火。也许大智慧的他已经明白了这一点,在三界中,掌握了飞船、原子弹的欲界天生命,能力是最微不足道的。(提要)
  不垢不净点题,我就说说人。不过我把题目放宽点,谈谈生命。而且不仅仅是我们星球的生命,而是“三界”内外的生命。
  现在科学对所谓生命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其实,我们今天所谓之生命,是一个及其狭义的概念,即以构成我们今天理解的地球生命体的要素:如所谓蛋白质、核糖核酸等为前提。这样的生命只能说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或者一个分支。
  因此,以这样的有色眼镜去寻找地外生命不说进入了死胡同,至少也是走上了独木桥。比如我们一说某一星球能否存在生命,就要看它的温度、有无氧气和水,因为这些是我们地球生物维系生命的基本条件。
  的确,广袤的宇宙当中,类似我们这样的生命体肯定不计其数,只是我们尚未找到。而我们这种生命体以外的生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又是一个99亿恒河沙数的无穷大数字。其实,还别说宇宙,就是我们脚下的地球,难道就只有我们一种生物体吗?我看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这样说估计持“严谨”科学态度的人会嗤之以鼻:这是偷换概念,会颠覆现在的科学体系。其实这绝不是偷换概念,而是概念外延的合理扩大。
  就拿我们目前所谓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足以证明这一思维逻辑的合理性。比如,2000年前释迦牟尼说:“一杯清水中有10万个虫”。这样的结论在显微镜发明前,在微生物学诞生前,当时所谓的“科学家”们一定认为佛在“妖言惑众”!地球上的生物我们是看见的,一杯清水哪来的虫?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除了肉眼看见的以外,肉眼看不见的在数量上要比前者大不知多少倍。也就是说,过去人们认为是生命的东西,在地球上不过是“一小撮”而已。
  所谓科学真理都是阶段性的,谁能保证未来我们不会发现其他形态的生命?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包括微生物在内,目前概念的地球生命可能只是生命体中的一粒沙而已。
  由此想到外星生命,千万别以为你没有亲眼看到,它就不存在,或它就没有光顾我们的地球家园。也许它就像幽灵一样飘荡在我们上空,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关于生命,宗教的认知和所谓科学似乎对立,而且颇受主流意识之排斥。但是按照上述逻辑重新审视,是所谓科学是真理,还是宗教中的认识是真理,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先不说佛教,就是许多泛神论的原始宗教中的万物有灵信仰,随着科学的进步,今天看来就愈来愈有道理。比如对植物的认识,植物绝对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木头疙瘩,现代科学发现,植物不仅有感觉,而且很可能有意识,甚至有思维。只是我们动物目前还不能与之沟通罢了。
  而佛教对生命的概念就更为广大。佛教的“三界”学说就非常值得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借鉴。
  佛教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佛教庞大的宇宙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勉强用今天天文学的概念,三界基本上在太阳系这个范畴内。
  按照佛家的描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为欲界,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地球。这个世界的生物是有欲望的,因此会在欲的驱使下,不断地“造业”,因此会不停地轮回。
  欲界的上面是色界。这个“色”不是我们世俗概念里“好色之徒”之“色”,而是“色空”的色,即有形状的世界。也就是说,在色界天,生命是有形的,但是它已经脱离了色界的欲望。浅显地比喻,色界天里的生命类似我们神话里的天仙,他们有人形,但没有了人的欲望,因此也没了人的烦恼。他们生活的远比我们欲界天的生命快乐、长寿。比如佛教里的天龙八部等就是在这个色界里。
  而由色界再上升到无色界,就是连形态都不复存在世界。无色界的生命不仅没有欲望,甚至连形状都没有,因此更为自在。
  三界中的生命是有层次的,欲界的可以通过修炼到色界甚至无色界。但不修炼就上不去。而上面两界的生命是随时随地可以回来转一圈的,因为他们是比我们能量大得多的“神仙”。色界的神仙回来,会化做不同的形状,或许我们能看见他们,但是无色界的“神仙”下凡,我们欲界的肉眼凡胎可能根本就看不见、摸不到。
  但是,佛家所谓解脱的最高境界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无论仙境的色界还是无色界,都不是修炼的终极目的,因为只要在三界内,你不管生命多么恒久,最后都逃不了因果和轮回。生命还会在三界中上上下下地折腾。而佛家所谓寂静的涅槃境界,是彻底摆脱轮回,达到永恒的不生不灭才是最后的解脱。
  按照佛家的这一生命观我们再来看生命,太阳系中的行星,甚至我们的地球,都有可能存在色界和无色界。比如刚刚被开除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据说是一个气体的球,当然不会存在我们欲界里的所谓生命,但谁能保证它不存在无色界的生命?包括地球,黑暗无比的地球内部,谁又能保证没有一个无色界天?
  因为,在佛教里,天地、内外、上下都是相对的。过去人们一说天人,就一定认为他们在我们上面,那是因为我们把地球当成一个平面之缘故。现在我们知道,其实并不存在所谓上下的绝对概念,概念都是相对的。因此别总把眼睛朝天,说不定哪天,所谓星外生命就会驾着飞船(当然这个飞船我们可能根本就看不到)从地底下,从海洋深处钻出来。
  据说爱因斯坦临死前曾经警告人类:千万别对外星生物开火。也许大智慧的他已经明白了这一点,在三界中,掌握了飞船、原子弹的欲界天生命,能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三界内如此,三界外的宇宙就更不知道是怎样的天外有天了。2007…04…17
  评论:
  大智慧的爱因斯坦也同样力挺佛教,认为未来的宗教应该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而重实践与体验,那只有佛教了。(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看到萧然兄这篇《关于三界内外的生命》的文章,想起了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科幻小说——《死者的代言人》,在这里忍不住要向大家推荐一下。
  此书的作者是美国有名的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特,他从从197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至今,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24次提名,并5次最终捧得奖杯,在科幻文学界是大名鼎鼎。
  《死者的代言人》是奥森·斯科特·卡特所著安德系列中的一部,我认为其具有非常天才的精典性。
  安德系列是卡特最成功的系列作品,而《死者的代言人》则是其中最值得褒奖的颠峰之作。
  虽然《死者的代言人》是《安德的游戏》后续作品,但卡特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在前面写了数部安德的游戏系列,其实都是在为了《死者的代言人》一书作铺垫,他真正想写的,正是《死者的代言人》一书。
  在小说《安德的游戏》中,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外星异族虫族,少年天才安德在完全不知情的游戏的情况下,赢得了战争,毁灭了虫族星球。然后安德最终却明白了,他犯下了一个毁灭异族文明的错误。
  到了《死者的代言人》一书中,安德已经完全觉悟和成长起来。当不同的异族文明发生冲突时,文明的终极价值和道德底线应该怎么样去判定和调和?
  《死者的代言人》一书中,安德开始了赎罪的心灵之旅、认识和内省的存在之旅。在一个遥远的人类植民星球上,继虫族之后,人类接触了第二个异族,安德终于带领着人类学会了宽容和与异族文明共处。


  也谈王道与佛——回应野狐禅兄

  宗教势力介入世俗政权也要一分为二,它也和世界上任何事务一样,有一弊就总有一利。这一利就是,宗教势力也可以成为社会稳定甚至民主发展的一种力量,这一力量来自于其对王道的制衡作用。(提要)
  野狐禅兄在评论里说:“纵观历史,参禅悟道,多是闲情逸志之人所为之事,于臣,如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于君,如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盛行。算起来,都算是国家中兴王道治世的一个阶段。想到这,以为萧然师兄谈佛论禅的意义,恐怕也在于此吧。”
  野狐禅兄的留言每每引发我思索,只可惜尚不知道此兄是何方高人,从它留言的字里行间,我觉得此兄无论才情还是才气、才华,均该在我之上。
  野狐禅说道王道与禅,让我想到王道与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一些微妙关系,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对王道影响最小的是佛教。
  佛教在印度,远没有印度教对政治的影响大。在中国,除去藏传佛教,有点政教合一的味道,而汉传佛教对王道的影响很有限。虽然有不少皇帝,如梁武帝、武则天、顺治、雍正等,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佛教作为一种完整的宗教势力并没有像西方的教会那样,对政权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的确是一耐人寻味的现象。
  为什么佛教在其鼎盛时期,可以影响到全民,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没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介入世俗政权?在我看来,佛教自身的组织架构是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的组织以寺庙为单位,一个寺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组织内部,有严谨的结构,但是走出寺庙,佛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