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溢的优美环境呢?所以寺庙不仅要建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且要焚香,让空气也馨香起来。
  当然,作为信众或弟子,通过焚香对佛菩萨表示一份尊敬,一种美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情感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表达。比如在现实中,我们孝敬父母,不能光说在嘴上,总要有所实际表示,于是我们看望父母时会带些食物或给父母些钱。但是佛菩萨不吃不喝,钱更是没有用处。怎么办?烧香了表敬意吧。
  明白了个中道理,我劝那些热衷于烧高香的人,还是免了的好。与其把10万元烧掉,还不如用去救济穷人,或去修缮寺庙,或去捐建小学,这样的善举换了的福报绝对要比烧高香多。2007…04…09
  评论:
  “在寺庙烧香的习俗应该是借用香火的芬芳,营造一种可心得氛围,让大家生欢喜心,从而更容易亲近佛。”对于这种分析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我认为烧香的意义应该不止于此,望博主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由于今人的“聪明”,烧香已经成为寺庙重要赚钱方式。刚刚去了一个寺庙,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寺庙门口的香分了好多种,富贵平安香,健康长寿香等等,价格不一,售香的一律是和尚。买此香者必是花了钱,便要有求于佛的。对此现象,产生以下疑问:一、对于烧香拜佛的人,要富贵平安,要健康长寿,贪欲如此,心中的佛何在?二、对于守佛的僧人,都快变成商人了,能够想出这么多名堂的香来吸引人,也确实动了一番脑筋猜测大家的心理。但他们的收入都用来做什么呢,建过几所希望小学吗?帮过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否?三、对佛,不知道端坐的佛们对此现象作何感想?为他的弟子赚得盆满钵满而高兴呢?还是为俗人如此多贪念而悲哀呢?
  一柱香少则也要几百元,够一个贫困孩子一年的学习费用了,我是宁愿花钱给后者的。
  在此呼吁佛教信徒们,在烧香的同时不要忘记至少要做一件善事!(若水)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如此浩瀚。
  这香,高那么点算的了什么?愚昧!(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以实用主义求得回报的方法和心态来信佛求佛拜佛,我以为那肯定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佛不度人,人需自度,佛教的经典中早已说得很明白。
  萧然兄此篇文章中将这个道理剖析得极为清晰。
  如果烧香只是对佛菩萨表示一份尊敬,一种美好的心情,这当然应该是是最为正当的理由。
  想通过烧天价高香换得现世福报,肯定是愚蠢和不对的。
  但是,那些接受烧高香的寺庙呢,那些混水摸鱼以佛菩萨之名敛财的假和尚、伪和尚,不是更应该遭到人们的谴责吗?


  第六章 色空  答小女巫的红尘观

  出世、入世并无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则是空披一件袈裟。可惜,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僧人不在少数。而只图耳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提要)
  小女巫的留言颇有禅机。
  不过,她说:“很难说,佛家的看破世事、不问凡尘好,还是像先辈鲁迅先生等人终其一生不平则鸣、启发世人好。”从她的诘问,可以看出她对佛家的出世是有某种偏见的。
  但她的“根本就没有红尘,所以也不用看破。”说的精妙。
  其实人们对佛的“偏见”多于“正见”,我们总认为佛门净地,晨钟暮鼓,不问世事,这只看到佛家的一方面。
  其实佛家修行,离不开“凡尘”,你问也好,不问也罢,此生你是跳不出凡尘的。所以,出世、入世并无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则是空披一件袈裟。可惜,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僧人不在少数。而只图耳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要知道,“大隐当隐于世也”。此其一也。
  恰恰是“根本没有红尘”,即所谓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对凡尘问与不问就都不存在。不过是一个阶段,问与不问都有其道理。此其二也。
  今天烧香拜佛的众生,绝大多数是临时抱佛脚的角色,其实并不明白拜的本意,以为上面威严的泥菩萨能保佑你。其实,如果你种下善因,不拜,佛也能保佑你;反之,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谁能救你?
  佛不是救世主,佛至多是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和宇宙的道理,你信了,并按照他老人家的指点做了,他就能救你;如果你痴迷不悟,佛也没有办法。所以,拜佛其实就是拜自己,让自己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而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指望靠烧香拜佛而能不劳而获,天底下哪里有此等好事?因为,一炷香才多少钱?想靠一炷香钱就换取一座金山、银山,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可能达到。所以,自己的福田还要自己去种的。 2007…03…28
  评论:
  好一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萧然师兄;谁人识得;汝墨镜摘下;眉宇然;竟有种女相。呵呵。
  如我佛如来;如西行唐僧。
  足见佛缘至深哦。 (匿名)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一个妇人无法过河,碰巧两个和尚经过,妇人求助,希望能背她过河。一僧说,出家人不近女色。没有帮她。另一僧二话没说背妇人过了河。因为在他眼里,行善事,众生没有不同。
  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符合我对佛家的理解。不过我本俗人,对佛家有点偏见也属正常。呵呵。 (小女巫)
  想起了赵州禅师的那句“吃茶去!”
  其实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纯,而置身于此境界却可以收获很大很爽! (大天使)
  “红尘”也好,“凡尘”也罢,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心态、一种想法、一种感觉,嘴里喝着酒,肚里装着肉,怀中抱着美色的时候就不要谈佛了。要谈,等六根清静以后再说也不迟呀。(曹操)
  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朱光潜的这句话说的太好! 引用得也很到位!“事”便是“事业”“实事”,反之就是萧然老师所谓的“形式”了
  巧合的是,朱光潜还说了一句名言:“小的就是美的”又恰恰对应了大天使的回复:“其实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纯,而置身于此境界却可以收获很大很爽!” (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喜欢纳兰信德的这首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词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汉朝班婕妤失宠事。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另一个典故则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萧然兄在文章中已经提及。
  诗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我想说的是,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上小学时也曾象萧然兄一样,暗恋过美貌的女同学,但是时至今日,岁月如流,真的让人慨叹不已。
  十几岁二十几岁看过的那些明眸皓齿的美少女,二十年后再相见之时,大多容貌已惨不忍睹。
  红颜易逝,芳菲刹那,我真的希望如果人生能够若只如初见。
  那该多好!
  但是有没有长生不老的青春?我知道这里我又是在痴人说梦罢了。


  我们的发条为什么总上的满满的?

  细想想,其实动物比人类要有节制的多。比如猫,抓只老鼠吃饱了肚子,一般它就歇了。只有再饿的时候,才会再抓。所以猫抓老鼠是为了肚子,而绝对不是职业。它们一旦吃饱,可以做到万念放下。(提要)
  早晨上班前,看见院子里的大白猫和它的孩子偎依在一起睡觉。见我出来,大猫睡眼惺忪地瞄了一眼,继续睡觉。
  猫们如此闲适的生活不由的让我心生羡慕。只要有吃有喝,它们就可以放任地睡觉或玩耍。而人类不行,就是一辈子吃喝不愁,我们也很难做到不去奔命,发条永远是上的满满的。
  细想想,其实动物比人类要有节制的多。比如猫,抓只老鼠吃饱了肚子,一般它就歇了。只有再饿的时候,才会再抓。所以猫抓老鼠是为了肚子,而绝对不是职业。它们一旦吃饱,可以做到万念放下。
  而人不行,家里金山银山,一辈子都吃不完,但见了钱,还是没有不赚的道理。对于不少人,赚钱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职业。所以,人就是酒足饭饱,也还是放不下的。
  我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人这一生都上紧了发条,不死不停。
  有人说是人这东西头脑太复杂,想的太远,对未来有太多担忧,所以要让自己睡在金山上才心里踏实。但是,对于不少人,这个目标其实已经实现,但是你看看这些人的发条,一点不比其他人松,甚至更紧。
  还有人分析,人特别是中国人,为后代考虑的多。钱,自己这辈子是够了,可是儿子呢?儿子的儿子呢?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因此发条怎么能松呢?但是,历史上别说我们草民,就是贵为天子,也无法把子孙装入保险箱。好的传个十代八代,差的传不过三代。由此看,我们发条再紧,对后代也多是无济于事。
  所以,还是动物聪明些,它们绝对不会为子孙储存食物,只是负责把不被饿死的捕食技能传下去。至于会不会饿死,那就是子孙自己的造化了。
  说到对后代的态度,动物还有比我们更潇洒的,那就是不求回报。你看动物,养育后代,一点不比我们人类少付出。我家院子里的大猫,因为每天要喂养小猫,眼看着一天天消瘦下去。别的猫想接近小猫,它会像战士一样发狂地攻击,哪怕对手比它高大也毫无惧色。但是,小猫一天天长大,早晚会离它而去,而且一般再也不会回头。但是所有动物对这样的结果都能欣然接受。养大走人,不图回报,这是动物社会的法则。
  看着院子里亲密无间的猫母子,我始终困惑:等小猫长大离去,它们会依依不舍吗?如果它们母子再见,彼此还识得对方吗?我不是猫,没有办法知道答案。但是据推论,大猫把小猫养大,它对这只小猫的使命就已经完成,它们的关系也就终结了。因为我家院子的白猫已经生养过多次,但我并没发现它过去的孩子回来过,来的都是希望与它交配的公猫们。
  天若有情天都要老,所以,猫等动物们恐怕也不会有我们人类这些婆婆妈妈的感情吧。作为我们感情丰富又忧心忡忡,甚至还贪得无厌的人类,无法像猫那么自在,一辈子都上满发条也就在所难免了。2007…05…31
  评论:
  于丹教授说过一个概念挺有意思:人类有种行为叫“非爱行为”,也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形为往往发生在夫妻、恋人之间、长辈孩子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之间。
  这个定义来的太及时了,一针见血点破许多“爱和痛苦”的困惑,值得细细揣摩。(不垢不净)
  其实也想停下来活得简单和自然,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更有太多的无奈,真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么奔命,只是活给别人看而已吧。(还好)
  发条满满未必是一种贪得无厌,人也未必都是虚伪的。
  活着,总是有一种意义的。猫有猫的快乐,人有人的乐趣。(千江月)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侯耀文等英年早逝的大腕们,人要量力行事,不可恃才傲物。夸父逐日,日没追上,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可惜可怜可悲!(过客)
  覃贤茂点评:
  网友不垢不净转述于丹教授关于非爱行为的概念,这让我想起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里谈到的“恩生于害”的这句话。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恩和害,这看上去是两件矛盾对立的事情,但它们往往却可以互相的转化,像生相倚。
  萧然兄评说,现在的有些人,似乎永不知足,发条上的太紧太满,挣的钱不仅仅要自己够用,还要考虑到子子孙孙。
  中国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所以人类的贪心永不知满足,真是又愚蠢又可笑,说起来还不如某些动物。
  即时放下,随时解脱。萧然兄的潜台词在为我们大家敲醒着警钟。


  “大师”带来的烦恼

  人家许仙心甘情愿娶蛇精,你非要吃饱撑的多管闲事,结果到是把人家拆了,也把白蛇压在了塔下,可自己也躲到了螃蟹壳里,要到螃蟹绝种,才能出来。对于如此多事的和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