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邺镇东)、北魏洛阳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南北中轴线将宫城
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
这种把宫城、官署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划区整齐明确的布局方式,是宇文
恺的一大创新,反映了统治者专制集权的思想和要求,对后世都城建设有
很大的影响。

宫城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城内用墙分隔成三部分。中部是大兴宫,
由大兴殿等数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场所;东部为东宫,
专供太子居住和办理政务;西部为掖庭宫,是安置宫女学习技艺的地方。

皇城又称子城,在宫城南面,由一条横街与宫城相隔,是军政机构和
宗庙的所在地。

郭城又称罗城、京城,由南北向大街11 条,东西向大街14 条划分为
108 个里坊和2 个商市,形成围棋盘状的布局。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
诗中说,长安城(即隋大兴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十
二街”指东西向大街,不包括二条顺城街),既形象又恰切地描绘了它的布
局特征。

城中的街道都很宽。通向城门的街道宽都在百米以上,界于宫城和皇
城之间的横街最宽,达220 米;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
米。不通城门的街道宽度在42—68 米之间,最窄的是四周沿城墙的顺城


衔,其宽也有25 米。每条大街的两侧都开有排水沟,街道两旁种植有以榆、
槐为主的行道树,株行距整齐划一,成为规整而笔直的林荫大道。里坊均
有坊墙围隔,大的里坊四面开门,中辟十字街;小的里坊开东西二门,有
一条横街。这些纵横相交的大小街道,形成为井然有序的交通网络。

在大兴城的规划和兴建中,对于环境的美化和给排水的问题也给予了
充分的重视。城市选址于渭水南岸,西傍沣河,东依灞水、■水,南对终
南山,在山水的衬托下,显得景色秀丽。根据地理环境和河道状况,开挖
了三条水渠引水入城,不但可以解决给排水问题,而且可以运输物资。水
渠两岸种植了柳树,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城东南还专门开辟有曲江池
风景区,供人们游览。

大兴城的兴建,是人类改造自然,创建自身生活环境的伟大壮举。更
令人惊叹的是,它于开皇二年六月开始营建,开皇三年三月(公元583 年4
月)即迁入使用,前后仅经过9 个月,其建设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世界都市建
设史上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这座规模宏大的都市在唐末的战乱中被焚
毁。

(3)开凿广通渠大兴城的生活物资供应,特别是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
水道漕运。但是渭水多沙,河道的深浅变化不定,给漕运带来了许多困难。
为了解决漕运问题,开皇四年六月(公元584 年8 月),宇文恺受命率领水
工开凿广通渠。工程起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运故道,东至潼
关,与黄河相接,全长300 余里。广通渠开凿之后,既改善了漕运,又灌
溉了两岸的农田,渠下百姓颇受其惠,故有“富民渠”之称。
(4)修复鲁班故道在开凿广通渠之后,宇文恺出任莱州(治今山东掖县)
刺史。在任刺史期间,宇文恺显露了其吏治的才能,受到人们的称赞,《隋
书·宇文恺传》称其“甚有能名”。开皇六年闰八月(公元586 年10 月),
宇文恺的二哥上柱国、杞国公宇文忻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宇文恺受到株
连而除名居家,多年未被任用。约开皇十三年前后,宇文恺方受命修复鲁
班故道。鲁班故道在何处,因缺乏史料,无从得知。
(5)营造仁寿宫开皇十三年二月(公元593 年3 月),隋文帝在岐州(今
陕西凤翔)建仁寿宫,经杨素举荐,宇文恺被任命为检校将作大匠,负责仁
寿宫建造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仁寿宫建在山峦之中,工程极其艰巨、
复杂,但规划、设计却极为宏伟和富丽堂皇。据《资治通鉴》第178 卷记
载,仁寿宫工程“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整个宫殿
区“制度壮丽”。开皇十五年三月(公元595 年4 月)仁寿宫建成,宇文恺
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不久,宇文恺升任将作少监。
(6)修建太陵仁寿二年八月(公元602 年9 月),隋文帝之妻独孤皇后
薨,命宇文恺修建皇陵——太陵。工程完工后,宇文恺复爵安平郡公,邑
千户。
(7)营建东都洛阳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南北朝开始全国的经济重心
已经逐渐南移。入隋以后,关中的经济能力已不能满足中央财政的巨大需
求,越来越多地依仗江南的粮食和物资。仁寿四年(公元604 年)隋炀帝杨
广篡位后,认为大兴城地处西北,物资转运困难,难于满足朝中所需要的
庞大开支,也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因此,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在洛
阳营建东都,命宇文恺任营东都副监,并升迁将作大匠,主持东都的规划、
设计和营建。

东都又称东京,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10 公里。它北依邙山,南对龙
门,地理位置优越。建城工程自大业元年三月(公元605 年4 月)受命开始,
至大业二年正月(公元606 年2 月)即建成,前后仅经10 个月时间,是继大
兴城之后又一座在短期内建成的大型都城。由于其水陆交通方便,自隋至
北宋,东都一直被作为陪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心。

东都的规模比大兴城略小,也是由宫城、皇城和郭城所构成,平面近
于方形(见图2)。洛水由西而东穿城而过,把全城分为南北二区。由于地
形的关系,东都的布局不同于大兴城那样讲究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线,而使
东西完全对称的布局方式,把宫城和皇城建于全城的西北部,但整体规划
仍力求方正、齐整。

同时,宇文恺揣摸隋炀帝性好奢侈,为迎合炀帝的心意,宇文恺在规
划、设计和建造东都时,力求使其制度极尽壮丽。在建造宫城和皇室的园
林上林西苑时,更把宫室台殿建得极尽奢华。据《资治通鉴》第180 卷记
载,为了达到奢华的目的,曾“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草,珍禽奇
兽,以实园苑”。因此东都修成后,宇文恺博得了隋炀帝的赞赏,被进位
开府仪同三司。

(8)营造显仁宫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在下诏营建东都之后,又命宇文
恺负责营造显仁宫。《资治通鉴》第180 卷记载,显仁宫在河南郡寿安县(今
河南宜阳),“南接皂涧,北跨洛滨”。
(9)修筑长城大业三年六—八月(公元607 年7—9 月)宇文恺随隋炀帝
北巡逗留榆林时,其间受命修筑长城。据《北史·隋本纪下》记载:“发
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榆林郡的冶所在
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紫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
西省西北长城外之浑河,蒙古语名为乌兰穆伦河。
(10)造大帐大业三年七月宇文恺住榆林期间,受命造大帐。大帐是一
种大型帐蓬,宇文恺所造的大帐可坐数千人。隋炀帝曾在榆林城东大帐中
备仪卫,建旌旗,宴请当地的启民可汗及其部落3500 人,奏百戏之乐,可
见该大帐之大。
(11)造观风行殿大业三年八月在榆林造。《隋书·宇文恺传》说,观
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这是一种大型的活动性建筑,上面为宫殿式木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
下设轮轴机械,可以推移。
(12)造行城大业三年八月在榆林造。据《资治通鉴》第180 卷记载,
行城“周二千步(每步六尺),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
这是一种板装木构围城,设有门楼,并以彩绘布屏装饰。
(13)造浮桥大业四年三月(公元608 年4 月)宇文恺升任工部尚书。大
业八年三月(公元612 年4 月)隋炀帝征伐辽东(今辽宁辽阳)时,宇文恺亦
随行。为了渡过辽水(今辽宁大凌河),宇文恺受命于辽水西岸造浮桥三座。
浮桥造成后,把桥引向东岸。虽因河流宽度测算欠准,浮桥长度比河宽短
了一丈多,但却为接桥工作奠定了基础,故少府监何稠仅花了二日就把浮
桥接成。宇文恺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月(公元11 月)
卒,谥曰康。
除上述大型建筑的规划、设计外,宇文恺还著有建筑方面的专著《东
都图记》20 卷,《明堂图议》2 卷,《释疑》1 卷,均见行于世,但后世


均已佚亡。现仅有《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散存于史籍之中。关于明堂的
研究是宇文恺建筑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明堂原是周王朝时朝廷的前
殿,传说其形制是周公所定。后世追崇周制,把明堂制度神圣化,为历代
帝王所重视,成为帝王举行大典和宣明政教的大殿,凡朝会及祭祀、庆典、
选士、教学等大典,都在其中举行。但明堂的具体形制是什么,则众说纷
纭,历代争论不休。隋文帝平陈以后,即把建立明堂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于开皇十三年诏命礼部尚书牛弘等议定明堂制度。当时任检校将作大匠的
宇文恺曾献上明堂木样,即立体的木构建筑模型,受到隋文帝的赞赏,但
由于诸儒异议,久不能定,只好作罢。大业六年底或七年初(公元610—611
年),宇文恺又上《明堂议表》和明堂木样,受到隋炀帝的认可,但因当时
炀帝正紧张地进行征伐辽东的筹备工作,故又未能得到实施。在《明堂议
表》中,宇文恺除引经据典,考证明堂制度外,还附有明堂的建筑设计图。
其明堂建筑图和木样都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形和
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总之,宇文恺一生的建筑生涯是多姿多彩的,他在建筑史上做出了重
大的贡献,为中国古代一代杰出的建筑学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魏徵、令狐德■:隋书·高祖纪、炀帝纪、宇文恺传、高■传、
杨素传,中华书局,1982。

'2'(唐)李延寿:北史·隋本纪、宇文贵传,中华书局,1983。

'3'(唐)令狐德■等:周书·宇文贵传,中华书局,1983。研究文献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五至一八○,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6。

'5'(宋)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县志局石印本,1931。

'6'(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

'7'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8'《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
社,1985。
'10'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李春

杜方
李春隋代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桥梁建筑。


由于史料缺乏,故李春的生平已无法得知,仅能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
为赵州桥写的“铭文”所说:“赵郡■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
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知道赵州安济桥是他所造。安济桥,俗称赵州桥,
又称大石桥,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横跨■河南北两岸。以古代桥
梁而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全桥都是用石
块建造,桥长50。83 米,宽9 米,由28 条拱线并立而成,每拱用石约40
块。每块石的长、宽、厚约为1 米,0。25—0。40 米,1。03 米,重量1 吨左


右。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修造之巧,堪称神工鬼斧。明隆庆元年(1567)
成书的重修《赵州志》中说:安济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赵州桥是敞肩圆弧拱桥。起拱承重的技术,在中国古代由来甚早,最
初本来是用于建筑的。从出土文物来看,西汉初期,随着砖墓室的大量出
现,也出现了砖拱墓顶,对东汉时期的砖墓进行的研究表明,砖拱技术至
此时已更加成熟。石拱桥的起拱技术,从设计到施工,很可能是借鉴了砖
拱建筑的技术。据研究,中国的拱桥大致上始于东汉。

赵州桥属圆弧拱桥,拱石连线呈小于半圆的圆弧状。圆弧拱桥的拱高
(矢)与跨距之比的比值越小,则拱形越扁。这种较扁的圆弧拱桥可以实现
在不加高桥面的情况下增加桥的跨度。但是弧形越扁,则拱对两端桥基的
推力也就越大,从而对桥基的要求也就越高。赵州桥主孔净跨37。02 米,
净矢高7。25 米,矢与跨距之比1∶5。12=0。19,拱腹半径27。31 米,拱中
心夹角85 度20 分33 秒。这是一座圆弧很扁的弧拱桥,达到了低桥面和大
跨度的双重目的。据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