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人之谜-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
等1969 年利比亚实行“国有化”的时候,已羽毛大丰了。这样,西方石油公
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了。

哈默的一系列事业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
太大冒险家。此时,另一个大冒险家洛克菲勒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19 世纪80 年代,在关于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问题上,洛克菲勒和同事
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利马油田是当时新发现的油田,地处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纳东部交界
的地带。那里的原油有根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腐败
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没有炼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原
油,除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提出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
员的反对,包括他最信任的几个得力助手。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太低了,价
格也最低,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提炼。但洛克菲
勒坚信一定能找到炼去高硫的办法,在大家互不相让的时候,洛克菲勒最后
开始进行“威胁”,宣称将个人冒险去“关心这一产品”并不惜一切代价。

委员会在洛克菲勒的强硬态度下被迫让步,最后标准公司以800 万美元
的低价买下了利马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此后,洛克菲勒
聘请一名犹大化学家花了20 万美元,让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问题,实验进行
了两年,仍然没有成功,此期间,许多委员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但在洛克菲
勒的坚持下,这项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弃。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
过了几年,犹太化学家终于成功了!

这一丰功伟绩,正充分说明了洛克菲勒具有能够穿透迷雾的远见,也具
有比一般大亨更强的冒险精神。

囗犹太人眼里只有钱

犹太商人不但敢于冒险,而且善于投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商品,
而商品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赚钱。所以,他们能够利用一切商品去投机,
并不放弃一切投机的机会。

正因如此,犹太人在投机时,只要能赚钱,且不犯法,就敢于去冒险,
其经营的范围自然也就非常广阔了。就比如说对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吧,一
般人总有一种特殊感情,恋恋不舍,而对犹太人来说,出售自己的公司犹如
家常便饭。公司也是商品,办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趁公司红火之际,把它卖
了赚更大的钱,完全顺理成章,所以,乘人之危“敲竹杠”对于犹太人来说,
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世代代从事用玻璃制造仿
钻石饰品的生意,而且一直生意兴隆。精明的美国犹太人罗恩斯但早就看准
了这家公司,只是时机未到,只好静静地耐心等候。

时机终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被法军占领,由于二战
中斯瓦罗斯基公司曾接受纳粹的订单,为德国制造过军用望远镜等物资,所
以法军要没收该公司。

当时罗恩斯但正在奥地利,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往该家族谈判,他说:
“我可以和法军交涉,设法不使法军接收你们的公司。但条件是,如果交涉
成功,请将贵公司的销售权让给我,并且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从总销售额中提
取10%的酬金。阁下意下如何?”

斯瓦罗斯基家族对这个犹太人苛刻的如意算盘十分生气,但经冷静思考
后,觉得为了保住自己的公司和总体利益,只好委曲求全,全部接受罗恩斯
但的条件。


罗恩斯但这边一订好协议,就马上前往法军司令部,郑重提出申请:

“我是美国人罗恩斯但,从即日起斯瓦罗斯基公司已成为我的公司,该
公司的财产也就成了我的财产,所以我拒绝法军的没收。”

法国司令官一听该公司已成了美国人的公司,而美国人又是惹不起的,
顿时哑口无言,只好放弃了没收该公司的打算。

这样,罗恩斯但未花一分钱,未费吹灰之力就成立了该公司的销售代理
公司,轻松自在地一开发票就能赚取销售额的10%的利润,可谓是空手道发
迹的高手!

对罗恩斯但的做法,一般人都认为是在乘人之危“敲竹杠”。但反过来
说,斯瓦罗斯基家族也毕竟保住了自己的公司和整体利益,得大于失,否则,
该家庭也不会毫无反抗地忍受到现在。因为,该合同是在对方以要挟手段的
情况下签订的,按中国的法律,也许是一份无效合同。

其实,罗恩斯但乘人之危“敲竹杠”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还是“美国
国籍”起了关键性作用。之后,罗恩斯但为了减少纳税金额,又靠加入列支
敦士登国籍发了一笔小财。这也许又是犹太人赚钱的绝招之一吧。

列支敦士登是处于奥地利和瑞士交界处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面积157
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5 万,但它却是世界富翁们向往的地方,这个小国与
众不同的特点,就是税金特别低,不管公司大小利润多少,只要是该国人,
一年只须交纳250 美元就行了。而且,该国为了赚钱,规定每一个该国国籍
卖25 万美元,于是想人该国国籍的人蜂拥而至。然而一个只有157 平方公里
的小国能容纳多少人呢?所以想买到该国国籍绝非易事。

但这难不倒机灵的罗恩斯坦,他就是买到该国国籍的幸运者之一。

这样,罗恩斯坦的公司本部在列支敦士登,但他的办公室却设在纽约,
在罗恩斯坦的办公室里,除了一部电话,就只有他和女打字员两个人。女打
字员的工作是,从早到晚不停地编制发往各地珠宝商的付款通知单和收据,
尽管他财源滚滚,但一年只须向列支敦士登交纳250 美元的税金就够了。他
是个合法的逃税者。

其实对于善于投机的犹太人来说,罗恩斯坦的暴发就算费劲了,有一个
身材矮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犹太人就更精明了。

由于列支敦士登的国籍是紧俏商品,所以许多人只好花更高的大价钱去
租该国国籍。于是一项新的生意便诞生了,一些很早就取得该国国籍的犹太
人便靠“出租”国籍来发大财,应租者纷至沓来!

那个身材矮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犹太人便是国籍出租者之一。他一身
兼了几十家公司的老板,当然只是法律上的名义老板而已。因为许多公司为
了享受该国的优惠待遇,纷纷把自己的公司注册在他的名下,并甘心情愿向
他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他的生意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尽管他个子矮,患
过小儿麻痹,但他投资了25 万美元以后,潮水般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
腰包!

这就是精明的犹太商人。

囗给骂自己的小孩发工资

摩西是美国一个镇上的服装店老板。有一天,一群小孩子集合在他的店
铺前,一边戏闹,一边骂着“犹太鬼。。犹太鬼。。”


到傍晚小店关门前,摩西给了小孩每人0。25 美元,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第二天,又来了一群孩子,一边玩,一边骂“犹太鬼”。

到傍晚,每个小孩得到0。15 美元,摩西同样谢谢他们。

第三天,孩子又来咒骂,傍晚每人只得到0。10 美元,小孩们尽管有些不
满,但还是收下了。

第四天,小孩们又来吵闹了,但什么也没得到。

对此,孩子们糊涂了,便问道:“大叔,您为什么不给我们钱了?”

摩西回答道。

“很感谢你们为我宣传,如今效果已经达到了。”

那么,究竟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其一,当然是广告效果了。在美国,服装业是犹太人的天下,女装的95%、男装的85%都是从犹太人开办的月巨装厂生产出来的。于是,只要一说
犹太人开的服装店,自然会吸引不少客人。孩子们整日“犹太鬼、犹太鬼”
的叫嚷,自然是在向大众宣传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服装店。精明的商人总是
计算成本和利润的比例,成本越低,利润自然就越高。既然花0。15 美元、0。10
美元,孩子们仍愿意为他做广告,他何必花0。25 美元呢?一个小镇,做上4
天广告,自然就家喻户晓了,所以摩西认为“效果达到了”。

其二,让孩子认识到反犹得不到什么好处。孩子们最初来骂“犹太鬼”
时,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二种小孩无知天真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污染的结果,
孩子们并不懂什么是犹太人,但对孩子们的行为,无论是咒骂或恐吓,只会
激起他们更大的逆反心理;挨家挨户找其父母吧,既容易惹麻烦又没有实际
的必要。倒不如给钱,孩子们尝到了甜头,自然会越骂越凶,已于不知不觉
地将他们天真的胡闹改变为争取犹太人赏金的打工,而打工的积极性必定会
随着报酬的递减而递减,而等三天以后摩西的广告效果达到后并不给孩子们
报酬时,“打工仔”们自然而然会“罢工”,并全然忘记了自己来此胡闹的
性质,不由自主地生出疑惑,问一下“大叔”怎么不给钱了呢?这个“大叔”
不就是几天前的那个“犹太鬼”吗?对这种莫名其妙的反犹行为,还有更好
的对付办法吗?

这个小故事充分地证明了,犹太人无论是经商还是对付“政治事件”时,
很会利用“金钱”这个杀手铜,达到一举两得的奇效。

著名的美国犹太银行莱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一度年
利润达到3500 万美元。而其创造人却是一个牛贩子的儿子。

亨利·莱曼,是从欧洲到美国来的莱曼家庭的第一代。他在美国南方做
了一段时间的行商之后,跟他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那一起在亚拉巴马的
蒙哥马利定居下来,当上了杂货店的老板。

该地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多的是棉花,但却没有现钱去买日用杂
货,于是就产生了他用杂货去交换棉花的方式,双方都皆大欢喜,农民得到
了需要的商品,他也卖掉了杂货。

这种方式,乍看上去与犹太人“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不符,但这却是
莱曼兄弟“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绝招。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所有没有钱
买日用品的顾客,扩大了销售,而且有利于莱曼兄弟降低棉花价格,提高日
用品的价格,并且使杂货店本来应去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捎去,避免了单
项进货,岂不省下一笔运输费?

没过多久,莱曼兄弟便由杂货店小老板发展成经营大宗棉花生意的商


人,棉花典当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莱曼家庭在伦敦推
销邦联的商务,在欧洲大陆推销棉花。战后,他们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事务所,
并于1887 年在纽约交易所中取得了一个席位,成为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
花、油料代办商”,从此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莱曼兄弟的发迹手段虽然是“一笔生意,两头赢利”,但旧上海的两个
犹太大亨沙逊和哈同的伎俩可就远不止“两头赢利”了。

1923 年,哈同将南京东路5 亩多土地租给新新公司建设新房,租期32
年,期满后房产归哈同,不仅要交纳地租,而且还规定房屋造价不低于50
万银元,哈同先取10 万银元做保证金,待房屋造好,经他验收符合规定的样
式、造价、材料及规格后,方才归还保证金。其他如威海卫路的住房、永安
公司大楼等,均与此雷同。

1917 年,沙逊将140 余亩土地租给别人造房,租约到期后就收回,有时
租约未到期乘别人有困难,付一笔补贴费就提前收回产业。 1941 年,先后
收回里弄住房和市房753 幢、仓库11 座、公寓大楼3 座,房屋面积达
138338m2。这批房屋共收地租725 万银元,每年还可收房租约90 万银元。

沙逊和哈同的这种所谓的“重本务实、脚踏实地”的租地策略,不仅能
收到地租,还可以保持土地自然增值的利益,把房地产经营的风险转嫁给租
地造房者,若干年后还能得增值的房屋,真可谓“一举三得”。

囗倒骑毛驴有运气

商场看运气,但这运气要么来自于精妙的运筹帷幄,要么来自于大胆的
倒骑毛驴。如果真的是不思考不策划,凭一时之气盛,那可真的是冒险了。

人类用锅来炒菜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所谓“炒”
就是把一个敞口的锅加热,然后再通过热传递使锅里食物烧熟。

数千年来无论加热的方式和锅的材料怎样改变,“炒”的原理却一样。

但是现在发明了一种“炒冰”的锅,“炒”的不是热菜而是冷饮。一杯
牛奶倒在锅里,三炒两炒,就变成了洁白细腻、沁人心脾的冰淇淋了。

这种炒冰机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