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程东升 刘丽丽
程东升: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丽丽:女,《亚太经济时报》编辑
作者以坚韧不拔之志,克服重重困难,直接采访了数百位华为公司内外的“华为人”及相关人士,历时三载,写就本书。
方兴东:为《华为真相》作序 沉默的中国力量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论从赢利水平、产业标准、技术能力、影响力还是市场控制力,英特尔和微软作为IT业新霸主的形象已经毕露无遗。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虽然围绕微软和比尔·盖茨的新书,几乎每个月都有上市。可是,很多年来,关于英特尔的书却十分罕见。迄今仅有的几本书籍,几乎都是“自传,是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以及虞有澄等
自家人写自己的书籍,而几乎没有外界作者的著作。事实上,英特尔的故事不乏刺激性和戏剧性,也不乏诺宜斯、摩尔和格鲁夫等充满人格魅力的传奇人物。里里外外,英特尔都应该是畅销书的绝佳和迷人的题材。针对这个谜语可靠的说法是:由外界作家写一本关于英特尔的书,而格鲁夫不能对书的内容和编辑加以控制,这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人试图为英特尔著书立传,却毫不例外以妥协和失败告终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有一家比英特尔更加神秘的企业,这就是华为。今天,华为作为中国高科技领域领头羊的迹象已经昭然若揭。但是,关于华为的报道非常有限,关于华为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华为对媒体明显的刻意回避,在中国媒体市场化初期,媒体利益欲望急剧膨胀的今天,造成了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许多媒体试图用批评和揭短来获得华为的注意力,来打破华为消极的“鸵鸟政策。
我的注意力一向集中在传统IT业和互联网,对于如火如荼的通信行业,我始终隔岸观火。但是,2003年初以来,华为在媒体的屡屡受伤,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并开始接触和了解这家公司和这个行业,积累了不少感触。因此,当本书的编辑找上门来,希望我写序时,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看完了书稿,感触良多,因为《华为真相》是一本严肃认真的书,超过了我原有的期望。2003年9月,我走马观花一样浏览完华为公司的全貌,我的确惊诧于短短几个小时的见闻。也将我多年来置身IT业的固有观念全面推翻。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中国IT业的最佳象征非联想莫属。但是,如果将华为与联想放在一起相比,把联想最具特色的厂房与华为的研发大楼相比,你就不能不承认,联想与华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当然,联想的出色是不容置疑的,它卓越的市场能力使得未来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依然会叱咤风云(自身技术积累、国际竞争状况和行业特性都决定了数年之内,联想的国际化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华为却已经实实在在置身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上:华为的技术积累与全线产品已经与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占华为一半员工的研发队伍已经与当下的行业领导者———C isco基本相当。考虑两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落差,以美元与人民币不同单位比较,两家公司营业额的数字已经基本相当,只是单位不同而已。
华为如同一头展翅飞翔的雄鹰一样,已经具备了驰骋全球的一切基本条件。难怪C isco要对华为如此畏惧。因为对于毛利率高达70%的行业霸主来说,C isco深深明白,像华为这样来自中国的企业的真正杀伤力。这是一股在3…5年内足以震动C isco利润格局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一股在3…5年内足以震荡整个行业全球格局的颠覆性力量。华为需要的仅仅是前期起飞的一段艰难历程,也就是说,华为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在我的视野中,华为力量的真正爆发不是这些年在国内的一马当先,而是即将释放的全球范围的震动和影响。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力量!是中国力量在制造业之后,在高科技领域掀起的第一个冲击波。而且完全可以相信,华为不是孤立的单兵作战,华为后面尾随的,将是一大批类似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他们将共同改变整个高科技产业的面貌,给全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向由少数垄断性巨头控制,并获取高额利润的高科技行业,将因为中国力量一波波走向神坛,造福人类。这就是中国力量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领略了华为一个现在正经历着风雨和阵痛的企业,使我对这股中国力量的崛起的预测提前了5年。5年之后,我相信在传统IT领域的软、硬件业,中国力量也将崛起。
华为,作为这样一只沉默的雄鹰,我觉得人们有兴趣,而且应该去深入了解其中的一切。
作者自述:我并不想揭露华为
《华为真相》出版以后,很多认识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来,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出了一本书揭露华为?华为是什么样的企业?你得罪得起吗?
本来,《华为真相》出版后,我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作为主要参与者,我并不想再过多谈论。
但现在看来,社会上对该书在着诸多误解,我不得不出面解释一下。
其实,在《华为真相》后记中,我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华为真相〉〉一书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对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命运走向的关注,对民营高科技公司发展过程的深层次解剖,对中国最具争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人文关照。
因此,〈〈华为真相〉〉的本意并非要揭露什么。事实上,在写作、编辑过程中,我们一直十分小心谨慎,惟恐一不留神伤害了华为。对于华为公司,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关爱。但是,一间发展速度过快的企业,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太完善的民营企业,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华为公司亦不例外。
但是,这些问题这对于一家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讲,应该算是比较正常的。完全回避这些问题并不是科学的态度。相反,将所存在的问题讲出来,分析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尽管暂时会让企业感觉到不舒服,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作为一本全景式描述华为公司发展历程的书,〈〈华为真相〉〉不可能不涉及到华为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核心的、所谓的敏感问题,诸如华为股权问题、人事问题、与各地邮电系统成立合资公司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尚属于华为公司不愿谈起,甚至是刻意回避的问题。此外,在〈〈华为真相〉〉一书的写作、编辑过程中,作者、编者尽量保持客观立场,将被采访者的原话进行实录。这种为客观作出的努力,有时因被采访者的立场、观点不一,导致书中不乏对华为公司的误解甚至是过于偏激的认识。
由于华为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本书作者亦不例外,因此,除了以多种身份通过多种途径到华为参观、考察过外,笔者并没有与任正非正面接触过,这或许是本书最大的遗憾。但是,笔者先后采访大批现在的华为人及曾经的华为人,此外还有海内外传媒朋友、研究民营企业的专家学者。笔者力图通过他们的口来讲述华为、讲述任正非,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华为。这或许不是最佳途径,但是当时唯一的途径。也正因为这样,本书的有些情节,特别是涉及到任正非先生的事例,或许有些出入。
这也就使本书有了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就是一些读者所担心的——华为公司的反应。
由于〈〈华为真相〉〉刚刚面世,可能华为公司尚没有仔细研究,到目前为止,本书还没有收到华为公司过于激烈的反应。事实上,在作者看来,华为公司对本书持的是比较开放的态度。其实,在本书初稿完成以后,作者就专门邮寄给了任正非本人一本,请任正非总裁审阅、提意见。此后,华为公司虽然没有明确的意见反馈,但亦没有任何迹象要制止出版。这在本书的编辑那里被理解为了华为公司对该书的默许。
这或许可以说明华为公司真的很开明或者说是大度。
在此,我亦敬请任正非先生及其他所有华为人谅解。如果因此造成法律诉讼等复杂局面,本人亦会坦然面对,正所谓: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其实,从另外的角度看,认为〈〈华为真相〉〉是揭露了华为什么东西的人,很大的可能是还没有看到该书,仅仅凭书名作出主观判断,至少是没有看到本书的完整内容。
〈〈华为真相〉〉除了涉及一些华为发展过程中的灰色片段外,更多的是透过华为公司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件,分析和总结了华为公司取得巨大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比如华为在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各种普遍问题时,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方法;比如在研发、销售方面一贯采用的压强战术;人才垄断战略及炼狱式的培训;跨国营销与国家外交;群众运动嫁接西方管理。比如任正非的十大管理要点,任正非的精神实质等等。
这么说,也并非代表本书对华为公司是一味的吹捧,本书在总结华为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在“华为批判”系列章节(华为管理批判、文化批判、人性批判),反思了华为发展、管理中存在的巨大不足,以及隐藏于任正非本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弱点。这些不足和弱点甚至可以毁灭优秀的华为公司。
上编 华为真相
1992年:疯狂年代的“孤注一掷”
(1)技术策略
对华为稍有了解的人,喜欢用“技术华为”来看待华为的成功,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这么说,并不是指华为不重视技术,相反,华为坚持每年以不低于销售额10%的资金投入研发,这一比例在全国电子百强中排列第一。华为目前有22000多名员工,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公司的人员结构为: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46%,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33%,管理及其他人员9%,生产人员12%。这个结构是典型的“微笑曲线”:两头的研发和营销力量特别强大。华为在国外设立了美国硅谷、达拉斯、瑞典、印度和俄罗斯5个研究所,在国内除了深圳总部外,建立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成都6个研究所。研发系统普遍实施CMM管理,印度所已经通过了国际顶级的CMM5级国际认证,北京所、南京所已通过CMM四级国际认证。华为坚持开放式合作,在技术与市场上先后与TI、摩托罗拉、英特尔、AGERE、ALTERA、SUN、微软、NEC等世界一流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松下、NEC成立宇梦公司,与3成立华为3公司,建立3G开放实验室等,联合业界,带动产业价值链。这么说,也不是指华为没有核心技术。在位于深圳坂田的华为总部接待大厅里,有一面墙上挂满了华为近年来获得的专利证书,可以看到,其中不少专利发明人已经成为了或曾经是华为的副总裁。华为的专利申请一直保持100%左右的增长率(1999年131件;2000年226件;2001年504件;2002年1199件),截止到2002年,累计申请专利215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国内之首。华为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服务30多个国家,在3G领域,组建了3500人的WCDMA研发团队,已累计申请3G专利600余项。
我说“技术华为”的说法是一个“错觉”,意思是指,华为从来不以技术先导为目的,它的唯一目的,是在市场上迅速削弱、打击、消灭竞争对手。技术只是完成这目的的手段之一。针对不同对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发不同层次的技术。这就是华为的技术策略。
1992年:疯狂年代的“孤注一掷”
众多的研究资料都认为,华为在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是1994年推出的2000门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C&C08机。C&C08机的研制始于1992年。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平均在每个员工头上,有近百万的利润。但是,任正非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亿元研制C&C08机。关于任正非的这一决定,不少文字资料做了如下描述:1992年前后的深圳,知识无用论盛行,房地产、股票泡沫正浓,很多人一夜之间暴富,更多的人沉浸在发横财的梦想之中。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投机取巧之风。真正做实业、做研究的企业却受到了很大冲击。于是,大量企业转做赚钱快、相对容易的行业。但是,华为公司没有为浮利所惑,始终专注于交换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