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启超
第一节 发端
有人焉,一言一动,一进一退,一生一死,而其影响直及于全国者,斯可谓一国之人物也已矣。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文关系甚浅薄,于历史上求足以当一国之人物者,渺不可睹。其在有唐,六祖慧能,创立禅宗,作佛教之结束;其在有明,白沙陈子,昌明心学,导阳明之先河。若此者,于一国之思想界,盖占位置焉矣。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明史》之传督师也,一则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再则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呜呼,何其言之之有余痛耶!吾闻万季野《明史稿》,为督师立传,凡二巨册(见魏默深《古微堂外集》)。度其于督师之雄材伟略、远猷硕画,必能纤悉详尽。又督师当时所以对待敌军,及敌之所以委曲行反间者,一切重要关目,必能甄载无遗。惜乎宫修之本,忌讳滋多。原稿今虽流传人间,而鄙人弇陋,未获钞读。以此率尔论述,能无恧焉?虽然,以数千年来历史上一大异动,重以乡先正之纪念,蒙虽不文,乌可以已,作《袁督师传》。
第二节 袁督师之时代
满洲之初起东裔,自其始非必有并吞中原之大志也。而明季之君庸、帅愎、将疲、卒孱,实有以启之。故欲知当时明、清递嬗之历史,当分三方面观察焉。
一曰北京政府。当时北京政府之权力有四:一曰帝,二曰内监,三曰阁臣,四曰本兵。袁督师时代之政府,其帝则熹宗之昏弱而无能也;怀家之卞急而善疑寡断也。其内监则与魏忠贤相终始也。其阁臣则皆□冗伴食之辈也。而制阃外将帅之命者,尤在本兵。明末本兵之权至重也。今将天启以来,任兵部尚书者列表如下:
万历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 黄嘉善
天启元年 王象乾 张鹤鸣
二年 鹤鸣 孙承宗 董汉儒
三年 汉儒 赵彦
四年 彦
五年 彦 高第 王永光
六年 永光 冯嘉会
七年 嘉会 王之臣 霍维华 崔呈秀 阎鸣泰
崇祯元年 鸣泰 王在晋 王洽
二年 洽 申用懋
三年 梁廷栋
四年 廷栋 熊明遇
五年 明遇 张凤翼
六年至八年 凤翼
九年 凤翼 杨嗣昌
十年至十一年 嗣昌
十一年 嗣昌 傅宗龙
十三至十四年 陈新甲
十五年 新甲 张国维
十六年 国维 冯元飙 张缙彦
十七年 缙彦
(表之说明)崇祯二年以后之本兵于袁督师无关,并列之者,为末节叙督师逝后之时局须资参考也。凡与东事最有关系着,添·符于其旁。
二曰东北边将。边将之任免,政府主之。而边将之得人失人,大局系之。岂惟袁督师。即如熊廷弼、孙承宗之流,使能久于其位,东事之败坏,尚不至此极也。今将当时任东北兵李之将帅列一表,次乃论其功罪。
人 官 年 摘要
杨 镐 巡抚辽东 万历三十八年 旋罢。
杨 镐 经略辽东 万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 四十七年三月帅师出塞败,逮治罪。
熊廷弼 宣慰经略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元年 四十七年三月代杨镐,四十八年八月罢。
袁应泰 经略辽东 天启元年 代熊廷弼。其年三月,清兵入辽、沈死之。
薛国用 经略辽东 同
王化贞 巡抚广宁 天启元年至二年 化贞以元年五月,廷弼以六月受任。
其明年清兵取西平堡,化贞弃广宁与廷弼走入关,俱被逮。
熊廷弼 经略辽东 同
王在晋 经略辽东 天启二年 其年八月告归,孙承宗代之。
王象乾 蓟辽总督 同
孙承宗 经略蓟辽 天启二年至五年 五年十月为魏忠贤所排去,高第代之。
袁崇焕 监关外军 天启二年至六年 时实官由佥事进按察史。
高 第 经略辽东 天启五年至六年 六年七月,以不救宁远罢黜。
王之臣 经略辽东 天启六年 寻罢经略不置。
袁崇焕 巡抚辽东 天启六年至七年 至是罢经略不置,以关内外专任崇焕。
王之臣 巡抚辽东 天启七年至崇祯元年
袁崇焕 督师蓟辽 崇祯元年至二年
三曰满洲之势力。满洲之势力与明达将之贤否为消长。
今列一略表,与前表参观,而大势可知矣。
万历四十四年 清太祖始改元天命。
四十六年 始伐明,克抚顺。
四十七年 明以兵二十四万伐清。不克。
天启元年 清攻克沈阳。
二年 清攻克西平堡。
六年 清兵大举,西渡辽河,攻宁远不克。其年,清太祖崩。
七年 明、清议和不成,清来攻,不克。
崇祯元年 复议和,不成。
二年 清大举入寇。
合观三表,然后当日之时局可得而论次焉,万历四十六年以前,清兵方有事于扈伦四国(哈达、叶赫、乌拉、辉发也),未有窥中原之志也。及天命建元(四十四年),四国已服其三,惟叶赫恃明援不下。欲图之则狼顾,恐明之议其后也。故四十六年,以七大憾誓天伐明。是为明清交兵之始。
其年虽克抚顺,然未尝守也。时杨镐始为经略,镐镇朝鲜者十余年,丧师数次,本无军略。朝廷以其谙辽事,故畀以重任。而大学土方从哲、兵部尚书黄继善等,日促镐进兵。御史王象恒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出潼关为戒。不能用也。乃集沈阳兵二十四万,分四路深入,袭清都。清太祖以五万人拒之,并力破其一路,阅五日而三路皆破。镐遂以丧师逮罪。
是为清军第一次得志。则杨镐之溺职,与部臣之调度乖方为之也。
于是乃起熊廷弼代镐。延弼者,前于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兴屯田、察军实,辽人所以神明视也。时辽湾大震,诸城堡军民尽窜,数百里无人迹,中外谓必无辽,廷弼兼程冒雪,遍阅形势,招流移,缮守具,简士马,肃军令,主固守,不浪战。集兵十八万,分布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镇江诸口。小警自御,大警互援。更选精锐为游徼,乘间收零骑,扰耕牧,以俟窍会,清人惮之。为之按兵不出者岁余。
而明臣忌廷弼者,争劾其不战。廷弼遂不安其位,愤愤抗疏乞罢斥。(疏云:今朝堂议论,全不知兵。冬春之际,敌以冰雪稍缓。哄然言师老财匮,马上促战。及军败,始愀然不敢复言。比臣收拾甫定,而愀然者又复哄然责战矣。自有辽难以来,用文将,用武吏,何非台省所建白?何尝有一效?疆场事当听疆吏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辄怫然怒哉。)
以袁应泰代之。应泰吏事敏练,然非将才。会蒙古诸部大饥,多入塞乞食。应泰言不急收之,且为敌有。招降数万,分处辽、沈二城。降者多占民居、妇女,辽人大怒。而清又阴抚之,于是降人与辽人皆为敌耳目。敌伺廷弼之既去也,乃于天启元年引兵七万攻沈阳。明军以万余众拒敌,殊死战。史家谓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云。然遂不支,辽阳随陷,应泰与巡按御史张铨死焉。坐是辽河以东堡寨营驿及海、盖、金、复、耀诸州,大小七十余城俱陷。是为清军第二次得志,则政府妒嫉廷弼,而袁应泰用违其才之为之也。
辽、沈既失,朝廷大震,乃尽谪前劾廷弼诸臣,而起廷弼于家。乃建三方布置策,广宁、登莱,各设巡抚,而经略驻山海关,节制三方。初廷弼之未至也,广宁巡抚王化贞,先部署军事,沿辽河置六营,又分戍西平、镇武、柳河、盘山诸要害。及廷弼至,言今日但宜固守广宁,若驻兵河上,兵分则力弱。敌轻骑潜渡,破其一营,则诸营皆溃。河上止宜游徼兵,更番出入,示敌不测。而大兵悉屯广宁,深濠高垒以俟。此实一时制胜第一义也。化贞素騃不知兵,与廷弼议不合,徒为大言。谓用毛文龙,用降将李永(芳)等,用蒙古插汉助兵四十万,可以一举荡平。尽懈营垒城濠,不复设备。廷弼既屡与龃龉,乃相互劾。而兵部尚书张鹤鸣袒化贞,无言不从。化贞拥兵十四万于广宁,而廷弼关上无一卒,号称经略,乃一匹夫。十月冰合,清兵复将渡河,边民争窜。
鹤鸣方集廷议,以经、抚不和,欲去廷弼,专任化贞。而清兵已围西平矣。化贞稗将孙得功阴通敌,伪言敌骑已薄广宁。
化贞不知所为,跄踉弃城单骑走,遇熊廷弼大凌河,乃相与尽焚积聚,护难民数十万入关。廷弼数年来之心血全空,比清兵至广宁,化贞窜已二日矣。锦州、大凌河、松山、杏山右屯、前屯四十余城堡旨陷。时天启二年正月也。是为清军第三次得志。则鹤鸣、化贞相狼狈,以厄廷弼,罪不容于死。
然且化贞以轻罪末减,而廷弼被戮,传首九边,田产籍没,家属为奴。明之政府,殆不可与处矣。至是而袁督师乃受命于败军之际,始渐预兵事。
第三节 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代
督师名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县人。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土,授邵武县知县。史称其少年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云。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即王化贞失事之役),廷议守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己,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盖廷臣监军,明制然也。乃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喇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未几诸部受款,经略王在晋命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
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以是在晋亦深倚重之,题为宁前兵备佥事。
守关外以捍关内,此袁督师毕生之方略,而亦兵家一定之形势也。时王在晋以兵部尚书代熊廷弼,无远略,徒作偷安计,以故崇焕不能尽其才。至是,在晋议于距关八里筑重城,崇焕力争,以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亦不省。会在晋与蓟督三象乾争论不决,而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乃使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自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以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呜呼!崇焕一言之用否,十余万人之性命系之,此既可为一长叹者也。
承宗既驳八里重城议,集诸将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皆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而承宗代在晋督师,崇焕之政略乃得实行。时关以外、宁远以西诸城堡悉为蒙古所据,声言助守边。崇焕议尽驱之边外,毋倚以为累。九月,承宗乃使崇焕与副将满桂屯军宁远。是为袁督师领兵之始。
第四节 袁督师之守宁远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面辽东湾,与桃花岛相对。
今者榆营铁路所经过之一要驿也。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三年九月,崇焕至,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使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工成,遂屹然为关外一重镇。崇焕与将卒共甘苦,抚民庶如父兄,人人皆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旋遭父忧,夺情视事,时尚官佥事也。
天启四年九月,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兵万二千,东巡广宁,历十三山(按:十三山即大凌河出海处也),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按:三岔河入辽河,汇辽河入海,即今之营口也。督师此行,殆由辽东湾航海返镇)。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