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浪衬婕胺ㄐ猿W」鄄熘恰C恐Ц骶咂咧牵衔呤咧牵黄咧悄讼裙劢裰瞪欣纤溃道纤乐牵喂鄯俏拊瞪欣纤溃遣簧道纤乐牵缡蔷凸ァ⑽蠢匆喔髯魉衬娑郏挥直橹鸱ǎ蟹鹞薹穑ㄐ猿W。俏ㄗ≈恰H绱耸恢е校浴淦咧俏褐道纤乐恰⒅遣簧道纤乐恰⒅ド道纤乐恰⒅耍üィ┓遣簧道纤乐恰⒅蠢瓷道纤乐恰⒅耍ㄎ蠢矗┓遣簧道纤乐恰⒎ㄗ≈恰F溆嗍б喔骶咄钠咧牵芪呤咧恰<惰べなΦ芈邸肪戆耸恕
【七十五法】此为小乘俱舍宗对一切法的分类。俱舍宗认为: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归之为五大类,即:第一类,色法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声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触境,十一、无表色。其中前五者能发识取境,故称五根;次五者为五根所缘之境界,故称五境;无表色系依身、口发动之善业与恶业,为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乃感苦、乐果之业因,具防非止恶修防善止恶的功能。
第二类,心法一种:即依根而生,觉知外境的总作用,指六识心王。
第三类,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又分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六位。此四十六法皆随附于心法而起,故称心所有法。即:一、遍大地法十种:、受,领纳苦、乐、舍三境的作用。想,想像事物的作用。思,造作诸业的作用。触,对境的作用。欲,希求的作用。慧,拣择善恶法的作用。念,记忆不忘的作用。作意,令心、心所警觉对境的作用。胜解,明了事理的作用。三摩地,又作定,令心心所专注一境而不散的作用。此十法通于善、不善、无记一切心王而起,故称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十种:信,令心、心所澄净的作用。不放逸,止恶行善的作用。轻安,使身心轻妙安稳的作用。行舍,令身心舍离杂执著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的作用,为行蕴所摄之舍。惭,于所造罪,生起羞恶之心。愧,于所造罪,生起廉耻之心。无贪,不贪著顺境的作用。无嗔,于逆境不起忿怒的作用。不害,不损恼他的作用。勤,精进修习诸善法的作用。此十法与一切之善心相应而起,故称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六种:无明,以愚痴为性。放逸,于恶法放逸的作用。懈怠,于善法不勇悍的作用。不信,令心不澄净的作用。惛沈,令心沉重的作用。掉举,令心轻浮的作用。此六法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故称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二种:无惭,不自羞恶的作用。无愧,不顾廉耻的作用。此二法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称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十种:忿,令起怒相的作用。覆,隐藏己过的作用。悭,于财施、法施等,不能惠施的作用。嫉,妒忌的作用。恼,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的作用。害,损恼他人的作用。恨,于忿境结怨不舍的作用。谄,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诳,欺他不实的作用。憍,心贡高而傲他的作用。此十法唯为修道所断,仅与意识之无明相应,且其现行各别,而非十法俱起,故称为小烦恼地法。六、不定地法八种:寻,寻求事理的粗胜作用。伺,伺察事理的细性作用。睡眠,令心心所昏昧的作用。恶作,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的作用。贪,贪爱顺境的作用。嗔,于逆境嗔恚的作用。慢,使心高举而凌他的作用。疑,使于谛理犹豫不决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广通善、恶、无记三性,故称不定地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一、得,令得诸法于身的实法。二、非得,令诸法离身的实法。三、众同分,各随其趣,而使得同一果报的实法。四、无想果,于无想天中令心、心所皆灭的实法。此为外道所执著的涅槃。五、无想定,乃为得无想果所修得的无心定。六、灭尽定,不还或阿罗汉之圣者,为止息暂时所入之无心定。七、命根,维持寿命的实法。八、生,令诸法生起的实法。九、住,令诸法不迁的实法。十、异,令诸法衰异的实法。十、灭,令诸法消尽的实法。十二、名身,色声等之名。十三,句身,诸法无常等之章句。十四、文身,名与句所依之文字;二个以上,故称为身。此十四法为非色非心之法,而不与心相应,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第五类,无为法三种:一、择灭无为,依正智简择力而得的寂灭法。二、非择灭无为,非依正智简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的寂灭法。三、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一切处。此三法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故称无为法。见《俱舍论》卷四。
【七分别】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载:有相分别,谓于过去所受之义,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二、无相分别,谓随过去所引者,及婴儿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三、任运分别,谓于现前之境界,随境之势力,任运而转者所起的分别。四、寻求分别,谓观察寻求诸法所起的分别。五、伺察分别,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者,复加以伺察安立所起的分别。六、染污分别,谓因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著现在所起的分别。例如恚分别、害分别,或与烦恼、随烦恼中任何一法相应所起的分别,皆属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例如善、无记等法即属之。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与信等任何一善法相应所起的分别。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
【七因明】这是因明学用语,印度古因明论师弥勒所立,为有关论议要件的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等七种。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五。
【七地断障证真】十地中远行地的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参阅‘十地’条。
【七界】七界又称七心界、七识界。即十八界中,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于十二处中,意根收摄其他六识,成为意处一者。又于十八界中别说六识,意根仅存其名,于六识外并无别体,即摄于六识中。故知‘七界’一词,虽有七之名,实质仅为一或六。其所以于六识外别加意根,而立七界之说者,说一切有部主张,自性不知自性,为不许二心并起,故仅说六识心王,则自知之‘心’的自觉层面必隐没,而欲说明此一自觉层面,故以时间前后采自性知他性之说,且于六识之外,另立一意根为六识于过去所落谢者。此说见《俱舍论》卷一。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的观智。四、安立真如,又作依止真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五、邪行真如,又作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六、清净真如,又作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的毕竟清净。七、正行真如,又作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见《解深密经》卷三。
【七种憍】《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种憍为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七慢】这是由根本烦恼慢心所开展而来。七慢是:一、慢,对于不如我的,我轻慢他,这叫‘于劣计己胜’;对于和我相等的,我轻慢他,这叫做‘于等计己等’。二、过慢,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做‘于等计己胜’。三、过过慢: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四、我慢:执著于五蕴和合的身心,为我与我所,因而骄傲自大,叫做我慢。五、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叫做增上慢。六、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对于胜过他的人,以为:‘胜过我又该如何?’别人学佛修道,他以为:‘我不信佛,还不是照样过日子?’此为自甘卑劣之慢。七、邪慢: 于慢上起邪见,自己无德,反说︰‘佛菩萨也不过如此’。甚至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这叫邪慢。
【七随眠】《俱舍论》卷十九载:七随眠即贪、嗔、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之为七随眠。此又称为七使。随眠者,是根本烦恼的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称随眠。欲贪者,于欲界贪著外在五欲妙境;有贪者,为上二界之贪,即贪著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称有贪。
【七转识】指前七识,此有二解,一者以第八识为本识,前七识为本生转生之识,名七转识;二者谓修行十地位中,此前七识,于入观时是无漏善性,而出观仍是有漏染性,因有转易之故,名七转识。第八识于金刚心后,由有漏转无漏,转识成智,唯此是一转永转,故不名转识。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为同时而非异时。见《成唯识论》卷二。
【七识十名】第七末那识,有十种不同的名称,即:第七识、转识、妄
相识、相续识、无明识、解识、行识、无畏识、现识、智障识等。
【八正道】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为四圣谛的道谛,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与八正道相反的,为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八者灾为八邪行。见《四谛论》卷四。
【八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参阅‘十地’条。
【八忍八智】此指于‘见道’审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各有八种。亦即见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观。所谓八忍,就是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忍者为智之因,智者为忍之果。见《成唯识论》卷九。
【八苦】八苦,是把五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一条,开为四条,合后四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