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魇兰洹>拧⒀运凳叮匆烙诩啪踔磺醒运怠J⒆运畋鹗叮肿髯运焓叮醋陨硭硪乐怪畋穑械赜⑷恕⑻斓攘ぶ畋稹J弧⑸贫窳降郎朗叮匆磺猩啦焕肷贫窳降馈4耸皇叮埔搿渡愦蟪寺凼汀肪硭摹�

 

【十二有支】此又称为十二因缘有支,十二缘生,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生痛苦烦恼的起源,及生命流转的因果。阿含经中所称的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长阿含·大缘方便经》所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聚。’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后者缘(缘者凭借意)前者而生起。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以此说明其相依相待的关系。

 

【十二有支流转门】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

 

【十二有支还灭门】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

 

【十二处】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内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处是‘托以生识’的意思,指六识是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尘是六识所生之处。十二处又称十二入者,入是‘涉入’的意思,谓根能涉尘,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并为识之所入,故称十二入。此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为十二处。见《百法明门论》。

 

【十二类生】指众生依受生的差异,而有各种分类。例如九类生,即指胎、卵、湿、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五类;而于此九类中,除去非有想非无想,再加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四类,则称为十二类生。

 

【十八不共佛法】此为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为:一、诸佛身无失,二、诸佛口无失,三、诸佛念无失,四、诸佛无异想,五、诸佛无不定心,六。诸佛无不知己舍心,七、诸佛欲无减,八、诸佛精进无减,九、诸佛念无减,十、诸佛慧无减,十一、诸佛解脱无减,十二、诸佛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诸佛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诸佛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诸佛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十八界】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

 

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虑对境(六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尘、识三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尘、识三者之间各有其界限,根与根之间、尘与尘之间、识与识之间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识有眼识之界,耳识有耳识之界。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耳根以声尘为界……。眼仅能缘色,不能越色而有见;耳仅能缘声,不能越声而有嗅……。色尘以眼根为界,声尘以耳根为界……。眼识必由眼根而发,余根不能;而眼根除发眼识外,亦不能发耳、鼻、舌、身等识,其他根、识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了】《成唯识论》卷二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何谓行相?以能缘之心,行履于所缘之境的作用,称为行相。此行相就是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的作用。

 

【了别境能变】三能变识之一,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粗显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唯识三十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差别有六种者,谓了别境识是前六识的总名,若分别来说,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的经典,称为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义法,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是真实的异名,不了义是方便的异名。

 

【人法二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的执著,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的我体,称为人空;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故仅立我空,不说法空。

 

【人法二执】人我执与法我执。即计著人之实有为人我执,计著法之实有为法我执,此与我法二执同一意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或生我执法我执。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人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入地三心】修唯识行,于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称为入心;久住时分,称为住心;久住之后渐近后位,称为出心。事实上,每一心都要经过若干大劫。

 

【力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思择力,就是菩萨以思惟抉择之力,知所当行与不当行。二、修习力,就是以修习力,修习所思择的当行之法。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三划

 

【三十唯识论】参阅:《唯识三十颂》。

 

【三分别】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一者自性分别,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者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者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在六识之中,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识则具足三种分别。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

 

【三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意思是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者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人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反省自己意乐能修布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者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人粗善尚得妙果,况己妙因?练磨其心,勇猛不退。由以上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三不善根】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的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见《成唯识论》卷六。

 

【三支】因明学用语,为三支作法的略称。此为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的因明论式。

 

【三世因果】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迁流中,为一因果的连锁。过去者为因,现在者为果;现在者为因,未来者为果,此称为三世因果。佛教理论,有情的生命流转,以过去的业力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以现在的业力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

 

【三世两重因果】小乘说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转中,以五取蕴为体,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行两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因,识等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未来世的老、死二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所招感的果。这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三世俗】指三俗谛。唯识宗依遍、依、圆三性所立。三种世俗为:一假世俗,为遍计所执性。即以世俗为名,无体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当于第一世间世俗。二、行世俗,为依他起性。行,即迁流之义。有为之行,其体为世俗。于四俗中相当于第二道理世俗、第三证得世俗。三、显了世俗,为圆成实性。即指断除染污之依他起性及遍计所执性,依此二空门所显现之真如。于四俗中相当于第四胜义世俗。见《成唯识论》卷八。

 

【三世间】又称三种世间。乃世间的之三种类别,经论中诸说不一,《大智度论》卷七十载,世间有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等三种。一、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此世间之众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各各差别。二、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指五蕴所成之假名之众生各各差别。三、国土世间,又作住处世间。此世间之众生所依之住处国土各各差别。

 

【三有为】指三种有为法。又作三有为相、三相。即:一、色法,乃质碍之法,小乘俱舍宗指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相宗指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二、心法,乃虑知之法,小乘俱舍宗指为一心王及四十六心所;大乘唯识宗指八心王及五十一心所。三、非色非心法,异于色、心二法,小乘俱舍宗指为十四不相应法;大乘唯识宗指为二十四不相应法。此三者皆由因缘之造作,故称有为法。一切法中除无为法,余悉有为法。见《大乘义章》卷二。

 

【三地断障证真】十地中发光地的菩萨,加功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闇钝障(谓忘失闻、思、修三慧,照法不能显现),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参阅‘十地’条。

 

【三身】又作三佛身,身者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三身,为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载:‘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三身三德】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参阅‘三身’条。

 

【三性】亦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义净三藏撰《南海寄归内法传》,有云:‘相宗以三性为宗’。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即是正显非空非有,简遮偏空偏有的意思。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