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云设利,此云鹙鸟,据说其母双目很似鹙鸟两眼,人皆以此鸟名称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儿子,从母得名故称舍利子。其母未怀孕以前,言词非常讷钝,与其弟摩诃俱絺罗论议时每多不如。怀子以后,母多能辩,因此又称春鹦,即百舌鸟别名。其父为婆罗门种,是当时颇负名气大学问家,所有典籍,无不究习。生在如此书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书识理。当尊者八岁之时,也就名闻四方,并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与目连从小成为契友,从珊阇耶外道修习禅法。不过他们二人并不满足于珊阇耶传授之法。以为不是究竟离苦之道。因此离开其师,各求明师,谁先得明师即当互相告知。当时佛之弟子马胜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问曰:“汝师是谁?”马胜答曰:“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师。”舍利弗又问:“所说何法?”马胜比丘为说因缘偈,舍利弗听后即得领悟。于是就与其门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归依佛陀。佛陀遥见舍利弗前来时即告众弟子曰:“来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经过半月后,因有长爪梵志与佛陀讨论义理,梵志以“不受”为宗,佛陀说:“所执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未生怨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

  以上所列比丘众以憍陈如、迦叶、目连、舍利弗四大弟子为代表,各人带领二百五十人前来闻法。以下说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众。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梵云比丘,有五种义: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脱三界,不为天魔所控制,天魔见人出家,修道证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为师,由戒得解脱。四净命,出家人不经营农工商贾,随缘度化,接受信众供养。五破恶,出家以除烦恼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在家二众中,一近事男众。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宝,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力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如同须达长者舍金购园,请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们道德水准,使人人能离苦得乐!须达即前序文中所说给孤独长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为众人所尊敬,故称长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瞩,与三千男居士同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二近事女众。优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众中,她们信心深切发心护持三宝贡献很大,而且也占绝大多数,佛教法幢能够到处建立,出家二众能够安心修学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实不可磨灭。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云黑鹿,从儿得名,名毗舍佉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尼众及大阿罗汉尼,这一次佛陀说法,她亦带领二千优婆夷众来到佛所。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以下有二类大菩萨众,第一以跋陀婆罗为上首。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总括说:菩萨是智悲双修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证,以悲下度众生即是菩萨。中国人误解佛庙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萨像就是菩萨,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并非真实,真正菩萨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众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此一位菩萨需要有大志愿,大能力,因有大志愿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萨埵又含有勇健义。又约智慧体用说:菩提是般若体,萨埵是方便用,有体有用,才能利乐一切有情。下化众生要有方便,以众生根性、好乐、烦恼不同,必需以种种方便才能摄化,但此方便不能离开般若智体,否则所作所为成了世间法,与佛法亳无关系。摩诃大义,萨即萨埵,如前文所说。此一法会中菩萨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萨不同于发初心的菩萨。梵云跋陀婆罗,跋陀此云贤,婆罗是护义。全译为贤护,一切菩萨名称以德立名,以菩萨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罗具大“贤”德,待人对事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护”念众生的悲心故称贤护。他的同愿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萨亦来参加法会。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第二类大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说:此菩萨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是七佛之师,释尊往昔曾听文殊菩萨开示发心修学佛道。菩萨神用广大不可思议故称“妙”,佛弟子们若能礼敬三宝,作种种有利人群功德事业,菩萨皆能冥中加被护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称“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称法王,今称文殊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应成佛,而发心愿在菩萨因位,于诸佛出世之时,在大众中起领导作用,绍隆佛种,荷负如来家业,使佛法能久住世间,为佛之嫡子,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亦与五百菩萨眷属来临法会听佛说法。

 此一法会中分为两类大菩萨众,前跋陀婆罗所领导诸菩萨众为大悲众,这类菩萨为大智众。又文殊是现今圣众,跋陀婆罗为过去圣众,又前十六大菩萨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领导诸大菩萨皆为绍继佛位之菩萨,因有如此差别因缘,故分为两大类之菩萨众。据法华论说:跋陀婆罗等十六菩萨,“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另别列。

释尊每次说法,在大众聚会时,经中皆先标列声闻众,后彰说菩萨众,因声闻等众形同释尊出家,现比丘身,又常亲近佛陀座下,同居一处,今为欲令诸菩萨对诸声闻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将声闻众多标列在前。 
 
 


  第二章 正文略释

第一节 序 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柢树给孤独园。 
“如是”,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我闻”,表示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阿难尊者是结集此经者,所以这里的“我”是指阿难。 

有人说佛法不是要无我吗?为何这里用“我闻”而不用“无我闻”呢?原因有四:
其一、言说上的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是谁所说。 
其二、随顺世间的习俗,自为指为我。 
其三、为了消除众生对“无我”的恐惧。
其四、佛虽然说“无我”之理,但并不否认世间有缘起的存在,有自他、染净、善恶的因果的存在。正因为在凡夫位中,有差别事相的存在,故为“我闻”。

“闻”是听闻,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合和,才可名“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置于经前,就是说结集此经者是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让众生恭敬生信。 “一时”,是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听说事毕,总名“一时”。

“佛”是梵语,译为“觉者”,以其觉我、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在此经中,指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是本经的说法处,即舍卫城。它是当时中印度桥萨罗国的都城,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此处人民生活富裕,人文荟萃,修道之人亦众,故名“舍卫”,译为“丰德城”。 

“柢树”,是柢陀太子之名。相传太子在诞生时,适逢邻国来侵犯,而人民奋起抵抗,终于获得胜利,所以取此名,译为“殊胜”。

“给孤独”,即须达多长者,译为“善施”。因长者乐善好施,慈悲为怀,哀恤孤老,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一次,长者得知佛德高尚,便发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为出家人当须寂静,而舍卫城中人口众多,过于喧闹,便提出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处建筑伽蓝,安僧弘法。而此处正是柢陀太子的园林。给孤独长者便与太子商量购地建僧舍之事。柢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就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没有想到,给孤独长者满口应承,毫无吝啬地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也在所不惜。太子被长者的喜舍之心所感动,即对长者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建立僧舍,供养三宝。故在经典中多称为“柢(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在世时,常驻说法之处。 

第二节 放 光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祗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这里讲世尊在开始说法前放光集众。放光***有三段: 
一、放光。  
二、雨华。
三、化佛说法。
一、放 光 

释尊之所以要放光集众,是因为弥勒菩萨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因为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慧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醒众生,则众生无法自悟。 

佛陀在讲此经时,特于初夜放光,不同于说《涅盘经》时于朝晨放光;说《法华经》时于白日放光;说《般若经》时于日中放光。这里有两种原因:

其一、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深重,为消除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垢习,故于初夜放光; 

其二、释尊现说此经,是为了让那些在释迦法中,尚未度脱的众生,得见弥勒菩萨的法雨智光,破无始无明,令其得度,故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在讲此经时“举身放光”,不同于说《涅盘经》时仅从面门放光;说《法华经》时从眉间白毫放光,正显明佛陀慈悲普济,智光普照十方有情,令其皆得普度无余! 

又佛陀在讲此经时“其光金色”,不同于说《涅盘经》时是四色之光;说《法华经》时是白色之光。因为在此娑婆世界中,以黄金色最为贵重,显示佛陀此次说法,稀有难得!

此金色光遍“绕祗陀园,周遍七匝”,这里以七次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众守持七聚禁戒,除尽杀、盗、淫身行中的三恶业;灭尽语行中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的四种过失。又将此光远照于须达多长者的房舍,普召大众,见光参与法会,共沾法雨!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 

二、金色

金色的光好象灿烂夺目的晚霞,遍照于整个舍卫国。金色的莲花象雨一样散落下来。这象征着弥勒菩萨因深果远,且与欲界众生有着大殊胜因缘,具足世间、出世间的无边功德! 

 莲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比如诸佛菩萨都是以莲花为座,表示十方圣贤均从莲花中化生,所以净土又被称为“莲邦”。

在《妙法莲花经》中,以莲花的五种德用,比喻修行者具有五种功德:   (1)莲花有掩污的功能。莲花长在水面上,荷叶覆于水面上,遮蔽污水,比喻修行者能灭身、口、意三业众恶。

(2)莲花能结莲子。比喻修行者听闻此经,能增长善根,而得善果!

(3)莲花气味芬芳,香味远闻。比喻修行者见佛闻法,身心清净,名闻十方。 

(4)莲花出水。比喻修行者修持精进不懈,必定能出生死爱河而登涅盘彼岸。

(5)莲花能开敷。比喻修行者经修行证果,得大智慧,进而广宣妙义,以法度生,如花开敷。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三、化佛说法 


在释尊全身所放的金色光明中,又有无量的诸大化佛,均由释尊所化现,显示释尊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无量化佛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