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戒的功德之大,也即在此,因为持一杀戒,便於一切众生分上得到不杀的功德。
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进入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便应受持,所以通常称
之为在家戒。
五戒虽仅五条,但其细则,非常繁复,如想求得五戒清净,即应加以研究。
现在略述如下:
五戒的毁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所以称为不可悔,轻罪可通悔
又分两类,称为中可悔与下可悔。根据大乘菩萨戒,虽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
在佛前礼忏,得见好相,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罪即悔除。但是,忏悔
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杀人,戒罪应堕三涂,如能取相
灭罪,即可不堕三涂;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偿,因缘成熟,必定还报,如果不入
无余涅盘,即使证到阿罗汉果,仍得还他一命,乃至杀一虫蚁,性罪永远不灭!
盗戒也是一样,不过盗戒的戒罪虽与杀戒一样,盗戒的性罪,只要偿清所盗之值,
便可了结。
在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的四戒,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戒,
虽犯均为可悔。五戒的前四戒,皆有戒罪与性罪,饮酒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
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性戒是在佛法与世法中皆所不许者,佛不
制戒,犯了杀、盗、邪淫、妄语壹(欺骗)行为的本性,就是罪恶;遮戒是佛陀
制来为弟子们遮止防犯性戒於未然的,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说到
这里,也许有人怀疑:不受佛戒,做了坏事,只有一重性罪,受了佛戒,反而增
加一重更大的戒罪,那又何必受戒?其实,受戒是为戒除恶业,难道说受戒之后,
还准备造恶吗?即使真要造恶,也可随时舍戒,万一未及舍戒便造了恶业,虽将
下堕三涂,但也毕竟可以成佛,如果永不受戒,也将永无成佛的可能,下了种子,
因缘成熟,必有收获。现将五戒的持犯,於以下各节分别叙明。
第三节 杀生戒
杀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成不可悔罪:
一、是人——所杀者是人,而非异类旁生。
二、人想——蓄意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
三、杀心——有心杀人,而非无意误杀或过失杀人。
四、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
五、前人断命——被杀的人,断定已死。
杀人的方法,可以层出不穷,若加类别,不外自手杀、劝人自杀、教人杀人、
派人杀人等等。杀人的后果,可以有三种:(一)当时杀死,犯不可悔罪,(二)
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亦犯不可悔罪,(三)当时不死,以后亦不因此而死,
犯中可悔罪。所谓杀人,不限用刀用枪,凡是能够致人於死的种种手段,都称为
杀人,都得负起杀人的罪责。
杀生的动机,不外四种,犯罪亦有差别:
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如设陷阱、置毒药、放火、放水等等),人死,犯
不可悔罪;非人(变化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中可悔罪。
二、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生死,皆犯下可
悔罪。
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非人死、畜生死,皆犯下可悔罪。
四、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杀什么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
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下可悔罪。
以上所举四种杀生动机,皆以动机的对象边得罪,不以被杀的对象边得罪。
比如杀人而误杀非人是中罪,误杀畜生,也是中罪,是从杀人的方便而得。无心
杀非人与畜生,虽误杀,亦不得罪。如果作杀人方便,未达杀人目的,也未误杀
非人与畜生,亦得中可悔罪。以此类推,作杀非人方便,作杀畜生方便,均犯下
可悔罪。
佛戒杀生,故亦戒堕胎。若为杀胎儿堕胎,胎死犯不可悔罪,胎不死母死,
犯中可悔罪(也从胎儿边作杀方便而得罪),俱死不可悔,俱不死中可悔。若为
杀母而堕胎者,得罪与此相反。
因为杀人人死,犯不可悔罪,杀非人非人死,犯中可悔罪,杀畜生畜生死,
犯下可悔罪,故照藕益大师说:杀人作人想,不可悔,杀人作人疑,亦不可悔,
杀人作非人想,中可悔,杀非人作人想,中可悔,杀非人作人疑,中可悔,杀非
人做非人想,中可悔。(续藏一○六·三七○B)
杀人而杀父母、杀阿罗汉,便犯逆罪,应堕无间地狱,乃是杀戒中的极重罪,
唯其亦有分别:杀父母而作父母想,犯逆罪,杀父母而作父母疑,亦犯逆罪,杀
父母而作非父母想(如人自幼离开亲生父母,且已不识亲生父母是何人者),不
犯逆罪,但犯不可悔罪。如杀非父母而作父母想(比如从小为他人带作养子或养
女,而自不知究底者),或作父母疑,皆不犯逆罪,但犯杀人不可悔罪。杀阿罗
汉,亦可比照杀父母而知。唯亦有说,虽不作阿罗汉想,杀亦犯逆。
如果杀人者於杀人之后,自己先死,被杀者后死,犯可悔罪,而非不可悔罪。
因为人死戒体亦舍——五戒是尽形寿受持,故其只於未死之前得杀人方便罪,不
得杀人已遂罪。已死之后既已舍戒,亦无戒罪,被杀者虽然因其杀伤而死,既然
死在凶手之后,凶手便无杀人的戒罪。
杀生以心为主,无意杀者,不犯重罪;所以戏笑打人,被打者因此而死,不
犯重罪,但犯可悔罪。意外的误杀,无犯。若有误杀的可能,而不加审慎者,误
杀他人致死,犯中可悔罪。如果为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不由自主而杀人者,无
犯。
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杀非人是很少见闻的,杀人总不是寻常事,若非屠夫,
也不会天天杀猪宰羊,我们最易犯的杀生戒,乃是对於虫蚁之类的旁生动物。
有人写信问我:住宅内如有虫蚁,应当如何处置,打扫时,必定会伤杀一些,
那样的伤杀,算不算是破了杀生戒?或者命仆役打扫,仆役於打扫时,伤杀了虫
蚁,是否会构成教他杀生的重责?或者归咎於虫蚁的业报所致?这实在是个大问
题,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资生财物,不得不驱除虫蚁侵蚀,为了护持戒体的清净,
又不得故意杀伤虫蚁。不过,有损於人的虫蚁,是必须驱除的,驱除之时,则不
得存有伤杀之心,应该小心为之,如已尽到护生的最大可能,仍有误杀误伤之者,
应该自责於心,生悔意,发悲愿,愿其投生善类,愿其终将成佛,庶可免以杀生
之罪。这在律中是有根据的。《十诵律》卷十一,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的床褥除
虫(大正二三·七七下)《十诵律》卷三十七,因为浴室之中,湿热生虫,佛说:
“应荡除令净。”(大正二三·二七○下)但是,最要紧的工作,乃在於不使住
宅之中生起虫蚁,经常保持乾燥清洁,破损了的,立即修补,墙脚壁孔,要填平
塞满,容易生虫的所在,在尚未生虫之先,予以消毒,防止生虫;如在生虫之后,
为了持戒,便应小心驱除而不得使用药物来残灭。否则的话,杀一虫,得一下可
悔罪,杀千万虫,即得千万下可悔罪!但要求得杀戒的绝对清净者,要到小乘初
果以上哩!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凡夫是办不到的!
由於戒的持犯,全在於心,故对杀虫的罪责,分别六句:有虫有虫想,根本
小可悔罪;有虫有虫疑,亦犯根本小可悔罪;无虫有虫想,方便小可悔罪;无虫
有虫疑,亦犯方便小可悔罪;有虫无虫想,无犯;无虫无虫想,无犯。另外,不
得打人,不得打畜生乃至虫蚁,嗔心打者皆得罪。
在此,读者可能尚有一个疑问,即是守持杀戒,是否必须素食?依照五戒乃
至比丘戒的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不食鱼肉,乃是大乘菩萨戒的规定,持五戒
的不杀生,不得亲自杀生,不得劝他或教他杀生,故自不得屠杀鸡鸭鱼暇,如果
买食已屠好的内类,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当然,如能发心素食,那是更好了。
素食是汉文系的大乘佛教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故希望
受了五戒的人,最好能够茹素,否则自亦无妨。
第四节 偷盗戒
盗戒如果详尽的介绍,乃是五戒之中最最繁复的一戒,我们在此,只能明其
大要。
盗是偷盗,不与而取的行为,便称为偷盗。
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不可悔罪:
一、他物——他人的财物。
二、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
三、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
四、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五、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
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
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读体大师考核,相当於
三分一厘二毫银子;又据藕益大师研究,则为八分银子。
六、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但此中包括移动位置、变
动形状、变更颜色等等,凡是以盗心使物主生起损失财物之想者,皆称离本处。
不论是自身不与而取,教人不与而取,或派遣他人为自己不与而取他人的财
物,皆为偷盗;获得五钱以上的赃物者,即成不可悔罪。
如果物主不同意,不论用什么手段,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凡具
以上所列的六个条件者,皆成重罪不可悔。除了合理的利润(五戒优婆塞除了不
得渔猎、酤酒、屠宰、贩毒、走私、卖淫、赌博等的恶律仪之外,可以贩卖,也
可以耕作),不得谋取他人的财物。
无论是地面上、地面下、水面、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
物、矿物、行动中的、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只
要有其所属的主权者,皆不得偷盗。除非是无主系属的粪扫物(拉圾类的抛弃物),
取之无罪。试举数例:
如果以盗心盗人,担人置肩上,两足离地,犯不可悔罪;盗心拐骗,使人行
过两复步,亦不可悔罪。
如果以盗心偷盗牛羊驴马等四足动物,以绳牵引,行过四复步,即犯重罪
不可悔。
水中有木筏,盗心留其一部分,使之离筏落后,值五钱即犯不可悔罪。
水中物盗心取离水面或使沉水底,值满五钱,成不可悔罪。
空中有主的鸟,衔他人之物去,盗心期待,犯中可悔;盗心夺得值五钱,犯
不可悔;若有野鸟衔物飞去,盗心期待,犯不可悔;盗心夺得,犯中可悔(此非
以物得罪,而以盗心结罪)。
盗心取舍利,犯中可悔(因舍利不能以价值计算);恭敬心取舍利者无犯(
舍利在律中及《阿含经》中的原义是尸骸,今所相传,皆以焚化尸骸所得的坚固
子称为舍利子)。
经卷法器,一切三宝用品,庄严财物,皆不得盗,若盗值五钱,皆犯不可悔
罪。
一切税,不得偷漏,若漏税,值五钱成不可悔罪。其中包括各项国家法令所
规定的税捐,乃至今日的邮件,在印刷物中夹带书信,或以印刷物达成传递书信
的目的,或在平信之中附寄现款,皆算偷税,皆犯盗戒,满五钱,成不可悔罪。
弘一大师善于书法,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有一次他的在家弟子寄他一卷宣
纸,请他写字,但他写完所要写的字,尚有宣纸剩余,他不知如何处理,为了不
犯不与而取,他便写信询问那位在家弟子。从此可以见出弘一大师持戒的谨严了。
但是生活在今日的社会里,能够不公开的窃盗与走私,已算好人了,至於要绝不
苟取分文的非分之财者,实在很难。所以,要想守持盗戒清净,并不容易,在十
法界中,也唯有佛才是究竟持戒清净的人,到了小乘初果,始能永断故盗。
再说,盗戒的范围,也包括损坏他人的财物在内,这是所谓“损人不利已”
的恶作剧,如果存心使他人蒙受财物的损失,不论采用何种手段,只要造成损坏
的事实,所损财物若值五钱,即得重罪不可悔。
盗戒的轻重分别是这样的:资值五钱或过五钱,重罪不可悔;盗不足五钱,
中罪可悔;作偷盗方便而未达成偷盗目的,下罪可悔。漏税或损坏,罪责与偷盗
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