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编者注:一本中有下列二句,今附于后,以资备考:「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二、明修人。道为所修,人为能修。明修道后,继明修人。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然修道者之根性不齐,地藏悲愍详为指示之,其被化之对像者三,故于修人中分为三科:(一)明利钝人,(二)明障重人,(三)明修净土人。初中标释二科,释中谓利根人,知境唯心,阴盖轻而散乱少,应习真如观;若钝根人,不达外境不实,情染多而心难调,则宜先学唯识观。此二种人为大乘根性,虽有利钝之殊,而较之前三乘人疑决不定,地藏示以忏悔占相者为高胜也。
(二)明障重人,于中先明因障需修,次明修获功德。明修中又三:甲、劝持名,乙、劝观法身,丙、劝观无常等相。因障重者业强善弱,畏堕三途,不值佛法,如能勤诵地藏圣号,自是灭罪生福之良策也。然因持名而增善根,即宜进修,普观自身,等同佛菩萨法身,无别无二;而佛菩萨功德殊胜圆满。速求皈依。又可观察身心无常等相,如幻如化,勤修厌离。观法身,观无常,二观虽有欣厌之殊,而同为净化身心增长功德;即持名功德亦极甚大。自下明功德。于中具有标起、征问、申叙之三科。标释如文,中叙中又二:一、明功德因,二、明功德果。其所以有功德者,以能闻佛菩萨名,供养佛菩萨,于大乘经,能闻,能持,能供养,能书写,不谤深义,能证实相。并能灭罪生善也。以能积此功德善因,舍身后之功德善果,自可如券操手,决定不堕恶道,随愿而往生净土也。
(三)明修净土人,看经势,此修净土者,即上文往生净土之功德善果。但经中又用复次二字另起,似为专指修净土之另一机者,其实指彼指此,皆无不可,今为从严判别,则指另一修净土者之机也。凡修净土者,能得一心不乱,定可往生佛国;能如前文观法身而修,观佛庄严福德,则其善业最胜矣。所明之修人,经中人别为此三类耳。
【「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乘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三、明修习,经中文势,似亦为前文「勤修不息能入心寂三昧」一语之注脚。(前修道科中有「得心寂三昧已,复入一行三昧」文。)前文由心寂而入一行,此处经文标起曰:「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入一行三昧」云云,可见此文似补足其前文之语意者。又者,在前明障重人,其修行之功德,由于供养,持名、若闻、若持、或书写大乘经等,此处说入一行三昧,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亦由礼佛、闻名、供养、书写大乘经等。但前文中之书写持名等仍称学习,即仍在学习供养或读诵之阶段,此已进入至心实行此诸法事之阶段。按此而观,此文似亦补其前文中修行功德之语意所未尽者。此一段文,细观之。既与前文相关,而与前上二文,又不连接,另行标起,故特辟一科,名为修习,意明此文,专谓修行用功之态度也。于中分二:一、叙说修行因果,二、征释修习因果。叙说中又二、先果,后因。修习果者,修习得入一行三昧,入三昧,则成广大心行,证入相似无生法忍。修习因者,以能闻佛菩萨名,供养、礼拜佛菩萨;闻、持、书写,供养大乘经;不怖深义,远离诽谤,起正见而信解,灭除罪障而证功德故。在征释修习因果中,即征释此修习因果之关系也。所以者何是征词,征后再释,释中又二:一、正陈,二、反说。正陈中三:(一)明无生忍之相似境,此时寂静智现,能起广大愿行;由愿行大,寂净智增胜,此所以修习因果之关系,尤为密切也。(二)闻名之利益,闻诸佛名,菩萨名,即能决定信此为利益行;生佛感应道交,此亦为修习因果之关系也。(三)泛说诸行之功德,凡一切所能——闻、持、供养等,于一乘因皆得不退;由闻持供养等之修习,获得不退一乘之修果,故其修习因果之关系,至为紧要。在反说中,从反显其修习之不能发生正确或合理之因果关系,则不能获得实际利益。于中分二:甲、闻名而心胡乱,纵闻地藏圣号,带有杂乱心而持诵,信不定,则不得大利。乙、杂乱而修诸善,纵修善而心杂乱,亦不获大利也。从反正两说中,推陈修习之因果关系至为详尽,行者可不深察而实行之!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四、明修禅,关于上文一章,已判为修习一科而成一专节,如上述矣。若作另一看法,即不需另行分科,似亦可通。即在前修人一科中第二障重人,其修行之功德,由于学习持名供养等佛事,能灭罪而得往生。经中在我判之修习一科中,似继明障重人修习功德后而谓正能实行持名供养等佛事,得发菩提。起大业用。因此,不必另分修习一科,谓行者初步灭罪往生之功德,由于学习供养持名等佛事,进而证得智慧起大业用之功德,由于实行持名供养等佛事也。此处明修禅之一科,在经中列无相禅一名,似可判为修禅,而且文势另起,另判一科,似亦有据。但,所谓无相禅者,其意仍指前文之真如观或一行三昧相似无生忍等,并非另有野狐禅也。再者,前文对于持名供养等佛事之学习与实行,已揭示成果之不同,即暗显其阶位相差矣。此处修禅文中之线索,似亦自前文而来,因前为暗示阶位,此为明显阶位,既为同明修行阶位,似亦无需另判修禅之一科也。今以文气特立,意旨另成一局,仍另判为修禅之一科,而此禅者,偏重于修行之禅果位置而言也。于中分三:(一)修证无相禅,(二)修习有相禅,(三)诸禅次第相门。
于无相禅中,分标释二科,总标修禅不久获大利而渐次成佛,释中又二:一、释得大利,二、释渐次作佛。入坚信、坚修、正真三位,如次成就信忍、顺忍、无生忍;而信、顺、无生之三忍,如次而作如来种性,解如来行,成如来业,此所谓得大利也。
云何渐次作佛?作佛有四种,信满故,解满故,证满故,一切功德满故,此即因修行而渐次作佛也。(二)相禅与无相禅,前二种无方便信解,一为禅缚退求世间,一畏生死退落二乘;其第三种,有方便信解,进修止观,不著世间,亦不求于二乘。此与前二相反,从著手处言,为有相禅,从演进而言,则为无相禅:故经文总标为有相禅,而科文则判为相、无相禅也。(三)诸禅次第相门,其中详列修禅之十种次第相门,以便修禅者验知修禅之次第相,详如经文,兹不烦述。总核修禅之三科所述,初明位置,次明有相禅,再次,禅次第相,似为各别割截之三科,意义不相浑淆。如另一细看,似因禅位之演进,而次第涉及禅相之演进,再论及修禅次第相之演进,似为同在演进之过程上而发明者,其中较有融贯之性质也。又者,其中既皆为阐述演进之过程,即皆有本末始终之义,殊多便于行者之查考。古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者是也。又者,三科中,纵有禅位、禅相、禅次第相所诠不同,而皆对于演进位置详列无遗,故判经文同为明果位者,想亦无妨。(所化契理竟)
正宗分中第二、能化契机。前第一科,明契理,是明所化者令其契乎理,此中明契机,是明地藏菩萨能化人善能说法安慰众生之契乎机,此契理契机,乃全经之主要纲脉也。今契机一科中,文简而义岐,于中大别为二:一、坚净信问,二、地藏答。答中又三:一、略示说法契机,二、广显说法契机,三、结明应知善说。兹依次述之。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目+壹',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一、略示说法契机,自善男子至得离怯弱之文止。于中又二:一、混说安慰疑怯深法者,二、剖析如何安慰求大乘者。从云何安慰之文起,于中分二:一、所安慰者之态度,二、能安慰之法化。其被安慰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