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
诸友!如何为不漏泄耶?诸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心不倾,于不爱之色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亦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于可爱之法心不倾,于不爱之法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色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之法,无余灭尽。诸友!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不漏泄,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谓不漏泄。诸友!如是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以眼接近者,则魔波旬不得机会、不得对境。魔波旬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者,魔波旬则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十六
诸友!或以坚硬之粘土造尖顶阁,或尖顶阁堂,以湿土涂抹。虽有执点火草炬人,由东方来,人亦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由西方来……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由任何方位虽有执火草炬人来,火则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住之比丘,魔波旬虽以眼……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魔亦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十七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胜于诸色,诸色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声,诸声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香,诸香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味,诸味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触,诸触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法,诸法不胜于比丘。诸友!此比丘胜于色、胜于声、胜于香、胜于味、胜于触、胜于法,而非谓不胜。彼胜再来生染污之性,胜随伴有怖畏之苦果,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法者。诸友!不漏泄即如是。”
十八
是时,世尊起而行出,言尊者大目犍连曰:“善哉!善哉!目犍连!汝为诸比丘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
十九
尊者大目犍连此说已,世尊对此予以认证,欢悦之诸比丘,欣受尊者大目犍连之所说。
注1 同一三二经之一O节。
2 cakkhuto于注释cakkhubhavena“依眼”,为“眼”。
3 同一三二经之一八节下。
'二O三' 第七 苦法
※ 三
“诸比丘!比丘因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彼见诸欲,彼见诸欲者,则凡于诸欲彼不止住1欲贪、欲爱、欲迷、欲恼,彼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止住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
五
诸比丘!如何而比丘见诸欲?彼若见诸欲,则不止住于诸欲之欲贪、欲爱、欲迷、欲恼。诸比丘!譬如人于甚深之炭火坑,无焰、无烟而充满炭火,于此有愿生不愿死,愿乐而厌苦之人来,此人被二人之强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将身届之,此何故耶?诸比丘!此人知:“我堕此炭火坑者,则以此为因或至死,或逢等于死之苦。”诸比丘!以炭火坑为譬喻,比丘见诸欲,见彼诸欲者,则于一切诸欲彼则不存止于欲贪、欲爱、欲迷、欲恼。
六
诸比丘!如何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法?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园,彼之前有棘,后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该由何处进或退耶?同于此理,诸比丘!凡世间有可爱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于圣者之教,即为棘。
七
如是知者,当知摄护不摄护。
八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向于可爱之色,心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不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九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3,以眼见色,心不倾向于可爱之色,心不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不倾向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爱之法,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恶不善之法,以此无余灭尽。诸比丘!摄护者,当即如是。
十
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4不善而有志望之怀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则速舍此,排之、坏之、令归灭无。诸比丘!譬如于日中炽热之铁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迟落,即消耗迨尽。如是,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忆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将舍此、排之、毁之、归于灭无,令归于无。
十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埋。
十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恒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十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长时向远离、趣远离、专注远离者,其转向于卑,无有如是之道理。”
注1 anuseti;anusayati随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节终anusavati;anusayati之意。
2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0~一七节。
3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八~二四节。
4 参照九六经之四节。
'二O四' 第八 紧叔迦
※ 二
时,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处。此比丘问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
三
时,彼比丘对比丘之释答,因不得满足,而赴一比丘住处,问此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五取蕴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为清净。”
四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释答,而赴一比丘处,问此比丘言:“友!比丘!为如实知四大有生起之灭尽故,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五
“友!比丘凡如实知生起之法,皆是灭法故,友!此比丘之见为清净。”
六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之释答,而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在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余不满足于彼比丘之释答而至 另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如实知五取蕴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为灭之法。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大德!余不满足彼比丘之释答,乃来至世尊处。大德!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七
“比丘!譬如有人从未曾见紧叔迦者,彼或到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乃为黑者,宛如烧杭。”比丘!其时紧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见。于是,比丘不满足其男之释答,或到另一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其男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为赤者,宛然如肉片。诸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见然。于是……“紧叔迦以皮剥、 荚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紧叔迦乃枝叶密茂,荫浓如尼拘律树。”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所见然。比丘!依彼等之信凭,此等善人照纯清之所见,此等善人为释答者。
八
比丘!譬如国王之边土都城基础坚牢,城壁有六座坚牢之门,于其处有贤明有能、有智之门卫,以遮上不知者,令知者通过。时由东方急来二使者,对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主于何处耶?”彼门卫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使者,向城主如实将使命传达,即顺来路归去。由西方……由北方急来二使者,向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于何处耶?”彼门卫对彼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之使者,如实向城主以使命传达之,即顺来路归去。
九
比丘!余作此譬喻,为令知其意义,其意义则如是。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即此身之喻语。
比丘!六门者,此六内处之喻语。
比丘!门卫者,此正念之喻语。
比丘!急来之二使者,此止观之喻语。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此四大有之喻语。
比丘!城主者,即此识喻语。
比丘!如实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语。
比丘!顺来路者,即此八支贤圣道之喻语,亦即正见……正定等是。” 注1 kimsuka甄(坚)叔迦、紧祝迦、紧兽(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何”之意,花树名。
2 panhavyakarana“质问释答”之意,以应质问之反答。在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记说”。
'二O五' 第九 琵琶
※ 三
“诸比丘!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眼所识之色1,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应制伏此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于此,然则,汝于眼所识之色,应制伏心。”诸比丘!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耳所闻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由此应制伏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此,然则,汝由此意所识之法应制伏心。”
四
诸比丘!譬如稻熟2,因稻田之守者放逸,食稻之牛闯入稻田而纵食至心满足 。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对六触处不行摄护,纵享五种欲至心满足。
五
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不放逸,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坚括于额之上部,坚括于额之上,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将其纵放。
诸比丘!二度食稻之牛……
诸比丘!三度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以坚括于额上,坚括于额上,则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而纵放。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