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空城计对对子戏迷三棒鼓
歪批三国
阴阳五行关公战秦琼猜字扒马褂北京话卖包子贼说话
不宜动土
以上这些节目都是演过或发表过的,以下还有一些没演出或演出过一两次,但没有正式发表,基本属于资料的。这些资料是奉上级领导“挖掘传统”的指示,并责成四个老艺人——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把所会的旧相声全部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的。原计划两年完成,总目约500段,后因某种原因只搞了一个季度就终止了。现已记录传统相声80段,印成四集,每集收20段。
第一集收了我5个段子:
学英语 (合) 抢菜刀(合)
训徒 (自) 讲《四书》(自)
王宝钏洗澡 (自)
第二集收了我8个段子:
相面 (自)铃铛谱 (自)
五红图 (自)八吉祥 (自)
打白朗 (自)闹公堂 (自)
八不咧 (自)山东跑堂 (自)
第三集收了我5个段子:
文昭关 (合)捉放曹 (合)
滑油山 (自)山东二簧 (自)
四字连音 (合)
第四集收了我3个段子:
王二姐思夫 (自)
交租子 (自)
卖布头 (自)
这些段子都是按照解放前的老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的。
注:1、带的是没有留下文字或录音稿的段子。
2、《美国体育》别名《体育与广告》,《对对子》也叫《对春联》,《五红图》后改名《阴阳五行》。
3、“挖掘传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遵照国务院有关指示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详见《中国相声史》。
上述材料显示共有相声91段,其中新相声55段(60%)、整理传统相声16段(18%)、资料相声20段(22%)。可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至“文革”爆发前的1965年,表演和创作“新相声”是侯宝林的工作重点。根据这一时段的相声名称,甚至都可以推断出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的内容。例如:“抗美援朝”时期的《狗腿子李承晚》、《杜鲁门画像》,“三五反”运动时期的《奸商的丑陋嘴脸》,“反右斗争”中的《撕下胡风的画皮》《送给右派先生们》,配合推广普通话的《普通话与方言》,成立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砍白菜》等等。
下表是根据侯宝林1979年回忆记录的《表演相声总目》(手稿二)和《侯宝林录音资料目录》以及一些公开出版物汇编而成的目录。如下:
1933年 山西家信 杂学 八大改行 黄鹤楼 戏迷 拉洋片
1937年 傻子学乖 文庙 卖马 哭当票 卖布头 测字 地理图 熬柿子 酒迷 扎针 天王庙 戏迷侠
1938年 梦中婚 对春联 八扇屏 打白朗 跑龙套 大上寿
十四口 老老年 卖寿材 揭房瓦 牛头轿 洪羊洞
打灯谜 六口人 大娶亲 八不咧 儿子迷 卖估衣
口吃 酒令 绕口令 天文学 八大吉祥 家堂令
书迷 山东二簧 朱夫子 开当铺 送 妆
1939年 夸住宅 拴娃娃 大审案 窦公训女 树没叶 大保镖
铃铛谱 打麻雀 训徒 找堂会 洋药方 滑油山
1940年 闹公堂 批四书 粥挑子 学四省
1941年 汾河湾 俏皮话# 怯教书#
1942年 学大鼓 怯洗澡
1943年 卖父肉
1945年 江南围
1946年 学英语
1947年 妓女打电话#
1949年 婚姻与迷信
1950年 二房东 如此美国 一贯道
1951年 狗腿子李承晚 杜鲁门画像
1952年 妙手成患 奸商的丑陋嘴脸
1953年 大中进步了(儿童相声)
1954年 夜行记贼说话
1955年 买佛龛 砍白菜 跳舞迷 北京话 不宜动土
撕下胡风的画皮 打百分 我是家长 怨谁
1956年 抬杠 猜字 服务态度 宽打窄用 离婚 前奏曲 扒马褂 新式马甲 洗澡问题 空城计 三棒鼓 南来北往
1957年 戏剧杂谈 送给右派先生们 天文学
1958年 全家献宝 三星高照 昨天
1959年 卖包子 一顿饭 普通话与方言 美蒋劳军记 对话
打炮 女英雄罗淑珍 比武会 仓库访问记 家乡变了样 捡金子 交租子
1960年 改行 阴阳五行 文昭关 捉放曹 歪批三国
艾森豪威尔外传 总统的鼻子 降神会 南腔北调 南美碰壁记
1961年 武松打虎 找调 阳平关 醉酒 橡皮膏 乒乓球
找胡子 四字连音 一匹马 哈格梯打前站
别菲律宾 苦度光阴 岸信介的下场 过五关
罗成戏貂蝉 河南戏 战马超 黄金台 相面 笑话晚会 王二姐思夫 开场小唱 讲帝号 杂谈《空城计》
更上一层楼 六个月 对春联 张飞打严嵩 抢菜刀 王宝钏洗澡 山东跑堂 倭瓜镖 菜单子 字意儿 打不好瞎打
1962年 串调 两三八 关公战秦琼 西方音乐 似是而非 给您道喜 选对象 煤论 侯大胆儿 全家福 体育与广告
1963年 77号 我在布拉格 一等于几
1964年 窗口里外 规矩套子 南方捷报 好车把式
游黍山圣水 非洲独立进行曲 请您照相 排队
1965年 万吨水压机
1972年 麻醉新篇
1973年 种子迷
1975年 采访记
1976年 炼铁队
1977年 野心家的权术 “四人帮”和相声 姓名学 万货公司
没有开完的会
1978年 技术比赛 学习简化字 红状元 不挂“客满”牌
1980年 生财有道 我的哥哥 一视同仁
历年中有重复的省略,五十、六十年代重新改编的不包括在内。譬如《八大改行》与《改行》、《杂学》与《戏剧杂谈》《天文学》等。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报刊登载的戏园、杂耍场和电台的节目预告上,可见侯宝林曾与多人合作表演群口相声,譬如:1941年《天声报》登有戴少甫、侯宝林、于俊波、郭启儒四人合说相声,还有侯宝林、王佩臣、郭启儒三人合说的相声等,这些都属于近期发现,却不知当时使的什么活,有待更进一步查实。
上表包括传统、创作、合作及外来稿件。共计205段,留有录音录像的总共80余段。1980年侯宝林告别舞台后,偶有演出,因不属于主要表演时段,没有记录在案。
根据当前掌握的资料,这应该是一份比较完整的目录。侯宝林一生表演、创作、研究相声六十余载,他临终前表示,自己认为满意的段子不超过10段,它们是:《戏剧与方言》《改行》《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婚姻与迷信》《买佛龛》《醉酒》《夜行记》《妙手成患》《三棒鼓》。
五四后任教北京大学的德文洋教习欧尔克
■ 吴晓樵
前些年当我还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封外国青年学者的电子邮件,向我询问德国著名日耳曼学者欧尔克(Waldemar Oehlke)在北大任教的往事。因为她要为德国马尔巴哈文学档案馆的《国际日耳曼学家辞典(1800~1950)》撰写有关这位学者的生平著述资料。我记得,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祝彦教授曾经在一篇德语论文里提到过这位学者,说他是实证主义哲学家威廉•;舍勒(Wilhelm Scherer)的弟子。我也曾经在北京大学校史里读到这位德国学者在“五四”之后在北大开设了许多罕见的德语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因此我从校史里摘出有关欧尔克的材料,翻译为德文,告诉给这位德国的朋友。我还顺便告诉她,我在北大查找到两部欧尔克先生的著作,是他当年亲笔题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的。
其一就是欧尔克研究德国大作家莱辛的两卷本专著,出版于1919年的《莱辛及其时代》(Lessing und seine Zeit,1929年莱辛诞辰200周年时再版)。该书搜罗宏富,材料丰赡,具体介绍了莱辛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莱辛词条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时至今日,虽然时间过去了八十多年,欧尔克的这部著作仍在德国莱辛研究领域享有一席之地。2001年冬天,哥廷根大学著名的莱辛专家巴尔纳教授(Wilfried Barner)开设莱辛的专门讲座, 欧尔克的著作亦列为参考文献。我很惊喜这样一位大学者在蔡元培校长掌校期间被引进到北大,并且在五四时期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我这里乐意撰小文介绍之,以纪念这位中德学术交流的先驱者。
欧尔克,全名为瓦尔德马•;欧尔克,1879年生于但泽。自1900年起先后在柏林、哥廷根、波恩等地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及哲学,师从舍勒、罗特(Gustav Roethe)和 施密特(Erich Schmidt)等名师。
在一战结束后的经济萧条中,作为第一位德国在战后派往海外的教授,欧尔克于1920年10月底踏上了东来北京教书的旅程。他经法国巴黎、马赛,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后经上海,于1920年12月2日的一个雪夜抵达北京。
在东来北京之前,欧尔克已在日耳曼语言文学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莱辛及其时代》之外,他还是德国著名莱辛专家尤利乌斯•;彼德森 (Julius Petersen) 教授主编的《莱辛文集》(1908年版本)的合作者。 欧尔克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则是德国浪漫派女作家贝蒂娜•;阿尔尼姆的书信小说(1905)。后来,欧尔克还编辑出版了阿尔尼姆的作品全集(1920),并撰写有《德国文学史》(1919)。
欧尔克在回国后撰写有《在东亚和北美任教:旅行报告1920~1926》(In Ostasien und Nordamerika als deutscher Professor: Reisebericht 1920~1926 )(1927年)和回忆录《一个但泽人的六十年之旅》(Sechzig Reisejahre eines Danzigers durch die Welt und um die Erde,1940年撰写)。在这两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在北京的客座教授生涯。从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欧尔克文笔优美的这两本书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意义。关于他在北京教书的部分,两书都配有多幅珍贵的照片,可以互相参看。作为一位作家,欧尔克在纳粹时期还写过关于故乡但泽的中长篇小说,但不甚有名。
《在东亚和北美任教:旅行报告1920~1926》讲述了欧尔克的旅行和在北京的教书生活(第一至第八章)。尤其珍贵的是,欧尔克记录了关于当时北京大学德文系的详细材料,今天读来给人妙趣横生之感。据欧尔克的介绍,他来北大是经朱家骅引荐的。当时的北大想物色一位在德语语言文学界已有相当知名度的德国学者来任教。朱是柏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欧尔克在来北大之前恰在柏林工大教授德国文学史(参见上书第1页)。
欧尔克的两部书中都有丰富的关于德国学术在中国的史料。他尤其提到北大德文系教授顾孟余(Kou Mong Yü)和杨震文(Yang Dschen Wen,即杨丙辰),谈及这所中国著名高校里的人事纷争。顾孟余(1888~1972),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专修德语与德国文学,1906年公费留学德国,先入莱比锡大学,两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攻读经济学,1911年归国,受聘于北大。顾孟余是蔡元培的朋友,在德国留学达八年之久,是北大德文系的创始人之一。欧尔克称,在他初到北京时,顾孟余对他多有帮助。不过他认为顾氏是一个旧式的中国人,城府很深,狡兔三窟 (欧尔克在《旅行报告》中把他比喻为“营造有大量秘密通道的狐狸”),因此他总能当院长。在写作《旅行报告》的1927年,欧尔克就认为顾孟余已成为中德文化交流中一个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