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的佛教,是错误的,因而对佛教生起信念。
从这事实的说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人对某一宗教或某一学说,
不感同意而欲以文字言说来评驳时,首当对这一宗教或学说,加以虚心的研讨一
番,然后针对他的某一种或多种问题予以驳斥,始能真正的破斥了它。像韩愈那
种主观而又盲目的态度,不但有失学者的风操,且在历史的记载中,留下一个笑
柄,对佛教固不会受到丝毫的损害,对自己学者的声誉,却是大大不利的。
以上是以佛陀的孝行为例,现在再以我国古时高僧的孝行为例:唐朝是我国
禅宗鼎盛的时代,有位有名的黄檗禅师,在二十岁的时候出家,一别母亲三十年,
到五十岁都没有回家探过老母,可是老母却时刻的思念着爱子。由于久望不见子
归,不免经常老泪纵横,以致哭得双目失明。虽然她的眼睛瞎了,但想念儿子的
一念心愿,并未因此稍减,仍然时刻想着,并且想出一个特别方法,以求达到一
见其子的心愿。她的方法是:不论哪个出家人,到了她的村庄,只要她知道了,
便一定请回家来供养,供养完毕,再汲取一盆水来,亲为受供养的出家人洗脚。
她之所以这样做,因她儿子的左脚上,生有一颗大肉痣,她想藉此方法,查出来
者是否是她的和尚儿子,如果摸到肉痣,就可知道来的这位出家人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经过数十年,从来没有碰到儿子来受供养,难免使她感到有些失望,但她并
不放弃这一心愿,当有出家人经过家门时,仍旧请回来供养,洗足如仪。这样又
经过一段时期,一天黄檗希运禅师,真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想学大禹治水般的过
门而不入其家,可是他的老母不放过他,照例把她儿子和尚,请回家来接受供养,
饭食毕,亦同样的为他洗足。黄檗禅师知道母亲的用意,竟很机警的把右足给母
亲洗了两次,母亲也就被儿子瞒了过去,不知他就是自己的儿子。而这老妇每次
于失望之余,总向被供养的出家人殷殷恳切说:我有一个儿子出家做和尚,不知
现在云游到什么地方,假如你这位师父能碰着他,务请代为转达一声,要他回来
看我一次。这次遇到自己儿子,亦照样的说一遍。真的儿子回答她说:哦!我知
道你的儿子,现在山西的五台山。这望子心切的老妇人,就再三的请托他,如再
见到他,定要叫他回来一见。黄檗禅师唯唯诺诺的告别而去。可是,当禅师在离
家门不远的半途上,突然碰到一个认识其面貌的村人,这个村人很兴奋的立刻去
奔告禅师的母亲,问她重逢了数十年不见的儿子,为什么不把他多留住几天?老
妇人听到这个村人的话,才恍然明白她刚才所供养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和尚
儿子。这一急非同小可,不顾自己的眼瞎,立刻飞也似的追赶出去,禅师亦发觉
母亲从后追来,不但不停步以待母亲,且还疾步的向前走去,当到达一条河边时,
其母因眼瞎不见而失足堕河,禅师见到母亲堕河,就急忙的返身去救,可是老母
已溺毙了。
人死不能复生,禅师只好为母亲料理善后,且极悲痛的为众说偈曰:“一子
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由这可以看出禅师是多么的充满自信,
即他确信他的母亲,因他出家修道的力量,能于死后获得生天的福报,不然就是
诸佛妄言。可是谁都知道,诸佛是不妄言的,因此他的母亲,必定生天无疑。由
此亦可知道,禅师不是个平凡的出家人,而是出家修道有所悟的人。这从后来他
为母亲举行火葬所说偈语,更可得到证明。如说:“我母多年迷自性,如今华开
菩提林,当年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说完了这个偈语,两岸观礼的群
众,亲见其母于火光中转女成男,升到天上去了。其后他的母亲又托梦对他说:
当年好者没有碰着你,如果碰着你,受你一粒米的供养,则我已经堕入地狱,哪
里还有今日生天之事?说了,并向黄檗礼拜而去。当然,像这样的行孝,一般以
为不孝,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从佛与黄檗禅师行孝的两个例子,足见佛教所讲的孝道,非世俗孝道所可比
拟。佛教所说孝道是彻底的,圆满的,岂仅是晨昏定省养其口体而已。再如一个
出家人的俗家,假定家境清寒,双亲无人奉养,那你出家的儿子,亦不能对父母
置之不顾,仍得负起奉养责任的。如我国清朝的玉琳国师,就曾接他母亲到寺中
去侍养的。他将檀那平时供养他私人的钱,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流通法宝,
一份奉养其母,一份自己受用,一份与众结缘。这是多么合于情理!所以出家佛
子,同样是孝敬父母、侍奉父母的。
弥沙塞部五分律中,明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曾有这样的话说:“若人百年之
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诸比丘,
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不唯如此,在担父担母的时间内,
设若父母大小便溺于肩上,亦不可生一念厌恶之心。如以世俗所说:“久病无孝
子”来比观,则佛教所说孝道的伟大,岂是一般宗教及学说所及?如大乘本生心
地观经说:“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
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又小乘增壹阿含经说:“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
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中;慈母死时,名为日没。慈母在时,名为月明;慈
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
如是报父母恩”。
不过,佛又进一步的告诫我们,仅是这样,还不能算作报答父母的深恩,要
于父母在世时,未信三宝的令生信心;于诸戒行有所缺乏的,当和言相劝使守如
来禁戒;于诸钱财悭贪不舍的,当设法劝之使其发心布施;于诸事理愚暗迷昧的,
当设法劝之使其修学智慧;于念佛法门不生净信的,当设法劝其念佛求生净土。
如能做到这点,堪称标准的孝顺子女。莲池大师说:“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
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
也”。是以真正的大孝,一定要使父母离苦得乐,不在外边的摆布与体面。生活
在世界的人们,在庆幸安宁幸福之余,必须更要提倡孝道。唯有恢复固有美德的
孝道,才是我国固有文化的真精神。如只口喊复兴中国文化,而把孝道置在一旁,
试问中国固有文化何在?当知孝德,过去固然是很重要,在纷乱如麻的今日,更
显出他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在家庭、在学校,灌输儿童、少年、青年如何奉行忠、
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各项美德,特别是怎样孝顺父母的美德,才是当
前复兴中国文化的唯一要务。如忽略了这点,所谓复兴中国文化,就将毫无意义。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
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
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做一个出家人,想到“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必会感到深自内疚,假定仍
然无动于衷,那就如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不特没有资格做个出
家人,就是做个普通人亦不够格。出家人要追偿弥补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唯有遵
照释迦如来所说的发菩提心去行,才能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经过“如是思惟”,
觉得“唯有”于“百劫千生”中,不断的“常”恒修“行佛道”,在行佛道的过
程中,于“十方”的空间,“三世”的时间内,“普”遍的去“度”化一切“众
生”中,这么一来,“则不唯”报答了今之“一生父母”,即过去“生生”世世
的“父母”,“俱”因我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功德,而“蒙”超“拔”与
“济”度;同时“不唯”自己“一人”的“父母”,因我发心而得了生脱死的利
益,即人类的所有“人人父母”,亦因我的发心而“尽可”以获得“超升”。这
里说的拔济与超升,都不是指的世间利益,而是约了生死得解脱说的。莲池大师
曾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这可说充分表露了佛家所讲的孝道崇高。所以从佛出家,能发广大道心,才能真
正对父母有益,亦才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假定出家以后,终日奔走经忏,不特对
父母毫无实益,就是对自己亦没有意义。即此念父母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
缘也”。
⑶念师长恩发菩提心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
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
则何异俗人?】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三种因缘,就是念师长恩发菩提心。师长的恩德,以佛法
来说,仅次于父母。不错,我们这个生命肉体,是由父母的辛劳抚养,然后才得
逐渐长大成人的。可是,“父母虽能生育我身”,但当我们成长到学龄阶段时,
必须接受知识或技能的教育。而教育就得依赖师长的指导与灌输,没有师长的教
导,是不可能得到知识与技能的。所以现在进一步的说到师长所有的恩德。
在今日,随着潮流的演进,国家有强迫教育,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入国民学
校就读,进步的国家,中学亦是属于义务教育。在过去的旧时代,国民教育程度
的高低,端视其父母的如何培植。没有一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子女具有广博的
知识与特殊的技能,因为唯有这样,才有美好的前途,才能光宗耀祖。因此,人
生世间,良师的指引与教导,是就更加不能缺少。今日这个世界,可说是个知识
竞争的时代,试看那诺贝尔奖金(Nobel Prizes),没有一个国家,不以其国民
能得此奖金为荣,亦没有一个科学家或文学家,不夙夜匪懈的勤恳努力,以求得
这举世瞩目的奖金,为毕生的大荣幸。这也就证明了今日世界人类,对于学识的
重视,是到达了怎样的程度。
不论是教授学识,或者是传授技能,统可称为师长,但在这里特别侧重教育
而论。师者,我国有句老话,所谓传道授业者是。站在佛法的立场说,师长是有
两类的:一是世间的师长,一是出世间师长。世间师长,是教导我人知诸礼义的,
“若无世间师长”教育我们,“则”我们就成了个没有学识修养、粗俗而“不知
礼义”的人。出世师长,是开示我们了解佛法的,“若无出世师长”开示我们,
“则”我们就“不”了“解佛法”是什么了。这是针对佛教徒说,特别是侧重出
家人说。出家人的师长亦有多种:如剃度时的剃度师、受戒时的说戒和尚、羯磨
和尚、教授和尚等,还有依之修学佛法的依止师。虽有多种不同,但都能够使我
们对佛法有所了解的。
人之所以不同于异类,就在人有能力和智力,接受文明的教化。在文化的不
断熏陶中,而能知礼达义。做人如果“不知礼义”,老实不客气的说,“则同于
异类”是一样的了,还有什么人的尊严可言?在礼记哀公问中,孔子曾这样的论
礼:“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
臣上下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变也”。世间的上下
尊卑之分,可说完全是由礼来区别的。礼记仲尼燕居又这样的说:“子曰:敬而
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论语泰伯佾篇
亦说:“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之于人的重要,于此已全透露出来。再以人禽之辨来说,更可看出礼的重要。
“礼记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孟子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
仁义行,非行人义也”。做人一定要知礼与仁义,假定不知礼与仁义,则人伦道
德毁灭,其与禽兽又有何异?即或其貌是人,其心已为禽兽,哪里还可称之为人?
“人伦道德,非礼无以使其增进亲义序别信之关系;朝野社会,非礼莫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