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名著:
(1)《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德莱塞著,揭露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腐蚀毒害作用。
(2)《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描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
(3)《等待戈多》──法国作家贝克特著,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2、现代美术:
(1)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大胆推陈出新,代表作《格尔尼卡》。
(2)超现实主义画派:达利。
三、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
①产生: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②影响;风靡全球,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2、电影:
①电影的诞生:19世纪末诞生,逐渐发展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好莱坞──美国电影的代名词。20世纪30年代,垄断了世界电影业。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度跌人低谷。20世纪50年代起,重新崛起。好莱坞电影以大众娱乐为目的,类型众多。
神话—小作 我可怜啊!
我
?
神话—小作 学子被迫弃考的深思
【专栏·传媒杂谈】报道:近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证实了高考人数下降的报道,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减幅达到3。8%。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今年该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占总数约5%。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原因是大学生就业神话破灭,导致贫寒学子被迫弃考。近几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难更加突出。而在就业难的同时,还存在着“关系就业”等种种就业腐败,而这对很多农村毕业生来说,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与其一毕业就失业,还不如放弃高考。
就业难一直是近些年来困扰毕业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许多靠近权力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那怕你是优秀毕业生也拈不上边。有的高校就业率不足10%,很多毕业生加入打工一族,有的在社会上游荡,有的眼高手低,只想留在沿海大城市,进机关作公务员,进外资企业,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去偏远地区、中小城市,不愿从事脏、累、差的工作。持这种观念的人及需要改变,有的考验暂时推迟就业时间。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大学念完了找不到工作,原来的口粮田也被抽走了,真正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少家长抱怨说,借钱供孩子上学,指望毕业后挣了钱还债。这下倒好,不仅挣不来钱,连地也没了。由于就业难,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就业难就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弃考有多种原因,有的高考压力太大不堪重负,自觉高考无望;有的机会多认为就业更好,相比之下放弃高考是不错的选择;有的开拓前途并不一定要通过高考,有的农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有的家庭经济发展落后,有的高三学生申请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去读书等。对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弃考来说,这反映出国内高校竞争力下降;对“被自动”放弃高考来说,反映出升学教育模式下的功利教育思维;对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这违背了教育公平;对因考试压力过大而放弃高考,反映出考生的选择狭窄,弃考是无奈之举。
由于大学学费高,很多人“理性”弃考,无可非议。仅以我国高校当前的最低学费标准5000元/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105%,这还不计算生活费(每月平均400元,全年在校4000元)、住宿费(每年1000元左右)、教材费、交通费,以及在学校中参加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有的高校收费甚至超过万元。每个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一年下来,至少需要近万元。而这笔支出,对于很多农村学生,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大部分农村家庭,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都会花掉毕生的积蓄甚至债台高筑,他们衡量上大学是否合算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了,以前的辛苦和投入就值;否则就不值。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通常不超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20%。面对如此高的学费,如此就业处境,一些没有任何权势背景的农村家庭孩子,都打消了上大学念头。有学者分析认为,他们的选择是十分“理性”的,成才观念已经开始“多元化”改变。
从对学生及其家庭负责出发,有必要具体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学生在辛苦12载之后,过高考之门而不入,学生为何会放弃高考,有必要分析是哪些学生放弃了高考,只有认真分析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这背后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要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加以应对。因为作为学校而言,只有努力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才能在教育竞争中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受教育者抛弃教育,那么学校就有关门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国家的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纷纷降低学费标准、增设奖学金,以吸引学生报考。
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也必须大幅度改革。应该全面开放民间自由办学,应该欢迎大量的国外大学直接和国内大学或其他机构联合在内地办学、招生,使更多的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国际水准的教育,既节约了考生的教育成本,也使教育消费更多地留在国门之内,并使国内大学教育水平得以较快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地的教育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如今,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红利”已经全面消耗殆尽,高考拐点的出现使教育改革的迫切性逼到了眼前。是到了该改的时候了。
为什么高考人数减少能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因为该问题与社会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与公民权利和机会密切相关,更与公众对社会的信心和希望相关。我们要弄清楚是哪个阶层的人数在减少?这种现象是下层人群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的显现,是社会阶层间流动异化的折射,是社会不公正传承概率的隐喻。只有穷人的孩子,才会面对就业危机、高额的学费,进行愁肠百转的“犹豫”和“权衡”,上大学合不合算?最终有人洒两颗酸楚之泪,挥挥手望大学而兴叹。人往高处走,这是一种朴素的人生愿望,当放弃高考这一机会之后,改变命运的途径只能是外出打工,走上与其父辈近乎雷同的人生轨迹。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最后成才。考不考大学,是个体的自由,但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放弃考大学,就是令人警惕的自我放逐。我们要正确品读这种自我放逐背后的悲苦与无助,以及由此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底层人固化危机。
而近几年的教育产业化,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普及,似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