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
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近世虽则推倒帝
制,然须事事讲忠。庶不至我诈尔虞,漫无准的。
(续)杨椒山言行录序
戊、评修持各法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
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
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
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
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
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愿我同人,咸生
正信。
(正)近代往生传序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
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
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馀。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
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
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
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
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正)复高邵麟书二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只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
就路还家。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
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
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
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正)与吴璧华书
编者敬按:文钞中发挥禅净难易与诚敬利益者,连篇累牍,反复叮咛。唯此十偈,
囊括无遗。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
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
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
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正)与徐福贤书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
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
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
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
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
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正)复黄玉如书
◎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
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
即可圆观诸观耳。
(续)答曲天翔问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
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
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像,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
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
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
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
(正)千佛图颂并序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
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
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
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
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
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
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正)复吴希真书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
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
文,但摄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持,果真
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
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续)复济善师书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
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馀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
之助。
(续)致罗世芳书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欲得一心不乱,在心专注
与恳切耳。见三编答幻修学人问〗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
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三)复张曙蕉书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
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
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
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
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
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
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
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光恐汝
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
之道矣。
(正)复周群铮书
◎关中用工,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
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
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
是修道第一大障。
(正)复弘一大师书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
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
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
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
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
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续)复姚维一书
◎如其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须以净土法门而为依归,庶不至有因无
果。致以了生脱死之妙法,作口头活计,莫由得其实益也。必须要主敬存诚,对
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怠忽。庶几随己之诚大小,而得浅深诸利益也。至于根
机钝者,且专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决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
圣。校彼深通经论,而不实行净土法门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悬殊也。如上所说,
无论甚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甚么邪执谬见,我慢放肆,高推圣境,
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无不随手而愈。
(正)复唐大圆书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
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
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
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馀,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
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
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
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三)复周志诚书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
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
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
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
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正)复永嘉某昆季书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
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间
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
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
(三)节录大师自述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设不能尽分,纵将
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
(正)复马契西书十一
◎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
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
圆备矣。
(正)复弘一大师书二
◎居士即俗修真,随缘进道。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
为入圣阶梯,圣地不厌屡登,录其迹以开人耳目。诚可谓为法忘躯者也。然以光
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歇矣。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
当作游访路程。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
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
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
履危岩而惊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何如。
(三)复高鹤年书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净业大成,再宏馀法。
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
(三)复圆净居士书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
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
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复江易园书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
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
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
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