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一 华严时 147
 己二 阿含时 148
 己三 方等时 148
 己四 般若时 149
 己五 法华涅槃时 149
 庚一 法华 149
 庚二 涅槃 151
 丁二 兼显秘密不定 152
 丙二 略论通别 152
 甲二 详辨时教观法 153
 乙一 标科 153
 乙二 图示 153
 乙三 正明 154
 丙一 论五时通别 154
 丁一 标科 154
 丁二 正论 155
 戊一 引文以定通别 155
 戊二 正论五时通别 155
 己一 通五时论 155
 庚一 引文申明通意 156
 辛一 章安破古 156
 辛二 引论推证 156
 辛三 灵峰斥今 157
 庚二 正申通五时论 157
 辛一 论华严通 157
 辛二 论阿含通 158
 辛三 论方等通 158
 辛四 论般若通 159
 辛五 论法华涅槃通 159
 壬一 法华 159
 壬二 涅槃 160
 己二 别五时论 160
 庚一 论钝根具经五味 160
 辛一 华严时别 160
 辛二 阿含时别 161
 辛三 方等时别 162
 辛四 般若时别 162
 辛五 法华时别 163
 庚二 稍利与未熟各宜 163
 丙二 辨八教观法 164
 丁一 化仪四教 164
 戊一 标科 164
化仪四教说 164
 戊二 正释 164
 己一 释教 164
 庚一 自为四教 164
 辛一 顿教 164
 辛二 渐教 165
 壬一 正明渐教部相 165
 壬二 附辨法华不同 166
 辛三 秘密教 166
 壬一 秘密教 166
 壬二 秘密咒 166
 辛四 不定教 167
 壬一 不定教 167
 壬二 不定益 167
 庚二 部中教相 167
 己二 明观 168
 庚一 标释 168
 庚二 料简 169
 丁二 化法四教 169
 戊一 标科 169
化法四教说 169
 戊二 正释 170
 己一 总明设教之意 170
 己二 别明四教之相 170
 庚一 三藏教 170
 辛一 释教相 170
 壬一 能诠名 170
 壬二 所诠法 170
 癸一 诠三乘 170
 子一 声闻乘 170
 子二 缘觉乘 171
 子三 菩萨乘 173
 癸二 诠二谛 174
 癸三 诠因果 174
 癸四 诠六即 174
 子一 总标 174
 子二 别释 175
 丑一 理即 175
 丑二 名字即 176
 丑三 观行即 176
 寅一 总标 176
 寅二 别释 176
 卯一 五停心 176
 卯二 别相念 177
 卯三 总相念 178
 丑四 相似即 178
 丑五 分证即 179
 寅一 见道位 179
 寅二 修道位 179
 丑六 究竟即(无学位) 180
 寅一 标显 180
 寅二 别释 180
 卯一 小乘 180
 卯二 中乘 181
 卯三 大乘 182
 辰一 三祇行道 182
 巳一 初阿僧祇劫 182
 巳二 二阿僧祇劫 182
 巳三 三阿僧祇劫 183
 辰二 百劫种相好 184
 辰三 一生补处 184
 辰四 八相成道 184
 寅三 总结 185
 辛二 明观法 185
 壬一 别明三乘因果 185
 壬二 总明十乘观法 186
 庚二 通教 187
 辛一 释教相 187
 壬一 释能诠名 187
 壬二 释所诠义 188
 癸一 诠三乘 189
 癸二 诠谛理 190
 癸三 诠因果 191
 癸四 诠六即 191
 子一 总标 191
 子二 别释 191
 丑一 理即 191
 丑二 名字即 192
 丑三 观行即 192
 丑四 相似即 193
 丑五 分证即 194
 丑六 究竟即 196
 辛二 明观法 197
 壬一 明三乘入道初门 197
 壬二 明利根被接 197
 壬三 十乘观法 198
 庚三 别教 199
 辛一 释教相 199
 壬一 释能诠名 199
 癸一 总标 199
 癸二 别释 199
 子一 释教 199
 子二 释理 200
 子三 释智 200
 子四 释断 200
 子五 释行 201
 子六 释位 201
 子七 释因 201
 子八 释果 201
 壬二 释所诠义 202
 癸一 诠谛缘度 202
 癸二 诠谛理 202
 癸三 诠因果 202
 癸四 诠六即 203
 子一 总标 203
 子二 别释 203
 丑一 理即 203
 丑二 名字即 204
 丑三 观行即 205
 丑四 相似即 207
 寅一 标 207
 寅二 释 207
 卯一 十住 207
 卯二 十行 208
 卯三 十向 211
 丑五 分证即 215
 丑六 究竟即 218
 辛二 明观法 219
 庚四 圆教 219
 辛一 释教相 219
 壬一 能诠名 220
 癸一 圆妙 220
 癸二 圆满 221
 癸三 圆足 221
 癸四 圆顿 222
 壬二 名下义 223
 癸一 圆伏 223
 癸二 圆信 225
 癸三 圆断 226
 癸四 圆行 226
 癸五 圆位 226
 癸六 圆自在庄严 226
 癸七 圆建立众生 227
 壬三 所诠法 227
 癸一 诠称性谛缘度 228
 子一 谛 228
 子二 缘 228
 子三 度 229
 癸二 诠谛理 229
 子一 诠不思议二谛 229
 子二 诠圆妙三谛 230
 癸三 诠因果 230
 癸四 诠六即 231
 子一 总标 231
 子二 别释 232
 丑一 理即 232
 丑二 名字即 232
 丑三 观行即 233
 丑四 相似即 233
 丑五 分证即 234
 丑六 究竟即 235
 辛二 明观法 237
 壬一 明初门接通 237
 壬二 明十乘观法 238
 癸一 总标 238
 癸二 列释 238
 子一 第一观法 238
 子二 第二观法 239
 子三 第三观法 239
 子四 第四观法 240
 子五 第五观法 240
 子六 第六观法 241
 子七 第七观法 241
 子八 第八观法 242
 子九 第九观法 242
 子十 第十观法 243
 癸三 结显 243
 甲三 总结示防偏曲 244

 

  释题
○甲一 释法题
  教者言教,乃圣人被下之言。观者观行,乃禀教修心之行。纲者纲领,是古德提挈之言。宗者宗致,示学者悟修之要也。大凡一部,均有通别之名。通则通于全藏教,别则别在一部。立题不外乎七种,今此究竟以何立题?曰:法喻。教观、法也。纲、喻也。教为能喻,纲为所喻。此乃灵峰老人之命名,其意之所在,一则以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虽多,今以两种四教,一代五时,包括无遗。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等即教之纲也。一则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所修之行门。虽种种不一,乃至无量百千三昧等法。然以今家所立之四观,收无不尽,即观之纲也。夫教者诸佛被九界之言。观者等觉以下修行之法。纲者诗大雅疏网之绳。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是也。盖四教,犹网之纲。若四观,如衣之领。举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不乱。宗为万法之归趣,教观乃行人所必需。今此部,非诸经通称,此教观纲宗四字,是其别目耳。
○甲二 释原题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此添四教,各列十乘观。改作书册,乃题是名。
  此部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乃一种图式也。旭师因其篇幅太长,难以检看,故今于藏等四教之后,各各添成十乘观法。既作书册,题立教观纲宗之名。今之所谓一代者,乃通指如来一期化导,五十年中所说之法也。年限既长,说法亦多。今以智者大师华严等之五时,藏顿等之八教而判释之。从所证之实体,起化他之权用。从本而垂□,开□而显本。兜率下降,王宫诞生,十九出家,五年游历,六载苦行,三十成道,摩竭提国,寂灭场中,夜□明星而悟,究竟证得实相之体,了知生佛原来平等,圣凡本无二致。遂即说大华严,直谈一真法界,和盘托出,脱体呈来。上根菩萨得领其教,悟法界理。奈一类小根在座,若聋者之不闻,如盲者之不见。千丈卢舍那身,高高大大,圆满修多罗教,其义甚深,而乃不见不闻。所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者是也。不得已,乃为此一实,而施于三权。故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也。直至法华高会,一经开显,三乘共会,九界同归。会权小之方法,归实际之理地。至于化功将毕,大事已完,如是名为会权归实。故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是此一实义也。言纲要图者,即通别五时,两种四教。若权若实,提其纲要,画成一图。舒之可看,张之可挂,卷之可收,放之可藏,可谓尽美矣。乃以幅长难看,遂从其便,改作书册,题今教观纲宗之名耳。
○甲三 释人题
北天目藕益沙门智旭重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贤。孔子犹自谓述而不作者,盖谦辞也。今大师德亚先圣,□法前人之谦冲自牧,故亦曰述。述之而言重者,显非一次。盖将图中所列,改作说明书,乃出重述耳。究竟何人重述,故上又云智旭二字。作者自署其名,欲后人开卷,即知为何人注述。此乃大师之法讳也。师俗姓钟,父岐仲,母金氏。先世汴梁人,后迁吴。其父诵大悲咒十年而生师。先业儒,次从释。注述甚伙。如法华会义,楞严文句等,共三十八种。计三百余卷,皆是大师之手笔。以义定名,云智旭者,智有照了之功,旭日初升之象。此二字,足见智光显露,照耀人天。作昏衢之宝炬,如杲日之当空。日之利物固无穷,师之利人岂有尽。智炬烛人,故喻之日。名称其德,德得其名,故名曰智旭。此上又有沙门二字者,正显大师非余众也。云何谓之沙门,沙门者,梵语也。华言勤息,谓勤三学,以息三毒。能识本心,达到本源,故号沙门。又云桑门。正云末那拏迦。大都沙门二字,乃出家之通称。其实,则有四种分别,具如法数。明师乃圣道说道二种人耳,非活道污道人也。此上又有藕益二字者,乃大师净业之号。藕具六即,理名字二即,犹藕也。相似观行二即,犹荷也。分证即,犹华也。究竟即,犹莲也。师乃示居名字,故云藕也。能得四悉之益,若珍池花敷。莲花父母,大士同行,则得究竟之四益也。故称藕益。北天目,岩名。在湖州。寺名灵峰,大师之塔,在其殿石,后人之称灵峰宗者,此耳。
  释论
○甲一 标示教观通途
○乙一 明教观该摄
○丙一 正明教观该摄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释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秉教修行之法也。教网万殊,大纲有八。而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空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祖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四观,总为治众生见思无明轻重诸病也。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于此四教,须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着。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传灯录云:临济,院名。在镇州,今直隶正定府也。以前临济水故名。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姓邢氏。得法黄檗。引此为证者,明宗教不二也。化仪四教,或摄别圆入顿;或摄藏为渐初;或摄藏通别圆为渐中;或摄通别圆为渐末;或摄入秘密;或摄入不定,故有四种之殊。然则以药治病,病痊药除矣。盖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权实二教,皆无实法也明矣。
  梵语佛陀,此云觉。谓三觉也。祖乃深悟佛理,妙契佛心之称。其重要之处,一则自利,次则利他。自利令自受用,利他令他受用。本无二法,原在一心。得意者,处处皆成。失意者,徒劳万劫。自行法门曰定,以利其心,专注不散。度生事业曰慧,以令其解,种种方便。定之名万千,慧之数不一。大凡佛祖出现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