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阏哜闫淝绊;谡呋谄浜蠊H烩慊谥ㄒ喽喽艘印D钅衔薨⒚滞臃稹R噔慊谥詈梅拧>啤D罘鹨簧D苊鸢耸诮偕乐刈铩S衷啤0我磺幸嫡细尽5蒙煌镣勇弈帷9嗜四苣罘鸪种湓蛞嫡献猿J吕碜匀幻髁恕H羯雍坷础K浪婧咳ァH绾问呛谩5咭焉K朗钡鼻笳罘置鳌S笳罘置鳌P胍脸峡仪小S蒙碛镆馊碘慊凇8且蜃约阂磺幸嫡稀4尤道础R嗟贝尤等ヒ病7钊按笾凇P诺谜妗T傅们小@鲜的罘稹:岢纭4低N蘼劾鄹R登嵋抵亍5闲旁赋置N薏煌帧9使诺沦试啤A钐焓芪逅ァH凶杂腥帧W萑男薜椒欠窍搿2患拔鞣焦槿ダ础2晃移垡病�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释。即从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检点。都糊涂自了。急宜摄心仔细思之。从六根门头参透。功过孰多。得失孰多。较量过后。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尔。便从糊涂生来。从糊涂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从身口意积成种种罪业。举足动步。莫非是罪。信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谓可怜愍者。所以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是。但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是故遇诸公益事。有力则助力。无功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世上有何嫉彐。更有何争斗哉。有等颠倒凡夫。对诸功德。非唯不随喜。且心生破坏。此因业障深重。当代念佛为之忏悔也。现今提倡净土法门。亦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从而策励之。对未信者。从而称扬之。亦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所以随喜净土法门。称扬弥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我能随喜净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谓见贤思齐者也。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凡夫肉眼。所见甚近。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小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中千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品无明。则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千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夫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法轮有不同也。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心无主宰。胡思乱想。曷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作随喜功德哉。
譬若谷然。入舂去壳。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现。吾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现时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究从何请。即山僧到此说法。因诸大居士之请。对大众说十大愿王。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我代佛说法。即转法轮也。诸大居士之请。即请转法轮也。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在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来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请转法轮。诚有无量之功德也。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凡夫徒执佛说涅槃经后。即入灭。以为佛已舍世。曷能请佛住世。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与否。皆众生心之净染相应。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吾佛则常然显现。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吾佛广说法要。普度众生。先觉也。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后觉也。凡夫若无普度大力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后能利他。当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在。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也。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此我佛利他行也。发大悲心。下菩提种。以饶益有情。利乐众生。当从恒顺两字下着手工夫。旷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其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六根门头。造业堕落。乃三恶道之众生也。天道着乐。人道苦恼。修罗嗔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也。对此九界众生。当嗟叹之。怜愍之。饶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广修佛行。无一非布施之事业。无一非恒顺之心情。遇乞丐也。体其挨寒受饿。即量力施财。遇临杀之畜生也。悲其恋命怕死。即实行买放。盖佛心即大悲心也。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顺爱敬乎。推言之。于社会因不顺而肇争端。于国家因不顺而兴兵祸。苟能人人顺悦。则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说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三种。(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念佛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将所作事。应行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总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达摩见梁武帝。帝问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师曰。无。帝骇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斋僧无算。何以无功德。师曰。是为有漏功德。帝曰。何谓无漏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周□法界。是为无漏功德。所以帝所作佛事。是无功德。是故大众念佛。或随喜功德。恒顺众生。皆应回向法界。但贫僧深痛女众。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镪贯。是由一念贪心。便为生死根本。深为可愍者。当知念佛首重了生脱死。求生西方。为此生最难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符合。深愿大众当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钱想。以上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竟。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今大众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贤行愿。为我行愿。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法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众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极紧要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譬如投少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为一己所积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其德即无边际。是为回自向他也。若将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礼拜。诵经。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须知所作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三谛之理。所谓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须着相。自然理事圆融。理既竖穷横□。事亦如之。故须回事向理也。
释佛说阿弥陀经总题(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讲)
初科要
直以法显
提大纲
曲以喻况
教
总论通别 行
大科 总释名题 释名 理
别释通别
须显体
正出体
演正义 须明宗
正明宗
须论用
正论用
别解文义(未讲) 示意
略判
○讲说佛经。例须分科。分科者。即标示章段。以便逐次解释也。讲此经题。大科分二。初提大纲。
略开悟修之宗。二广示总别之旨。初又分二。初直以法显。二曲以喻况。今初
夫所谓悟者。悟天然之性德也。悟后起修。修此净土法门。何以须悟。能悟天然之性德。则讲者听者。能听所听。自然互相融契。机教相扣矣。性德者何。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也。天然性德。不从外来。乃我人本有。不悟本有。所以向外驰求。徒劳辛苦。今使先悟一念心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所谓性。不变之体也。心随缘之能也。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与木石何异。有能无体。则似旋火轮。不得休息。是故体与能。不可离间者也。云何有不变之体。起随缘之能。我人性体。本不变动。六根随六尘之缘。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是则以心随缘。故起见闻觉知之功能。而其本性。未尝变动。若欲识其不变之性体。则须北斗南面看。诸善人当听法之时。试急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照住当下一念。知六根随缘之能全从体起。于本体现功能。还从功能见本体。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六根虽终日随缘。本体则终日不变。既不落过现未来。亦不在内外中间。此所以楞严有七处征心。龙树列四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推检。智者用四运(未起。欲起。正起。起己。)观心也。初直以法显竟。
○次曲以喻况
法理难明。须用譬喻委细比况。自易明晓。今试以虚空随四大(地水火风)之缘。而空性不变之理以况之。虚空随地大之缘。塞空成地。地性坚硬。而虚空无硬。故掘地成空。空性原未变也。虚空虽能随水大之缘。水湿而空不湿。虚空虽能随火大之缘。火热而空不热。虚空虽能随风大之缘。风动而空不动。地水火风。有坚湿热动诸相。而虚空无相。无相。故其体不变。不拒诸相发挥。故其能随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我人不变之性。随六尘之缘。起见闻觉知之能。而其体本无生灭。亦犹虚空随四大之缘。成坚湿热动之相。而其性本不转变也。以上喻法所明。无非欲令人悟得本有性德。然后全性起修。专修净土法门而已。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入道。其中最直捷。至圆顿者。惟净土法门为第一。净土经典。句句真诠。其中最简要。最易明者。惟此佛说阿弥陀经为第一。佛说阿弥陀经中所发挥者。惟信愿持名(持名即是行)为最要。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故信愿行三者。为修净业者最紧要义。信当如何信法。信自己不变之性体。具随缘之功能。所以弥陀乃自性之弥陀。净土乃唯心之净土。自性弥陀。不变之理体也。唯心净土。随缘之功能也。(心随染缘。则成秽土。心随净缘。则成净土。故云心净则佛土净。)弥陀既为当人本具。真佛屋里坐。何须向外求。极乐虽在西方。何尝离于方寸。于此能真实谛信。直下承当。不生上慢退却之心。如此方名真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义。本止约理一边说。听者幸勿误会。至下明宗中广列六即义以明之。庶无执理废事之患)信真则愿切。愿切则行修。以自己之信愿行。契弥陀之大愿海。如磁引针。如葵向日。殆有不期然而然者。是诚出生死之坦途。证菩提之捷径也。明云栖莲池大师云。﹁灵明洞澈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向无背。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澄浊而清。反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