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明白地指出他的禪思教導方向:「只有四念處這條道路能夠淨化眾生、超越憂傷、消除悲苦,通往真實之道,到達涅樂。」佛陀很少用這樣的語意來強眨f法。事實上,有些翻譯者,一開始就譯說:「這是惟一淨化眾生之道……」當您思考這強眨闹黝}——正念時,就會明白,洠в姓钬M能修習善法?
如果有人想要修習佈施,長養慈悲,若無正念怎能成就?因為心不在焉,就會忘了佈施,錯過了機緣。或者一個人想要受持清淨的戒行,卻缺乏正念,當誘惑現前的時候便又摺屏恕;蛘哂腥讼胍蔀槎U思者,卻缺乏正念,心智便會被遲鈍恍忽的狀態或不斷的雜念所困擾,這樣的禪思者是少靜少力的,全然不具內明智慧的,因為惟有堅強的正念才能生起內明之智,所以一個禪思者若不具足正念是不能成就任何善法的。
佛陀在說法中曾簡列出修習專注的方向,名為「念處」(正念的基礎),本章只做概略的摘要。
何謂四念處?即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法觀念處。這可能是佛陀刻意做這種次第的安排。從個人最粗陋的形體開始思惟,以至於對最微妙的身心經驗加以思惟。
一、【身觀念處】
身體是被視為「我的」、「我自己」的觀念中最具體的枺鳌_@個根深柢固的愚癡我見,產生了許多憂悲苦惱;當生病、受傷、死亡的時候,才易明白地顯示出身體不是「我的」。深入「無我」必先由粗陋的執著開始下手,漸次及於微細,因此佛陀先從身觀念處開始。然而即使只修此一念處,已足以達到「覺悟」,並非每一個人都必需(同時)修習完整的四念處。個別的修習方式,例如專注於呼吸或專注於感受。要適合不同的根性及不同的修習時期,這就是師父教導的重要之處了。
這裡舉出一般最常修習的三個練習課程:念住呼吸、四威儀、全念住。
一、念住呼吸
身體的代謝活動,從生到死,晝夜不停的持續著,是一個理想而永不失落的思惟主睿H缒軐>錾纤嘉斂墒购粑厔蚣毼⒚睿ū容^長跑後的粗息和專心閱讀的細息)。這說明了呼吸與心意之間的密切關係,勻細的呼吸顯示了精鍊的心意狀態。這是修習念住呼吸的原則,但需順其自然念住,不假人工造作勉強。不要試圖停止或控制呼吸——讓它自然的吸入呼出。這與各種瑜珈呼吸技巧的刻意控制是有明顯區別的。
念住呼吸的狀態是佛陀在(修習)程序中的第一個四階組裡所強眨模聦嵣希堰@第一個四階的組合稱之為「培養念住的方法」更為貼切。它由念住「長入息」、「長出息」開始。這種呼吸是修習之初所常見的。儘可能不要刻意去想「我正在做長吸入……」,只要如實地念住呼吸的進行即可。因為「我」、「我所」的觀念正是苦惱的根源,不應在禪思中強化它。第一個四階組的第二部份——是念住「短入息」、「短出息」,這種呼吸是漸入專注的結果。禪思者在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察到長短呼吸交錯進行著,但只要如實念住其區別,呼吸便會趨於勻細輕短。
這個開發念住的方法是由對身體機能的注意開始,是身觀念處的一部份,並非結束,而是接續其他的觀察思惟。
在「受」觀念處之下,第二個四階組裡,呼吸經過了進一步的四階段,開始是喜悅的經驗。當呼吸進入非常勻細時,它可能停止或近乎停止,但身體幾乎覺察不出呼吸的現象。身體上惟一易於辨認的是喜悅,其中呼吸已經產生變化。這喜悅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體會到,例如激動、光波,電流、閃電、它沿著脊骨,四肢上下來回。
專精的過程持續進行,當喜悅消退或轉化為安樂——前者是身體的狀態,後者純屬心理上的感動。接著會經歷到心智的微妙活動,銜接著呼吸而漸趨於寧靜。
第三個四階組,是對「心」的觀察思惟,包含了一個禪思者對心意的熟悉、喜樂、專注(定)、解脫各個階段。前三個四階組皆與寧靜的培養有關,而第四個四階組則與禪思者開發內明的心法有關:思惟無常、思惟離貪、思惟滅盡、思惟捨棄。雖然這個階段性的開發方案,在佛陀有關念住呼吸的說法中有跡可尋,而且後來的師長們也極力宣導,但並非所有依此修習禪思的人,都必須經歷每一階段,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差異。
單就此一練習,一個禪思者便能體會到寧靜和內明,乃至達到修習內明的顛峰——通達涅槃。的確,傳說喬達摩在為正覺而奮鬥時,也使用此一念住呼吸的方法,進而達到完全究竟的成就。這對初學者是莫大的鼓舞。此外,這個修習適合各種不同垢染的人們。當思想、語文、圖像打斷了專注時,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些分心,這念住呼吸就是對治分心的方法,這是一個溫和的技術。
二、四種姿勢(四威儀)
人類的一生都耗在四威儀上,當痛苦或不舒適時便不停的轉換姿勢——行、住(站)、坐、臥,所以這兒另有一個不會落後的練習主睿_@個念住的主睿欠浅V甭实模驗槿丝偸窃谄渲腥我蛔藙荩斁毩暤牟牧虾芰闵r,仍需敏捷地念住以保持專注。它包含切斷所有的活動,僅只念住身體的姿勢並觀察它是怎樣改變的。
當行走時只要念住「行」即可,而非「我在行走」,其他三種姿勢也是如此。「坐」只是身體與禪墸慕佑|,「站」只是腳承受身體的壓力與地面的接樱概P」只是念住身體與床鋪的接樱_@些練習並不在於開發「寧靜」,雖然一定程度的寧靜亦會隨之生起,但其主要目標還是「內明」,透過觀察:只有姿勢在改變,並洠в小肝摇乖诟淖兯换蛘卟t解身體上與生俱來的不舒適、不如意的本性——苦。由於頻頻改變姿勢,來逃避這些痛苦,痛苦就被疏忽掉了,一旦坐著禪思,身體必須保持不動,「痛苦」、「不如意」就很容易被注意到了。不只是坐著如此,如果任一種姿勢,必須保持一段時間,都會有相同的情形。一個步行者比他的腳力多走上二倍的路程,他對苦便會有相當的瞭解;一個人如果必須在行列中站立很久,情形也是一樣。即使是很舒適的椅子,如果被強迫坐上幾個小時後也會如坐針氈。任何人在醫院必須躺上幾星期或幾個月,他對苦也會有充分的認識。只有無所畏懼的細察苦,才能導致出離。一味地假裝著苦並不在,只會被更多的苦惱囓得更緊。
這是一路導向開悟的另一個練習,所有曾經體驗這種完全正覺的人,必從四威儀之一體會。依據佛教的傳統,若不用這個方法,當屬例外。那是一個謎「誰能不由四威儀到達覺悟?」——一件似乎不可能的事!答案是阿難尊者,佛的首席侍者。第一次結集背誦佛典的前一個晚上,阿難決定在與會前做最大努力來証悟。他整個晚上行走禪思,然後站了一會兒。但最後太累了,他想要休息一下再繼續努力。走入他的小屋,正當他開始躺下,就體証了阿羅漢的正覺,當時他的腳已離開了地面,而他的頭仍未碰到枕頭。
三、全念住
最後這個練習是為了那些已有較長久的念住工夫而且智慧明利的人。從廣義的層面來說,它更適合於難以保持念住的人。拢渖咸岬饺钭〉幕顒樱号e手投足,瞻視前後,曲伸手足,穿著僧袍(在家人則為穿戴衣飾),持缽(杯盤),吃、喝、嚼、嚐,清洗缽器,乃至小便。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幾乎所有舉止動作都要賦予念茲在茲的心念。
全念住在論著中被分析成四方面,第一為念住的目的。經常會發現人們正在努力做著不能達成他們心願的事。只有相應於結果的作為,才能達成目的,一個修習全念住的人,在舉手投足之前,必先自問這個動作事實上是否能導致期望的結果。這樣做,由於短暫的細心思懀В隳転樽约汗澥『芏嗑Γ@對禪思或日常生活的念住都是有效的,不論是一個人的目標或他努力的方法都不至於落空。在佛陀的教導中,三項目標的達成常為佛陀所稱許:現前得安樂(此生全力修習正法即可達成),後世樂(未來或者來生感受極大的福樂,皆由於今生或過去生的善業所致),無上涅槃解脫樂(由於戒德的修持圓成,深禪定的達成,以及法的光輝照破愚癡)。如果有人希望達成任何上列三項目標,那麼他的動機與目的就必須有正確的導向。這也就引導我們去思考第二方面。
全念住的適合性,強眨椒ū仨毰浜夏繕恕R虼诵姓弑仨毧紤'他的方法是否與正法一致,如果不一致,那麼正法的三個目標也就不能達成了。常聽人們說起他們的目標是要在此生達到極樂,但是當細心察看他們的環境,他們做事的方法,他們修行上所作的努力時,常常會發現他們的目的與方法並不配合。這樣的人們需要認識全念住的第二方面,以便能更精確地衡量他們的目標與行為。當這兩方面都確實地被修習時,自然會導入第三方面,全念住禪思的領域。
就像前兩方面,這也適用於傳統的靜坐、經行禪思的修習和日常生活的專注。任何一個禪思者都知道,心念很容易溜過禪思的主睿瑒x那之間就跑得很遠了。這種全念住可以防止這樣的事,它持續地把心念安住於禪思的主睿T谌粘I钪校粋熱盏亩U思者也能持守著禪思的主睿绕涫欠锤驳貙ψ约海☉浤睿┠承┦隆a崦鎸⒂懈嘤嘘P的說明,但這裡可以注意到許多佛教國家常用「佛陀」(覺者)、「阿羅漢」(應供)這些字眼;另外在英語裡有些字眼,例如「和平」或「愛」,也被使用。一旦開始眩b,只要念住,幾乎就能自動地持續下去,所以心念不會被各種感官的刺激所牽引。如此一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禪思的主睿膊恢蚂侗粧螚壛恕
但是一個人可能會被淬鍊成犀利(的內明),因為四種念住——身、受、心、法都成了禪思,那麼只有在洠в幸粋特殊主睿那闆r下才能趨近內明。由於在禪思領域中哂萌钭。哪钜簿筒浑x於法,而且每一件所做的事都了然於心,善根也因此而增長。同前面一樣,這也就導入最後一方面。
不愚痴的全念住:這個觀念是一向所認為是「我的」、「我」(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看法)其實不是我的,因為實際上並洠в小杆姓摺勾嬖凇_@個觀念只有到正覺的時候才算圓滿,否則仍然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予以培養全念住的一方面,尤其是在所擁有的人、動物、無生物遭逢死亡、朽壞、遺失、被偷或有所損壞時。這種例子多的是,反應如何?是否拒絕接受無可避兔的改變和朽壞,或者變得憤怒?或者變得沮喪悲哀?這是世間俗法,而非正法。如果要學正法,必須隨時緊記存在(有)的三個特性——無常、苦、無我。它們的真正本性是不癡。愈是專精思惟這些特性,心念就愈能淨除愚癡以及經常隨伴的貪欲、瞋恚。
所以這個練習也一樣,從所謂世俗的專注結合著日常生活的細節,一路導向全然無癡之正覺的全念住。同時不能忽略世俗的細節而只注意所謂高雅的活動,因為有很多證得阿羅漢的拢呔褪菍W㈧度粘J聞諘r証悟的。例如沙彌桑奇克和潘迪達就在剃渡時自知煩惱已盡。其次,優波離王子也在如廁時看到跨下糯動的蛆蟲而達到深禪定。
從上所述的第一個身觀念處;或許就能知道佛陀所說「念住是處處有所助益」的真實性了。在下述三個觀念處的思考中,它的「真實性」將會更明自。
二、【受觀念處】
身體之後,「感受」是一個人接下來最明顯的組成了,「感受」並不是指所謂「情緒」那麼眩s的觀念,它只是單純的指「愉快」、「痛苦」、或「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也不包含因此而起的「喜歡」或「不喜歡」。
「受」在巴利語中叫做「vedana」,也告訴我們必須認識它們,它們乃是我們認知的一個根源。為何要認識「受」呢?因為他們非常明自地指示「什麼應予避免」、「什麼應予開發」。當正確念住「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時,便能提供禪思者許多有用的資訊。
樂受如何存在?佛陀解釋說,當某一感官先被刺激,如緣眼和色,眼識生起,三者和合謂之樱捎|之因緣生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樱暮头ㄒ嗤┩ǔ_@個過程的發展是透過想蘊回溯相關的一些記憶資訊,然後做出決定——基於記憶、感受而做出應予完成的意願,它被渴愛所增強,而伴隨著想像和臆測。
在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