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諸法從因緣生起 
  如來說明其因緣 
  諸法熄滅亦如是 
  大師沙門教此道 

這裡佛又稱做「如來」——到於真實,或字義上「到達如是之境」,又稱做沙門——自止於寧靜之境。這就是「緣起」之教,用以觀察思惟心法,非常殊勝。我們在法觀念處中第一個練習的節段裡會看到。

  (一)五種障礙(五蓋) 

  這些是要達到深入禪思狀態(jhana 禪那)首先面臨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障礙智慧的生起。它們就是感官的欲望、敵意、懶散昏沈、激動沮喪、猶疑不定(北傳譯為:惡貪、害覺、睡眠、掉舉、疑法)。
  禪思者應該以這個模式思惟:
  (1)感官的欲望出現知其出現。
  (2)感官的欲望消失知其消失。
  (3)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未生而生起。
  (4)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生起而捨棄。
  (5)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捨棄而於未來不再生起。
  這項思惟的目標僅在內明,所以禪思者只要坦盏膶W㈧冻霈F、消失、生起的過程,努力熄滅的過程,用於未來消除障礙的過程。亦即必須完全地認識障礙本身和它們的消失。行者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何種思想」或其他的刺激,會發動生起的過程。雖然煩惱不需要努力,對治則需要它,所以行者必須很清楚地知道要多麼努力,要用什麼方法去努力才能對治它。當確知這點後,未來面對類似的情況便胸有成竹了。一個關於醫生的比喻可以用於這裡,當生病的時候,他可以從顯露的症狀得知;也可以從症狀的消失知道疾病的痊癒。他很清楚何種情況下會生這種病,也很清楚要用什麼藥來治療它。最後,他知道那種藥將來對這種疾病也是適用的。當禪思者了了分明時,他也就成了自己內心疾病的醫師了。
  剛開始,這些思惟在心裡可能會用到一些字眼,起了效用之後,他們就進步到默然了知一切,不必再標識「出現」、「消失」……等等。這顆不必藉助語文、概念即能明了的心是精細而微妙的,但距離正覺的境界仍很遙遠。它仍是攀緣有為心,而不是無為的(或涅槃),但是這個普通的過程卻是通往無為之道,因為,第一,它靜息了語文、概念(甚至「佛教徒」一詞);第二,相關於此,「自我」的觀念也被排除了,只有「法義」或「事情」被留意著。
  這五個障礙對所有禪思者都是關係重大的,即使他們並不修習這個課程。這項思惟所包含的內容是為了內明,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証,這裡所列出的思惟,對大部份的人都不見得有效,除非禪定已經達到了相當程度,否則太散亂和粗劣的心意是看不到精細而耄⒌奈迳w之相的。

  (二)五種積蘊(五蘊) 

  同樣的在這個修習中,佛陀分析所謂「一個人」的五種合成群組,也被視為是它們的生起和消逝的顯現。五蘊是身體、感受、覺想(因感覺而生)、心意的形成、和意識(北傳譯為:色、受、想、行、識)關於第一種積蘊不必多說,但重要的是要留意,不要把它看成是「我的身體」,只要知其為「身體」即可。三種感受也已經提過,不必再說。「覺想」意指察覺、認明的過程,也包含了記憶。「心意的形成」是指思想,可能是有意志力的,也可能洠в校嗉矗麄兛赡艹蔀樾聵I(業是意志力或意願)或者它們並不成為新業,它的形成只是夙業的結果而已,「意識」意指六個感官的意識,眼、耳、鼻、舌、身、意。
  這就是人的總體,也就是所謂「人」的觀念,在念住的檢視之下,通常被解析而視之為「一個臭皮囊」的,其他的概念全都包含在這裡,例如臁辍⒆晕摇⒓吧竦o。它們也是心意的形成(諸行),由其他的積蘊所支撐著,例如覺想、意識和感受。它們都是緣生的事物。
  所有這些緣生的事物,都應該以這個模式來注意五種積蘊。
  (1)這就是身體(……等)。
  (2)這就是身體的生起。
  (3)這就是身體的消逝。
  這些存在的時間都是非常短促的。通常我們的缺乏念住與智慧,意指著我們面對自己這個「臭皮囊」,卻看不到「積蘊」的生起和消逝,更因我執的觀念而障礙了內明。當修成了這個課程,「人」就被分解了(這是不善心態的觀念所植基之處)。內明在一切現相的緣起法性中生起。一旦內明生起,捨棄「自我」的觀念才有可能,如佛所說,就像放下了一個大重擔,而不再撿起另一個。
  在這個修習中並不需要分析五種積蘊,因為如果加以分析的話,便容易導致對其他念處的混淆,例如身觀念處和受觀念處。只要如實地注意到他們的「生起」、「存在」、「消逝」就夠了。這個修習的初期也一樣,在心裡會有一些字眼出現。後來就消失了,只看到「生起」和「消逝」的過程。

  (三)七個正覺的因素(七覺支) 

  這七個因素——念住、擇法(細察心法)、精進、喜悅、安樂、定和捨棄。如果均衡發展,便能通往正覺。要注意,念住為首要,如果洠в懈叨乳_發的念住,是不會有「正覺」的。即使在初學的禪思者之中,這七個因素也都會有若干程度的顯現,但是到了能被認為是正覺的因素時,它們卻是非常微妙的。禪思者很容易把它們開發得「失去平衡」,例如,耽溺於喜悅或安樂的因素,卻犧牲了念住和精進,這也就是再度需要一位老師加以指點的地方了。
  注意到念住的領導位置之後,便要明自第二個因素——擇法的意義。這並非專指佛陀的教法,而是指禪思者內心生起又消逝的事件(各種心法)。這個因素特別的可以直接導致內明 (Vipassana)。要細察什麼呢?心法的無常、苦、和無我。這裡值得指出的是,信仰或自信並不是構成正覺的要素,細察信仰或自信才是真正走上正覺之道。信仰和自信是善於修習持戒和禪思者必然成就的一個因素,因為行者已親自見到它的利益了。在這個高階水準的修習裡,禪思者已經超越了信心——知見了事情的真相(知法、見法)——於是他將恰當地被稱為「不依賴信仰者」。
  這些因素如果洠в虚_發出來,不論是透過這個課程修習或用其他的方法,那麼就不能期望達到正覺。雖然正覺的時刻,道和果,都不是有為的,因為涅禁的體驗是無為法,但通往的道路卻必須是清楚的。這就像是一條登山的道跡,撒佈著落石而土方從上面滑落下來,為了要爬到山頂,便要清理和剷平路徑,直到他終於爬上了山頂而能一樱倬场_@些正覺的因素就好比是在清除並剷平路徑。這個比喻和體驗之間的唯一差別是,當一樱倬硶r,並洠в幸粋人在山頂上。

  (四)四拢B 

  這些拢B都是瞭解佛教的基礎(當它們被認為是正見時),也是深入至高無上的真理(當它們被稱為無上知見時)。它們是:
  苦拢B 
  苦集拢B 
  苦滅拢B 
  苦滅道跡拢B 
  許多著述都提到四拢B,所以不再詳述,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注意到四拢B是可以被實証的。
  第一拢B的可証實性並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因為佛陀做了這樣的說明:「誕生是苦、衰老是苦、疾病是苦、死亡是苦、憂悲惱苦和絕望是苦、與所不喜歡的會聚(怨憎會)是苦、與所喜歡的離別(愛別離)是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求不得)是苦。」簡要的說,這些五種取著的積蘊(五取蘊)都是苦。此生中,人人都有些苦拢B的經歷,最明顯的苦況就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等重大事故。一旦對所經歷的不如意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那麼「與所不喜歡的會聚」、「與所喜歡的離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三重唱就更為凸顯了。最後,苦在身體上是與生俱來的並遍及一切的積蘊,因為它們常被執著為自我或人我。這個苦是顯而易見的。所有的五種積蘊都是無常的,從無常的事物裡是找不到真實的保障的,當洠в斜U蠒r,焦懀c恐懼就很明顯了,這就是苦的顯示。
  苦不應該被翻譯成痛苦,雖然它包合了痛苦,但世間也有許多愉快的經驗,只是它們也是無常的,所以是苦。如果硬說它是痛苦,那是荒謬的。英語裡洠в凶盅勰軌虮磉_苦的廣義和深度。
  在深度念住的修行上,並不是回顧較為粗重的苦,這些在身觀念處和受觀念處中已經被檢視過。在法觀念處時所見的苦,乃是五種取著積蘊的苦(五取蘊苦,五蘊熾盛苦)或是有關其無常之苦。
  第二拢B顯示苦如何經由取著或渴愛而存在,佛陀對此拢B的說明如下:「渴愛生起輪迴再生,並為喜悅和貪慾所俊S時隨地都在尋求新鮮的悅樂,那就是感官的渴愛(欲愛),存在的渴愛(色愛),不存在的渴愛(無色愛)。」 
  念住是覺知渴愛或取著的惟一方法,因為(渴愛)之中一直負載著恐懼。我們很熟悉焦懀У那榫w,焦懀Э偸桥c貴重的財物結合在一起,它們必須被鎖起來,同各種方法來守護它們,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會因為意外或朽壞而失去它們——因為執著而帶來痛苦的經驗。但通常這個身心並不包含在寶貴的財產清單上面——事實上,由人們對待身心的方式看來,似乎認為它們並洠颤N價值!然而由於它們的多變所引生的「苦」卻遠超過任何外在的事物。
  愚癡而不知(正法)的凡夫,從對五種積蘊的執取中得到愈來愈多的苦。但是念住的人則用智慧來細察積蘊,苦和無常被視為解脫的根源。愚者的敵人乃是智者的朋友! 
  渴愛已經被定義為取著某一事物——感官的經驗,存在或不存在。念住之下,對感官的經常性取著————時時彩繪出我、自我、人我形象的取著,可以被視為只是「生起」和「消逝」,直到不再有經歷者為止。存在的渴愛也是一樣被視為渴愛之苦,它通常是在死亡的時候或生命受到威茫臅r候才會經歷到。即使再生於最高尚的天中為天神,還是包含了若干程度的苦,因為即使是那裡的經歷,仍然是無常的。不存在的渴望最常見諸於有太多苦而無法再忍受的人,他們已經絕望了並渴望有個了斷。這可能導致自殺,或導致錯铡囊娊猓詾榇酸峋筒辉俅嬖诹恕5且粋了斷並不是只有渴望它就能完成,正如佛陀指示的「這不是只靠希望就能獲得的;得不到所希望的就是苦。」 
  感官的渴愛和存在的渴愛,根源於貪欲的不善根;而不存在的渴愛則植基於第二根——瞋恚。第三根,愚癡,供給能量給兩者。
  渴愛在此見解之下,既為苦的根源,它的緣起就必須予以細察,才能捨棄它。通常修習這個課程的人,即使有著良好的禪思成果,在逐漸除去糾纏和緊緊附著在禪思成果上的亂絲時,也會受到更為微細的渴愛的困擾。這個緣起必須以下列程序加以細察: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間喜悅和愉快的事物,那裡就是渴愛生起和著根之處。
  (2) 色、聲、香、味、樱⒎ā
  (3) 眼識……乃至意識…… 
  (4) 眼樱酥烈庥|…… 
  (5) 眼樱堋酥烈庥|生受…… 
  (6) 色的覺想……乃至心法的覺想…… 
  (7) 關於色的意願……乃至關於心法的意願…… 
  (8) 對於色的渴愛……乃至對於心法的渴愛…… 
  (9) 對於色的憶想……乃至對於心法的憶想…… 
  (10) 對於色的聯想……乃至對於心法的聯想……都是世間喜悅和愉快的事物,那裡就是渴愛生起和著根之處。
  一個人可能很理智地瞭解這個過程,但瞭解並不能斷除渴愛。只有禪思和念住才能夠。
  第三,苦滅拢B,佛陀定義為涅樂:「涅槃就是渴愛的完全凋謝和熄滅,從捨棄渴愛而得到的解脫自在。」當因緣被中止時,那麼結果也就不會發生了:這就是通常所說「因緣的法則」。無明(不了知四拢B)的困惑,渴愛和執著支撐著自我的概念——它安立在渴愛、我慢和我見之上,自然會生出貪、瞋、癡的結果來,這不過是一個很單純的道理。
  上列的十個階段實際上是四種心理情緒的積蘊——意識、覺想、感受和心意的形成,當應用於第三拢B時,便成為這樣: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間喜悅愉快的事物。就在那兒,渴愛可以被捨棄,可以被熄滅,——依此類推至第十—— 
  (10) 對於色的聯想…… 
  前面,在討論到三善根時,我們曾提到在不貪裡有關捨棄方面的事。在看到所有生命或存在的可能性中,都被苦所束俊幔斔凶晕业幕A被放棄時,我們就可以瞥見最深度的捨棄了。因此為了產生第三個善根——不愚癡或智慧,必須在大念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