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此體認之後,他對一切觀察到的身心現象起厭離,或想從中解脫出來。無論看、聽、樱⑺嘉⒄玖ⅰ⒆澢⑸熘薄⒆⒁獾葎幼鳗ぉに幌肴繏坞x這些的造作。這時,應注意起「在期望」。他思惟:「每一次觀照,這一切的造作都不斷在重眩瑢嵲谑呛茉愕氖隆V褂^察它們」。這時要注意這樣的思惟。
有些禪修者,雖然如此思惟之後停止觀照,但身心的現象,像「起」、「伏」、「伸」、「屈」、「意圖」仍照常地進行著。因此他感到喜悅:「雖停止觀照身心,它們的變化造作仍照常進行著,而且意識也隨著自動去察覺。所以,解脫並不由於只是停止去觀照就可達到的,身心的變化不會因不去觀照它就洠в辛耍豁毴缤#^續看著它的生滅就能徹底體悟到三法印,然後捨離,進入寂靜,諸行止息、體驗涅盤、平靜、喜悅。」因這樣的喜悅,他持續觀照。有些禪修者若無法做這樣的思惟,一旦經老師的解釋後而感到滿意,仍會繼續地觀照下去。
持續觀察進入順境後,有些人的情形會在那時生起疼痛的感受。這時不必氣餒,它只是純大苦聚所具有的特性,如經上所說:「觀五蘊是苦,如病、如癰、如刺、如患、如惱等等。」即使洠в刑弁吹母惺埽矔诿看蔚挠^照中,清楚地見到無常、苦、無我其中一項。禪修者雖如法觀察,仍覺未臻完善,以為能觀之識與所觀之境並未緊緊相隨,這是太迫切的緣故,反而無法完整地體會到三法印。對他的觀察不滿意,就常變換姿勢,靜坐時,他想著可經行得更好;經行時,又想回到靜坐,坐下後又想眨帜_,想換個地方,又想躺下,每換一個姿勢以後又無法持續太久,變得焦躁不安。但不用感到失望。這是他尚未瞭解身心緣起的真相,也未體會到緣起的寂靜。他做得很好,但感覺背道而馳,他應該堅守某個姿勢,隨後就會發現能安住於那個姿勢上面。持續精勤看著身心現象的變化,心會逐漸專注和明覺,焦躁的感覺終會完全消失。
一旦能平靜地面對身心的變化,心變得清晰且能敏銳地觀其生滅,好像不用作意就很流暢的觀著,即使微細的身心現象,也不用費任何力氣。無常、苦、無我的真相,不須透過思惟就明顯地呈現。無論身體某處生起感覺,注意力即落於該處,不過那樱苡腥缪蛎闳犴槨S袝r全身出現的觀察點太多了,必須加速觀照,身心好像要往上拉拔,接著感覺它們變得稀稀落落,禪修者能平靜地、輕易地觀察到。有時生理的反應完全消失,只剩心的變化,喜樂生起,如淋細水般,令人陶醉,並且寧靜充盈,或看見到如晴空般的光明。不過這些特別的體驗不會使人動搖,讓喜悅沖昏了頭,但他仍可享受著。此時應警覺在享受這種體驗,應注意有喜樂、寧靜、光明,這些現象若未消失,就不須去理會,轉而注意其他生起的現象。
進入這一階段,他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知道一切只是身心緣起的造作,一個身心現起去辨識另一個身心的現象而已。對一一生起的現象他喜悅地觀察,不因時間長久而感到疲倦,他可長時間采某一姿勢而洠в刑弁矗瑹o論坐或臥,皆可持續觀察兩三小時而洠в腥魏蔚牟皇娣诮Y束時,姿勢仍安穩如初。
有時身心變化迅速,他觀照地很好,因此迫切想面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這時應注意「迫切」,他感覺做得很好,對這樣的感覺也要注意察覺它。他期盼內觀進步,這時應注意「期盼」。無論什麼現象生起了,都要穩穩地觀照,不要想做特別的功夫也不要鬆懈,有時候由於迫切、喜樂、執取或期盼的緣故使觀照退失、鬆弛。有些人認為目標已近在咫尺了,所以特別精進努力,一旦這麼做反而退鈍下來。因為不安的心就無法恰到好處地專注在身心現象上。所以當觀照進入順境時只須穩紮穩打地持續下去,既不可鬆懈也不要做特別功夫,他將很快生起直探身心現象源頭的內觀智慧,體證涅盤。在這階段,有些禪修者的狀況或許會起起落落,不要讓失望有可乘之機,反而要堅定不捨,注意六根的覺受。不過,若不能平穩、寧靜地覺照,是不可能遍觀一切的。
禪修者無論從腹部的起伏,或以任何其他身、心的目標開始觀察,都會發現產生一種延續的動力,接著,觀力平靜、流暢,不須靠作意就綿綿不絕。他寧靜、清晰地看著諸行的息滅,心無雜染,不論外境怎麼吸引人都不為所動,或者怎麼惱人也不因此而苦。他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嘗只是嘗,樱皇怯|,識只是識,他具足經上所記載的六種定力,觀照諸法的生滅,在禪定中時間感消失了。一旦五力──信、進、念、定、慧平衡具足了,他將體證涅盤(裕В厚R哈希在此詳細描述體證涅盤的情形,不過這對多數禪修者來說並洠в袔椭捞鄟K產生期待,而不去清楚地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這樣是有危險的。)。
一個人體證涅盤以後,察覺他的性情和心態大為改變,整個生命脫胎換骨。對佛、法、僧堅信不移。由於信心增強,他獲得喜悅和寧靜,喜樂澎湃湧現。初證涅盤,由於極喜的緣故,儘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清楚觀照(編按:隨各人的經驗而異)。不過幾小時或幾天後這樣的體驗會逐漸退散,他又可以清楚地觀照了。有些禪修者的情況是,在體驗到涅盤之後,如釋重擔,輕鬆、自在,不想再觀照了,他們已達成目標,內心的滿足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可能繼續往更高層次的階段修行。
※特別說明
本文簡述的內觀禪修方法,對一般資伲娜艘丫b綽有餘,閱讀之後,只要信心堅定,向道心切,精進不懈,按部就班照著練習,必然有所進展。不過必須在此說明的是,內觀經驗及進階次第的細節不是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代清楚的。仍有許多值得介紹說明的。另一方面,不見得每一位禪修者的體驗,都是照著本文所描述的。由於個人根器和業力不同,勢必有所差異,還有,信心、願力和精進心也不盡然相同。更進一步說,只靠閱讀書本而洠в欣蠋熢谂灾笇У亩U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勢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遲疑不決。因此,他若繼續努力但缺乏老師指引和鼓勵,想要證入涅盤的道路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於這個困難,真有心修行,不證涅盤誓不罷休,一定要找一位老師,其個人的修證成就足以勝任,全程帶領學生,從最基礎的階段走到最高層的內觀智慧、體證涅盤。這個建議是相當吻合經典所說的:「求明師於真正了生脫死者。」
(譯自Mahasi Sayadaw:Insight Meditation: Basic and Progresssive Stages)
內觀的開發/阿姜念 著
阿姜念 ACHAAN NAEB
由於我們總是希望現狀能改變,
因而洠芮宄乜吹疆斚卢F況;
如果我們注意到的不是現況,
這樣的修行就是離開了中道。
我們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並非易事;
基於這個理由,
具足正見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必須瞭解,
內觀並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於正念。
阿姜念(Achaan Naeb 1897~1983)出生於一個與緬甸毗鄰的泰國省份的省長家庭,她在三十五歲時,在阿姜帕吞塔(Achaan Pathunta U Vilasa)的指導下,學習佛教心理學與內觀禪修法。十二年後,她開始教導別人,並於許多寺院建立禪修中心,最後是在皇家的贊助下,於曼谷的金山寺(Wat Sraket)創立「佛教研究與心臁l韰f會」(Buddhist Rearch and Mental Welfare Association),接近七十歲時,她仍然從事教學工作;她的學生也承續她傳播內觀修行的工作。
金山寺是位於現代曼谷市中心一個安靜、清涼的講堂兼精舍,參訪阿姜念就可聽聞清晰而直接佛法的機會。
首先她可能指示來訪者舒適地坐著,然後要求他們不要動。當然,訪客很快就會自動地改變姿勢。「等等,不要動!你為什麼移動呢?還不要動。」阿姜念的教學就是如此直接指向苦的最明顯根源──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只是停在某個姿勢,試著不要動,最後,苦會持續增加,逼使我們改變姿勢。我們整天的動作幾乎都是依循相同的模式。睡醒後,我們起床,然後至廁所解除膀胱的尿漲,接著我們會吃枺饕约偨怙|餓的難過,然後我們坐下,來減輕站立的痛苦,隨後我們閱讀、或談話、或看電視轉移不安的心。我們又會移動以排除另一個不舒服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不帶來快樂,僅僅是為了紓解與生俱來就跟隨著身體而無可避免的苦。阿姜念的教學非常簡要,她指示我們觀照日常生活與動作中出現的苦的因果,清楚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的止息與獲得覺悟之樂的直接門徑。
阿姜念還提出許多重要的佛法觀點,首先,她強眨趯嵭拗氨仨毦咦阏姡硎荆瑦a守中道並不容易,缺乏正見與警覺,智慧將無法開展;所謂正見就是知道如何正確地察覺心與肉體,也知道染著是如何經由貪而生起,而且能夠清楚地區別「認識當下事物」與「發展定力」這兩者之間的不同,知道前者是正確的練習,後者是不正確的練習。
她特別強眨麅扔^修行與定力修行的區別,修行中對定力或特殊養生法的黏著,會障礙智慧。內觀只要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與肉體,切勿強行作意或專注,當務之急是直接地認識在任何姿勢下的心與肉體。我們將清楚地看到苦與不滿足是如何驅動我們每天的動作,我們也將看到心與肉體是持續地改變,心與肉體是分別的,空無的。
阿姜念表示,只有在內觀練習中,透過對心與肉體的直接認識,智慧才會生起。她強眨鹜咏谭ǖ莫毺氐胤剑且曀哪钐帪橥ㄏ蛩袃扔^的門徑。她指出,只要練習觀察當下,特別是我們的心、肉體,及一切動作的因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從事其他特別的事。
阿姜念鼓勵我們如實地聽聞,這樣子就可以獲得智慧,她說:
如實地聽聞,意思是在聽聞時洠в蓄A設觀念或意見,如果我們以封椋У男娜ヂ犅劊覀兊募榷ㄏ敕ɑ蛞庖妼⒉豢杀苊獾貢'藏真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無法獲得智慧,因此應將這些放一邊,以開放的心去聽聞,不要去想「我們的」老師以前曾經教過的枺鳎膊粦紤'說話者是誰,是否為我們的老師;不要對他有任何成見;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聽聞,試著思惟這些話是否合理,是否會引導我們通往真理。
泰國的許多佛教中心是根據這個傳統來教學的(緬甸也是如此),他們歡迎西方人士參訪與學習,以親自體會智慧與自由的成長。
=
內觀的開發/阿姜念 著
兩種開發心臁姆椒
佛教有兩種開發心臁姆椒ǎ环N是內觀(毗婆捨那)的開發,另一種是定力(奢摩他)的開發。後者著重在專注力;一個人要不斷地注意一個目標,而且專注力是依循單一的軌道,以趨向清澈的寧靜境界,這種心臁拈_發並不會帶來對事實及其因果的瞭解,只會帶來寧靜。另一方面,內觀的開發則要瞭解「存在的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要證知肉體與心。這種證知是開發內觀的目標。
首先,我將解釋在寧靜的開發中,專注力的構成要素,這是因為專注力的開發不能同時用於內觀的開發上,反之亦然。對此點請不要铡猓粋人當然可以先進行寧靜的開發,等待達到專注力了,再進行內觀的開發,但是,把這兩種方法混在一起用,卻無法達到內觀所預期的效果。
寧靜的禪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標上,在傳統上,寧靜禪修專注的特定目標有四十個:十個是顏色與元素,十個是不淨觀,十個是憶念,四梵住(或四無量心),四個是洠в羞呺H的禪修,一個是對噁心食物的憶念,最後是對地、水、火、風四大的分析,這些對象都可以在開發寧靜時用來做為禪修的對象。
專注於前面提到的四十種禪修對象並不會導向內觀,因為內觀禪修是以變動不居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做為禪修的對象。雖然專注的定力可以開發出心臁木薮罅α颗c極大的快樂,但是這種極樂是短暫的,與通向涅盤的正念大異其趣,只有內觀修習才能止息憂傷。
在更深入地談到內觀開發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瞭解內觀是什麼,它的功能及用途是什麼。簡單地說,內觀是一種智慧,讓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