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起义言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义言唯识。或唯心通因果,唯识唯在因位。如义林章云,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述记云,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此宗以八识二无我成立唯识义,明法界无我而唯是识,兹分述如下。

第一章  八识

第一节  唯识相

如前所述,此宗言一切诸法,皆阿赖耶等诸识所变,然所变法虽有森罗万象,而能变识唯有三种,即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是也。识论如次名之曰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又曰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

第一  第八识论

一、三相门

所谓三相者,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 自相  所谓自相者,自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所谓能藏者,此第八识,能含藏前七识诸法即一切万有之种子于自体中故,以持种义称能藏。犹如库藏能含宝贝。即种子为所藏,此识为能藏。此时种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能藏。次所谓所藏者,前七识能熏万有之种子于此识之自体中,此识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是诸法依所熏所依处故,以受熏义称所藏。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即前七识之现行,以能熏义称能藏。第八识之现行,以受熏义称所藏。此时现现相望,称第八识为所藏。次所谓执藏者第七识自无始以来,迷执此识为自内我故,以我爱缘执义称执藏。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即第七现行者能执藏,第八现行者所执藏。此亦现现相望,称第八识之现行为执藏。有此三义,故名此识为阿赖耶识。然义虽具三,而正取第三执藏义,名此识曰藏即阿赖耶,我爱执藏过失重故。然此识若至第七识之烦恼障即我爱执藏不现行位,即舍阿赖耶之名。即此识总有三位,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余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毗播迦即异熟识,是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位乃至佛果尽未来际立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及五根等不失故。约言之,即菩萨七地以前及二乘有学之第八识,三名并称。菩萨八地以后及二乘无学之第八识,舍阿赖耶之名,但有二名。佛果之第八识,但称阿陀那一名。如是三位皆第八识体,今但取我爱执藏现行位之阿赖耶为自相,是三位中初位故。即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而由阿赖耶有三位中初位三义中执藏义二义,偏说为此识之自相。

 

二、 果相  此识是能引三界五趣四生总善恶业之异熟果,故以所谓异熟为此识之果相,即有情之总报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因而熟,故名异熟。枢要言真异熟具三义,一业果,二不断,三遍三界。所谓业果者,谓前业所感果。不断者,谓恒时相续。遍三界者,谓遍三界有。伦记亦云,谓阿赖耶一起酬因,始终恒起,遍通三界,得名异熟。即具此三义,唯第八识,故以此第八识为真异熟总报之果体。此识虽有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义,但此三果皆通余法,唯异熟果不通余法,故偏说异熟为此识之果相。

三、 因相  此识能持一切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又能与漏无漏种子力令生起现行法。以能生起现行法之种子即望诸法为因义,摄藏于此识之自体中故,摄用归体,以所谓一切种为此识之因相。此识虽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义,但此同类等因皆通余法,故今偏说此识所特有持种之功能,为此识之因相。此因相种子义者,万法唯识论之根据,而有为诸法染净缘起之根本也。有漏杂染之流转,依之而起,无漏清净之还灭亦依之而生。是以护法等详分别之。

二、所缘行相门

此门述第八识之能缘所缘,凡心法之作用,不具此二则不成故。若约法相生起次弟,心依境因方得起故,依所缘境,有能缘心。若约唯识转变次第,其境要是识所变故,依能缘心,有所缘境。今准护法等释,先明行相,后说所缘。

此识之自体,以了别为行相。所谓行相者,谓能缘心行于所缘境之体相,即识自体缘所缘境之能缘用也。易言之,即异熟识于所缘相分之上,有了别用,名为行相。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所谓见分者,此宗立四分义,明心作用之分限区域。如前所述,宇宙万有,皆诸识所变现。此诸识变现缘起之作用,有四种,是为四分义。护法以前之唯识论师中,对于诸识之作用,或立自证一分,如安慧是。或立相见二分,如亲胜德慧是,难陀净月承之。或立相见自证三分,如陈那火辨是。至护法,更加证知证分,立四分,是为此宗之正义。四分中第一相分者。相者相状义。谓外界之事物映现于心识内之相状,即所缘境之影像是也。凡山河大地日月等外界之事物,皆第八识所变现缘起。诸识中,在第八识,直缘实境为自己之相分。而在七转识,其分别缘虑外界之事物,非即分别缘虑其本质,不过分别缘虑本质映现于心面之影像,恰如映现于境面之影像,但以实境为疏缘,更于心识内变似彼实境之相状而亲缘之,称彼实境为本质,名相分为影像。第二见分者,见者见照,对于前相分分别缘虑之作用也。恰如分别缘虑映现于镜面之影像。第三自证分者,证者证知,自者自体之作用,即前见分。谓以见分之外缘作用为所缘,更证之其结果之作用,恰如境之自体。此自证分,对余三分,亦名自体分,是相见二分之所依故。第四证自证分者,所谓自证,指前自证分更确证自证分之作用也,而又为自证分之所缘,恰如镜后弝,此四分皆识体之作用也。今配合四分于能量所量量果三量。见分对相分,为能量。对自证分,为所量。而自证分,对见相二分,为量果。对见分为能量。对证自证分,为所量或能量。证自证分,对见分与自证分,为量果。对自证分,为能量或所量。相分如绢,见分如尺,,自证分如知其所量数之尺寸,证自证分如证明其结果之正确。正确之知识,俱自此四分成立。此中有难,谓对于自证分立证自证分时,对于证自证分亦应更立证证之证分。若更立者,将无际限。然依护法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为互相返照之相证作用,确证证自证分者,即自证分。如以尺量绢者,自证分。确证所量之结果正确者,证自证分。而证明确证之不误者,又以此量绢也。故无立第五分之必要,如图

 

八识║本│(影像)

所变║质│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已上所明四分,为一切心心所法所皆具有。今第八识,亦有此四分。而此段所说能缘之行相,谓第二见分。

次所缘者,凡所缘,谓所虑托,谓心法所缘虑所仗托,即见分行相仗之而得起者,即四分中之相分是也。所缘有亲所缘疏所缘,此约亲所缘。此第八识之所缘,有二类三法。二类者,执受与处。三者法,种子有根身器世界也。第八识由善恶业之资助生某果体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能缘之见分仗之而起。此能缘所缘,俱自识体生之作用,非心外法,一种子者,第八识自体上生果之功能,能生漏无漏色心诸法之现行,而其中正为此识之所缘者,一切有漏三性诸法种子,即相名分别习气也。无漏种子,虽依附此识,有漏无漏不相顺故,不为此识所缘。二有根身者,谓五色根(胜义根)及根依处(扶尘根)。此种子及五根,皆是识所执受。所谓执受者,执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言摄者,摄为自体。言持者,持令不坏。言领者,领以为境。言觉者,能生觉受。安慧释,解执受义,有两番,如原释云。执受,谓我法分别(遍计自性执者)之习气,以有此故,藏识乃得执取二分别果,故为执受,又谓依处自体,即与所依俱有之色根及名,彼相切近同一安危,故为执受。三器世界者,即所谓处,是有情所依处故,该摄山河草木日月星晨一切外界,其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前执受者内境,此外境也。即依亲因缘及业增上缘力,自体生时,第八识内变为种子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以为所缘,如是以已上内外三境,为此识之亲所缘。然虽云所缘,而此识非如六识有分别缘虑之作用,但依变即缘义,谓变作即缘。

又此识之见分行相,即缘境之相状,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所缘相分中,执受境,即种子五根身,微细难知。非执受境,即器世界,量大难知。

三、心所相应门

此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即除成佛,余一切位,恒与触作意受想思五心所相应,是遍行心所摄故。至转位及佛果,与二十一种相应。

四、五受分别门

五受者,前所说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中受心所,领纳顺违俱非之境相,有忧喜苦乐舍等五种行相。乐喜,领顺境相。谓适悦身,说名乐受。适悦心者,说名喜受。五识名身,意识名心。苦忧,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逼迫心者,说名忧受。舍,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此识唯与舍受相应,不与余受相应。所以然者,一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此识是真异熟,随先善恶业势力转,不待现缘,故相应受唯异熟受。三此识常无转变故,故第七识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等变异受相应,便有转变,不能为常一我见之对境,故唯舍并。余四受明了,能分别,行相粗显,非真异熟,有间断变易故,不与彼相应。

五、三性门

此宗分心作用之性质为善不善无记三种,或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四种,能招可爱果之法体,名善。能招不可爱果之法体,名不善。即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善不善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说名为记。无记者,不可记别为善不善之法体也。不能招爱非爱果,不能为此世他世损益,故名无记。此中无记复有有覆无覆二种。覆者,覆障又覆蔽义。有覆无记者,能障碍圣道,又能隐蔽自心,故名有覆。虽有障碍隐蔽之作用,而不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无记。无覆无记者,无障碍隐蔽之作用,故名无覆。不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无记。阿赖耶识,是酬过去善恶业因所引生真异熟总报果体故,唯是无覆无记性摄,盖此识为轮回流转之主体,若是善染等法,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即三善趣体既是善,应不生恶。不生恶故,应无流转。三恶趣体既是恶,应不生善。不生善故,应无还灭。又此识是善染法之所依故,若恒是善,应不为恶依。若恒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又此识是所熏处故,若是善染,如极相臭,应不受熏,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六、心所例同门

与此识相应之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例同心王十义中异熟等六义。一触等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二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三其所缘境,亦为种根器三种。四相应法,亦触等五心所。但于心王与五数六法中,各除其自体,与心王之相应稍异。五其性亦是无覆无记。六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然在心王,约缘彼之烦恼。在心所,就杂彼之烦恼。其余他义中,心所无所执藏义故,不例自相。无持种义故,不例因相。非了别之行相故不例行相受与受不相应故,不例受俱。无起转识波浪相故,不例因果譬喻。即于心王十义中,但得例同果相所缘相应三性断位五门及于所缘行相中别开之不可知一门。

七、因果法喻门

此识是安立三界五趣四生之根本,虽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而非常住。若是常住,则坚密而不能受诸法之熏习。然此识无始时来,前因灭,后果生,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故,能受诸法之熏习故非常住。然虽念念生灭,前后变异,而非断灭。若是断灭,则不能持诸法种子,令不失坏。然此识无始时来,恒一类相续,无间断故,能持诸法种子故非断灭。非断非常,谓之恒转,三十颂以暴流喻之。即此识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犹如暴流,不舍昼夜,前水引后,后水续前,前后变异,中无间断。又如暴流,有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