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懵狻;依剁⑺飽m见到他的绘画后,惊叹不已,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②除画人物外,陈洪绶还学画花鸟、山水,所绘《爱菊图》、《芙藻鸂鶒图》等,妙趣横生,闻名远近。他十四岁时,悬画于市中,已可“立致金钱”③。祖父去世后,陈洪绶离乡到萧山随来斯行研习学问,后来又娶来氏之女为妻。
  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洪绶赴绍兴蕺山,师事浙东名儒刘宗周。刘氏为人刚直、沉毅,博学多才,淡然名利,恪守封建伦理,尤好谈性命之学,又富有爱国热忱,这些都对陈洪绶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读之暇,他与同窗好友追慕屈原、李贺遗风,作长短歌行,挑灯相咏,倡和为乐。他还乘兴绘《九歌人物图》、《屈子行吟图》,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这些图画构思简括,技巧娴熟,既如宋人梁楷惜墨若金,又如唐人吴道子“吴带当风”,人物衣纹清圆爽劲,清晰动人。他又爱读《华严经》,沉溺其中,至忘寝食。此外,还擅长行草,学宋人米芾,遒劲、奔放。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争相与之结交。不过陈洪绶并不因名声斐然而沾沾自喜,他想到家境的败落,国运的衰微,而自己苦读有年,却依然白袍青衣,功名不就,效劳朝廷、荣宗耀祖的志向迟迟不能实现,故而常常牢骚满腹,郁郁寡欢,杜康自放,借以消愁;有时烂醉之后,使气骂座,指斥臧否,一吐胸中不悦,神情孤傲,疏狂不羁,即便学使遣人向他索画,也会遭到拒绝。
  陈洪绶最喜欢去杭州饱游饫看西湖山水,他徜徉于灵隐、岳王庙、于公祠诸胜,行吟六桥三竺间,以诗画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忧伤。他在诗中写道:“萧寺闻寒鸟,冷泉写黄鸟,时年二十三,高怀甚了了。”①这类感叹岁月蹉跎的诗,流露出当时他不得意的心境。
  天启三年(1623),陈洪绶妻来氏染病亡故。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加① 黄涌泉:《陈洪绶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年版。
  ② 孟远:《陈洪绶传》,据陈洪绶:《宝纶堂集》卷首,康熙木活字本。③ 毛奇龄:《西河文集·传》七《陈老莲别传》。
  ① 陈洪绶:《枯枝黄鸟图》自题。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家庭的纠葛,给他增添了新的痛苦和烦恼;赘婿丧妻,处境自然十分尴尬。于是,他决计北上,捐资参加国子监考试,图谋一展抱负。冬天,他抵北京,但京城正是太监魏忠贤柄权的时候,贿赂公行,党祸不测,群小喧嚣,一派乌烟瘴气。他不仅壮志难酬,而且还卧病不起,穷困潦倒,处境十分狼狈。四年(1624),陈洪绶病体稍愈,就扫兴南归,养病诸暨。在家乡他结识县主簿周文炜之子周亮工,两人同游五泄山,观瀑布,谈诗文,趣味相投,许为笔墨之友。
  不久,陈洪绶到杭州,与张岱读书灵隐岣嵝山房,并娶韩氏女为续弦。
  这时陈洪绶新得佳丽,风流倜傥,更加疏放自娱;他醉心绘事,借以寄趣排忧,而且不为时尚所囿,大胆地为那些士大夫不屑一顾的小说作图,所绘《水浒人物》,出人意表,梁山豪杰,奇形怪状而神态毕具,“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①,陈继儒、赵宦光、邵弥等画家见后,无不为之骇目惊心。钱江两岸,秀色可餐,他载酒泛舟,陶醉在绿水青山中,性格也渐渐变得豁达、开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可常傲物,我亦爱傲人。三旬不成事,诗酒江南春。”②乐观、潇洒,颇为旷达。他还和曾鲸、祁彪佳等人诗酒高会,切磋画艺,创作日丰,有《娇红记人物图》、《古木秋天图》、《凤尾墨竹图》、《松石罗汉图》、《来鲁道夫人行乐图》、《宣文君授经图》等著名的作品问世。
  崇祯十三年(1640),陈洪绶再次赴北京参加国子监考试。他喜结交,善绘事,好声伎,性放诞,和方以智、王崇简等复社名士文酒往还,畅怀娱乐,后来又以国子监生召为舍人,临历代帝王像,因得纵观内府书画,技艺猛进。他不像“吴门派”末流那样抱残守缺,而是学“松江派”,博取广采,倾心揣摩古人技法,融会诸长,自成一家;所绘山水亭榭,布墨有法,苍老润洁,颇具士气;人物深得古意,奇思巧构,变幻合宜,怪伟磊落,形神毕具;设色学吴道子,与世俗所尚浓艳之趣,大相径庭。陈洪绶的绘画与顺天(今北京市)崔子忠齐名,执画坛牛耳,时人有“南陈北崔”的美誉。不久,他被任命为内廷供奉。但陈洪绶目睹朝中权臣柄政,人事蜩螗,因而无意逗留北京,托辞不赴。在为周亮工绘的《彭泽令像》中,他流露出归隐之意。崇祯十六年(1643),陈洪绶终于离京回乡,尔后僦居绍兴城中徐渭故居“青藤书屋”。此处“不闻铁骑夕阳嘶”①,可以安心创作,为此他非常欣慰。然而政局的动荡已到了使人无法宁静的地步,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皇帝自尽煤山的消息传到江南,陈洪绶深感震惊,为明室的倾覆而无比悲痛,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一失常态,人以“狂士”相称,弘光政权成立后,友人劝他去应科举,以效忠明室,但他以“腐儒不可报君仇,药草簪中醉暮秋。此已生而不若死,尚思帝里看花落”的诗句②,谢却友人的好意,表示不思进取。次年,弘光政权灭亡。清军南进,占据杭州,浙东骚然。陈洪绶的师友刘宗周、祝渊、王毓蓍、祁彪佳,痛江山不保,恨奸臣误事,或绝食,或投水,纷纷含愤自尽。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件,给他很深的刺激,当鲁王监国绍兴时,他便投奔南明① 张岱:《陶庵梦忆·水浒牌》,上海书店1982 年影印本,第51 页。
  ② 陈洪绶:《宝纶堂集》卷四《久留》。
  ① 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九《扫除青藤书屋有感》。
  ② 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九《友人劝予南京科举,时甲申九月》。
  政权。可是官军却借抗清之名,行虐民之实,残酷的现实,仿佛似一帖清醒剂,使陈洪绶对南明政权失去了信心。监国鲁王任命他为翰林,隆武遥授他为御史,均被心灰意冷的陈洪绶拒绝。满腔悲愤和磊落之慨,唯有从诗画中得到宣泄,他挥毫泼墨,绘《葛洪移家图》、《雷峰西照小景》、《钟馗像》等,笔墨之间处处表现出忧国伤时之感。马士英慕名卑礼求识一面,陈洪绶对这个祸国殃民的权贵非常厌恶,闭门坚拒。倘若有老兵出酒索诗画,他反而会欣然应允。
  顺治三年(1646),浙东抗清武装节节失利,陈洪绶避乱绍兴郊外鹫峰,一度被清兵俘获,因拒绝作画而险遭杀害。六月,他潜至城南云门山,迫于生计,改号披缁,开始过着借僧活命的生活。数年来动荡的环境,加深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在《官军行》、《搜牢行》的长诗中,他抒发了对饱受战乱的家乡百姓的深切同情。
  鉴于山寺卖画的不便,顺治四年(1647),陈洪绶回到城内青藤书屋。
  是时清兵磨刀霍霍,大肆镇压四乡百姓的反抗,城中人人自危。白天他不敢外出,伏处书屋写《思荡坞》、《鸡鸣》等诗,寄托对和平生活的憧憬。他认为虽则“乱世无德人,无可邀天福”,但“剃落亦无颜,偷生事未了”,深感自悔,觉得“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见哭”①,每当想到自己的“不忠不孝”,未免“面赤耳热”②,惶惧不安。
  激于明亡,愧于贪生,陈洪绶内心充满着痛苦与矛盾,因而愈加恣情山水,纵酒浇愁。顺治六年(1649),他移居杭州吴山,旧地重游,见到苏堤垂柳皆被剪伐,顿时感到无限的伤感,作《西湖垂柳图》,表现昔日湖畔杨柳依依、绿叶婆娑的湖光美景,借以一泄离乱之恨。他自称感慨多在山水间,愿与云影、山声、水光、花色共生共灭,青壮年时期的功名之欲,在人生的磨难之中,已化为死灰。陈洪绶此时不轻易创作,只是迫于生计才染笔涂抹,但笔力练达、老成,所绘《斗草仕女图》、《折梅仕女图》,笔墨倩冶,工而入逸,仕女穿宽袖唐装,与清人满服异趣;仕女有的含愁欲诉,有的凝神多思,风神衣袂,飘飘若仙。山水如《秋林晚泊图》、《溪山清夏图》,墨色简淡,意境深邃,枯树残柳,写出自己对山河破碎的焦虑。
  陈洪绶主张绘画既要汲取古人长处,又要师法自然,并强调独抒性灵,不求形似。他喜欢清晨出门,漫步长桥、苏堤,吟咏篱落间,观赏西湖群峰静谧幽深的翠色,耽玩难舍,直至红日高升,才返回吴山僧舍。他又好用篆籀法画人物,力量宏深,渊雅静穆,古拙似魏晋手笔,所写题材大多为民间版画,如《博古叶子》和《鸳鸯冢》、《西厢记》、《水浒》人物,深为百姓喜闻乐见。尤其是图中人物的衣着发式,展现汉唐传统衣冠,寄托着深挚的民族情感,意在画外。
  尽管生活清贫,一些旧友对穷困潦倒的陈洪绶冷若冰霜,但饱经世态炎凉的他,却执意不为清廷服务,孤傲不屈,过着温饱不济的生活,每得佳酿,辄烂醉方休。故交周亮工降清,官至户部右侍郎,路过杭州向他索画,洪绶不应;后经屡请,才作《归去来图》,用心良苦地劝周亮工不要为清廷服务。图中《解绶》一幅,绘陶渊明傲然官禄,两眼充满着愤懑的神色,形像高大;而接印的书生,个子矮小,弯背荷腰,一副拘谨贪禄的猥琐模样。此图既表① 陈洪绶:《宝纶堂集》卷四《青藤书屋示诸子》。
  ② 《宝纶堂集》卷二《太子湾识》。
  现了陈洪绶的爱憎与民族节气,又浑然有古朴之风,由神入化,技艺高超。顺治九年(1652),陈洪绶忽然离开杭州回到诸暨,与旧时交游流连不忍相舍,不久病逝。或说,他“才多不自谋”,“有黄祖之祸”①,意即为粗蠢武人所害。根据他晚年曾在浙抚“田雄坐,尝使酒大骂”②,可以推测陈洪绶可能被嗜杀成性的田雄所暗杀。享年五十四岁,葬于绍兴谢墅官山。
  子陈字,字无名,号小莲;学生严湛,字水子,两人皆善画人物。
  洪绶一生,品行旷达,才气横溢。书画颇有传世,有的流传海外,日本、朝鲜等国争相购藏,视若珍品。诗文大多收入《宝纶堂集》。此外,还著有哲学著作《筮仪象解》。
  ① 丁耀亢:《丁野鹤集》,《陆舫诗草》卷四《壬辰(计一百六十四篇)·哀浙士陈章侯(时有黄祖之祸)》。参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683—684 页。② 邵廷采:《思复堂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218 页。第四十三章唐寅文徵明祝允明沈周仇英第一节唐寅唐寅,字伯虎、子畏,晚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自署印有“南京解元”、“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等①。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皋桥吴趋里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1470 年3 月5 日),殁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日(1523 年1 月7 日)②。祖籍晋昌(今山西晋城),出身于商贾家庭。他父亲却追慕功名,希望子弟能以科名成家。唐寅从小聪慧过人,少年即有才名,然而他秉性疏旷,放荡不羁。父亲去世后,更是无拘无束,纵酒不事生产,不肯埋首穷经。又经儿子早夭,爱妻徐氏病故,一连串的打击,使唐寅不知所措,终日长歌当哭,嬉游无度,甚至与同邑“狂生”张灵裸立学宫泮池中,激水相斗,亦不在意。③好友祝允明见他自暴自弃,十分惋惜,乃规劝他用心读书。唐寅慨然地说:“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①非常自信,以后听从规劝,闭户苦读一年,志在必得功名,果然于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摘取“解元”桂冠。
  唐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梁储看到他的试卷,曾惊叹他为“奇才”。还朝后,又携卷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相与叹息道:“一解首不足重唐生也!”②于是,程敏政也将唐寅收纳门下。后来,梁储奉使南行,唐寅曾请求程敏政代写一文以送行。
  次年会试,唐寅与江阴考生徐经同舟而行,入京后又居住在一起。不料徐经竟贿赂主考官程敏政的书僮,偷得考题。案发,唐寅受牵累下狱,饱受拷掠,“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③。尽管当局找不到唐寅与程敏政勾通的证据,但终因唐寅是程的门生,而被取消科考资格,并发往浙江为吏。
  唐寅遭此莫名横祸,痛感社会的黑暗,大呼“士可杀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