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  自:
  * '1'《给人类的一本手册》
    '2'《启开真理的智慧》  黄国清  译  大林精舍  倡印
    '3'《菩提树的心木》    郑镇煌  译  慧炬  出版社
    '4'《出入息观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  译  圆光寺印经会  印行
  * '5'《一问一智慧》      * '6'《解脱自在园十年》  '7'《生命之囚》
    佛使比丘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香光书乡  出版社    CCC @01/31/95

  哪个地方有执著,那儿就有束缚,
  不论是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
  只要执著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7'P。16

  我们学习佛法,修持止观
  就是为了要摧毁执著。'7'P。17

  Upadana(执著)必须将英文中
  依恋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
  紧握的(grasping)三个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确切表达的涵意。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学习断除执著,
  只需要学习这件事,你就会了解佛教的本质了。
  '7'P。20

  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
  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著,
  我们必须在执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7'P。21

  对事物喜爱(憎恨或厌恶)的程度有多深,
  则因执著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缚力,
  这是属于正(负)面的执著。'7'P。23

  就本质来说,
  修习止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毁囚牢。'7'P。24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则
  而不起执著,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感到苦。
  '7'P。25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种囚牢最后都可归因于「自我」,
  因为执著自我,又产生「我所有」,
  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祸首。
  '7'P。35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六根是囚牢;
  迷信是囚牢;道场是囚牢;师父是囚牢;
  神圣是囚牢;善是囚牢;见解是囚牢;
  清净是至高无上的囚牢,
  拔除我执即是自囚牢中释放。'7'P。23…35

  专注观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
  唯有完全排除对自我的执著,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7'P。36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悦」
  这里的「生」很明显地,
  就是指我慢(asminana)的升起。'7'P。39
  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
  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升起,
  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盘,
  是一种短暂的涅盘,是涅盘的「样品」,
  它寂静、清凉。'7'P。44

  渴爱为母,无明为父,
  这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说「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
  '7'P。40;'2'P。83

  一个人的内心升起「我是什么」,
  而他能觉察这个念头的升起,这就不是一种「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觉察,
  就是「生」。'7'P。47

  「涅盘」在日常语言中,
  指的是某种炙热的东西冷却下来;
  依法的语言,涅盘是指消除烦恼。
  依日常语言,「空」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物质;
  依法的语言,是指没有「我」、「我所有」的意识。
  '7'P。41;'2'P。58;'2'P。71

  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觉醒),那么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7'P。50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
  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盘境界中,
  直到完全习惯于涅盘,不在变化,
  这就是圆满的涅盘。'7'P。51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
  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
  而维持心原有的涅盘境界。'7'P。50

  如果因为「我」、「我所有」的念头而焦虑焚心
  (无谓的愚疑、精神上的饥渴、恐惧怯懦)
  当下他就身处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
  '7'P。55;…'2'P。67

  佛陀所说的法可以简单归纳为:
  「不要执著任何事物」,其意义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质、境界、行为、精神状态、
  行为的结果) 执著为「我」、「我所有」。'7'P。67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的一小段经文,是圣保罗把
  耶稣的教义归纳后的简短教诲:「有妻子的,
  要像没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欢笑的,
  像不欢笑;购置的,像未拥有什么;
  享受世上财富的,像没有尽情享受。」'7'P。62


  「定」是心思持续集中在一个物体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徵和真正本质。
  将两者合一叫做「禅」。'2'P。7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制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于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2'P。11

  事实上,我们持戒就是要帮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帮助慧的开发,
  如果三者分离只修习其一,
  是没有成功的机会的。'2'P。8

  佛教里只有缘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绝对地符合缘起律,
  没有任何神奇的和神圣的事,如果你不了解这点,
  向青蛙扑水这样的小事情,将会继续地惊吓你。
  '2'P。9

  这一边有满足,另一边就有不满足,
  谁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掴来掴去,
  谁就开始能够正确地观照,
  并能开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观照。'2'P。22
  得,我们被掴向一边;
  失,我们被掴向另一边。
  得,引起了爱,经由爱,我们沈溺于执取;
  失,导致失望的伤感、嚎哭和呻吟。'2'P。26
  当没有了「我」或「自性」,
  谁的脸会被打呢?
  也就没有了心灵苦恼的状况。'2'P。27

  如果我们修习,思惟这些真理──只是无常、
  仅是无我、就是如此、只是自然要素、纯粹是因缘,
  用我们已经解释过几次得方法,
  自我渐渐褪色和消散,直到没有可被掴掌的自我,
  也就是说,问题在此终结。'2'P。29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泪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泪,还是百万富翁的眼泪。'2'P。36

  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何止灭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长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长定和慧的力量。'2'P。39

  增长这些洞察智慧(法住智)(对因缘和合现象
  惯常的和自然的不变相状之洞察智慧:
  了知无常、苦、无我)的力量也将会增长了知
  涅盘、苦完全止灭相状之洞察智慧的力量。
  增进法住智,会引生对涅盘的洞察智慧。'2'P。40

  如果我们要涅盘洞察智慧的灯火旺盛,
  必须给他们油料──亦即,有关「法住」
  (事物的惯常和自然不变的相状)的洞察智慧。
  '2'P。41

  我们应该继续观察,直到能够照见对我的残酷惩罚,
  已经明显地足够,以致我们无法再加以忍受为止,
  我必须一次就将其止灭。
  现在,我们最能够做的,也只有优柔寡断而已,
  就像人们厌恶香烟又要抽烟,或像讨厌酒又不能戒酒
  一样,我们依然执著于「我」和「我所有」而
  无法舍弃,我们没有将其完全舍弃的力量。'2'P。42

  焦虑只是由对事间事物的错误意念,
  和错误观点所引生。'2'P。105

  涅盘是免费的,不需支付费用,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放下」。'2'P。107

  见法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法。
  '2'P。110;'2'P。51

  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犯例如下:
  不因传说而轻信,不因传统而轻信,
  不因谣言而轻信,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不因逻辑推论而轻信,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
  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
  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避免知识依赖;忽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
  '2'P。129
  《羯腊摩经》从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
  它仅是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
  它从不禁止去听闻任何事情;
  只是要求我们听闻但不使知识和智慧成为奴隶。
  '2'P。137

  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
  就让此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
  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与正见,
  让信仰从中升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2'P。132

  以佛法的观点而言,
  快乐意指完全没有饥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变异的,
  因此永远无法被满足。'2'P。142
  渴求由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导致苦的原因,不论是哪一种程度的渴求,
  都将带来某一类的苦。'2'P。150

  没有「我」和「我所有」这种感觉的阻扰,那么,
  就没有任何带有扰动形式的渴求,
  也没有希求的苦恼,这是寂然,心灵的完全自在,
  这是佛教目标上的快乐,
  它是佛教最高层次的「解脱」。'2'P。156

  生理上的渴求,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它们不造成问题。然而,
  精神上的渴求,被无明和执取所束缚,
  破坏了心灵的宁静──那是真正的快乐与平静
  ──而带来了苦。'2'P。152

  当生理上的渴求升起的时候,
  是其为「如」──如此,「就是那样」的一个状态。
  它不过如此而已,别把它执著成「我的渴求」或
  「我在渴求」以致引发了苦。
  当身体饿的时候,专注地和明觉地吃,
  生理的渴求将不会扰乱心灵。'2'P。153

  「自在」分成三个层次:
  身的自在是没有事物会扰动生活上的生理层次,
  心的自在是没有情绪扰动内心,
  当心不在被色欲、怨恨、恐惧、挫折、嫉妒、感伤、
  和爱情等扰动,他并不依于身的自在。
  精神的自在是没有执著于「我」和「我所有」,
  「灵魂」或「自我」等想法而扰乱内心。'2'P。155
  如果你做「十六行观」的实修,
  完整且正确地通过十六个步骤,
  你将会发现这三种的自在,
  那时你将获得永不受渴求苦恼的快乐。'2'P。156

  佛法的正见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第一,学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学佛必须可以亲身体验,毋需盲目相信别人。
  '3'P。1

  确信没有一个自我或属于自我的东西,
  只有一种「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这种感觉来自愚疑,
  人就因此被感官经验所迷惑了。'3'P。2

  佛法旨在告诉我们,
  没有一个自我,也没有任何属于自我的东西,
  有的只是误解妄心。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过是是自然的过程罢了。
  它们像一个能够处理和转化资料的机转。
  如果它们以错误的方法来运作,
  就会产生愚疑和迷惑,使人误以为有一个自我,
  也有属于自我的东西。
  如果它们以正确的方法来运作,
  那些感觉就不会产生了。'3'P。3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
  「不执著」。'3'P。13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是产生贪、镇、疑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说,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是众毒之首,
  也是苦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3'P。15

  利用缘起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发生;
  在「触」的时候即刻斩掉,让「受」不要发展出来,
  也就是不让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当没有「受」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
  「我」和「我所有」的「爱」和「取」。
  对普通人来说,
  想要阻止「触」发展成「受」是相当困难的。
  在「受」已经发展成形的时候,
  在已经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感觉时,就停止在那儿。
  让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迅即通过。
  不要让它继续发展成「爱」,也就是不要因为
  满意或不满意而希求这个那个。'3'P。23
  如果「受」已经发展成「爱」,
  就没有人可以帮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欲望一发生,就必然会有苦。'3'P。24

  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
  阻止「触」发展成「受」。如果失败的话,
  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爱」。
  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我们要试著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
  耳根和声尘交会、鼻根和香尘交会、
  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