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境(對象、實境)顯現的所依。
〈〈攝論〉〉又解釋道:
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30〕
印順法師講解前半部分是「依他生」,「約依自種子他而生」,這即是上述的A。後半部分是「依他住」,「約依現法他而暫住」〔31〕,這意思點出諸法的相互依持而緣生安住,嚴格說仍可歸屬於上述的B。
〈〈攝論〉〉再解釋道
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32〕
第一種就是A,在辨三性的一異亦提到「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33〕。可見A部分在本論中相當重要,於下將開專節討論。第二種是指出依他起本身洠в泄潭ǖ男再|,依雜染或清淨之他而起。這點將於依他通染淨二分處(D)專節討論。
最後討論:有依他起嗎?為何有依他起?〈〈攝論〉〉〔34〕認為:因為圓成實性是即依他起上離去遍計執而成立的,無依他起則無圓成實。但確實有佛證得圓成實性,所以依他起性不是無。又依他起是雜染的,圓成實是清淨的,若無依他起則墮於無雜染清淨之過失。所以應有依他起。簡言之,於此,〈〈攝論〉〉轉從實邸娴挠腥緶Q肯定有依他起,這是轉由實邸搧碜C成存在面〔34〕,此乃佛法以實邸康膩碚f諸法的根本性格。另方面,從存在面的有圓成實來肯定依他起存在,這是唯識學有宗的「假是依實」〔35〕而成立的基本性格,幻有的依他起依實有的圓成實而成立。
以上已略論依他起的性格(A、B、C、D)及為何有依他起性。於下分節討論依他起的性格及其如何貫通唯識思想。
2?3?2:依他起性與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緣起是唯識學特有的緣起思想,這正是依他起的性伲@正是依他起的性伲麬:依他起依緣於阿賴耶識的種子而起。如上所述,論中或說「阿賴耶識為種子」、「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熏習種子起」、「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這些說法都在重述:依他起性即是阿賴耶識緣起。另言之,依他起性並不是指存在著一個叫做依他起的枺鳎皇蔷桶①囈R種子的生起界定為依他起。所以,當然也不是某一存在依於種子而起。本節即就此點研究。
阿賴耶識緣起所依是識種子〔36〕。首先,種子有六義〔37〕。(一)剎那滅,在種子能生動作上是剎那滅的,所以是無常生滅法。由此則遮常住不變,不起因果變化的過失。(二)俱有,種子生果必然是俱時而有的。(三)恆隨轉,種子的能生性無始來相續,直至對治道起來以前,一直是恆隨轉的。(四)決定,每一功能性種子有其特有性伲簧鹌涮赜械默F行法。由此則遮一功能生一切法和一切功能唯生一法的過失。(五)待眾緣,須待善惡業熏它才現行。此遮無量的差別種子一時頓現。(六)唯能引自果。各自種子引生各自的果法。其次,作為所熏的阿賴耶識有四義。(1)堅,這是指賴耶的相續變化而又安定穩固,所以可受熏,保持熏習的能力。(2)無記,賴耶的中庸無覆無記性,能受善惡法的熏習而生善惡種子。(3)可熏,指賴耶有容受熏習的可塑性,能與他法俱生俱滅時受影響而起限度內的變化。此則簡去真實常住法。(4)與能熏相應,此指賴耶與轉識同時相應而可受熏。再次,何謂阿賴耶識緣起?
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38〕
阿賴耶識與雜染的轉識更互為因緣,阿賴耶識的內涵是完全在於轉識之中,在其與轉識更互為緣的階段是完全不能超越於轉識的〔39〕。
由上可知,依緣於阿賴耶識種子而生起的依他起性是指諸法的存在性相,即是論中而所謂的十一種識。而阿賴耶識(的種子)則是諸法的根源,亦即是「所知」的「依」因。具體而言,依他起有三特性。首先,依他起性是指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其次,它是依因托緣而現起安住,不是自體獨存。第三,它是雜染法,不是淨法。
2?3?3:依他起性與虛妄分別
依他起性是種子所生,而種子以虛妄分別為自性。所以,B:依他起性是以虛妄分別的認識活動為自性。這是依他起性的認識面,此乃結合著存在面(如2?3?2所論),所以依他起性含攝著「認識的形而上學」〔40〕之課睿R韵聦>痛苏J識面而論。
首先,種子虛妄分別的認識能力事實上可分析出心識的認取顯境與語言的表詮顯義二層次,而其認識活動的全貌則是此二層次眩s的關係〔41〕。最後才以名、義、自性、差別的字句來施設言說,遍計執一切。詳細言之,可用表三顯示如下:
表三
心識(顯境) 能 所
能取 所取
語言(表義) 能說 所說
能詮(名) 所詮(義)
心識的認知就是分別顯了境相,就在此分別中執取之。所以這是根源的活動,但其分別執取則是以名言概念為媒介。能說與所說是認知與語言活動的依待連繫,但不管是能說所說或語言的能詮所詮都是依於心識。至於語言所構造的名、義世界則又影響心識的分別。所以,分別雖以名言為媒介,而名言也就返回來構成分別力本身。因此,名言種子可以統攝顯境與表義這兩方面而成為一相依的整體。
其次,何為〈〈攝論〉〉的虛妄分別(abhuutaparikalpa)為何?
論中明確地以「虛妄分別所攝諸(十一)識」表示依他起相,「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所以說,虛妄分別必然是指涉依他起。但,只限於依他起而不涉及遍計所執嗎?四家漢譯的釋論中唯有真諦釋本明確地解釋「虛妄分相」,其釋如下:
論曰:依他性相者,本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差別。
釋曰:由本識能變異作十一識。本識即是十一識種子,十一識既異,故言差別。分別是識性,識性何所分別?分別無為有,故言虛妄。分別為因,虛妄為果。由虛妄果得顯分別因,以此分別性攝一切諸識皆盡。
論曰:依他性為相,虛妄分別即得顯現。
釋曰:欲顯虛妄分別但以依他性為體相,亂識及亂識變異即是虛妄分別。分別即是亂識,虛妄即是亂識變異。虛妄分別若廣說有十一種識,若略說有四種識。〔42〕
其內容整理成表四:
表四
分別
虛妄
因
果
識性
分別無為有(分別無為有,故言虛妄)
亂識
亂識變異
本識
十一(或四)種識
十一種識種子
十一種識差別(現行)
分別是指依他起,本識的種子,亂識本身。虛妄是分別無為有,當然就是遍計執,是亂識的變異。所以真諦是明顯地主張:虛妄分別不僅是依他起,同時含攝遍計執。印順法師就義理而言亦主張虛妄分別是含依他與遍計,「依他、遍計的本義,是似有的心-分別,無實的境-虛妄」〔43〕。但,<<攝論>>本身明確地以虛妄分別來說明依他起性。所以,印順法師亦指出:「本論說的『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看來,虛妄分別是側重在依他起」〔44〕。但這種側重如何理解?
C:依他起性可以作為無為有、非真實的義境(對象、實境)顯現的所依。顯現非真的義境的乃遍計執,所以說「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中唯有似義顯現」〔45〕。它是於依他起中遍計的,所以「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46〕、是「遍計所緣相」、「遍計所遍計」〔47〕。因為認識活動的能遍計與所遍計是相待而立的,所以虛妄分別就通指依他與遍計。但從存在面而言,依他起乃本識分別即現起的幻有,而遍計執只是於幻有中「分別無為有」。綜合認識與存在,虛妄分別是通指依他與遍計而側重在依他。
2?3?4三性與依他起通染淨二分
<<攝論>>基本上認為三性是即於依他起性之有或無似義顯現〔48〕、有或無起遍計執〔49〕。綜合言之,即是於種子緣生的依他起上有或無境被遍計執成〔50〕,這就是從存在與認識上以依他起性統一三性思想。這當然比<<解深密經>>、<<辯中邊論>>來得豐富與精確。
<<攝論>>另以依他起性通染淨二分來統一三性思想。它提到:「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51〕。這類的主張就被包含於所謂的「依他起通染淨二分」,我們將之視為D:依他起性通染淨二分。
事實上,D有很多層次必須進一步分析,由之才能適當地理解<<攝論>>諸多微細眩s的意義。D1:依他起性是不定性,它洠в卸ㄐ詾槿痉只驕Q分,而是染分或淨分的可能性。這如<<攝論>>主張「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世親釋與無性釋也都是這個意思〔52〕。D2:依他起性可以全為染分或淨分。上述之存在面與認識之三性乃純就法的理性(D21)而言,遍計所執相是全為染分,圓成實性完全無執就全為淨分。再就修行位次(D22)而言,凡夫未聞大乘正法、產生正聞熏習種子之前就全為染分,菩薩完全捨盡雜染則完全為清淨分。D3:依他起性同時具足染分與淨分,這是就無住涅槃(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或生死涅槃無差別),如來已捨盡煩惱雜染但不捨生死(於此方便言具染分)度化眾生,於生死涅槃完全自在、不得不失、無差別。如<<攝論>>所言「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依謂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53〕。
於此我們再討論2?2?2<<攝論>>圓成實所攝的四種清淨。
「自性清淨」的真如就是D21之法的理性層次的圓成實〔54〕。「離垢清淨」的涅槃應是D3的無住涅槃。「生此境清淨」<<攝論>>定義為「謂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性」。事實上,最清淨等流法界屬法身攝,而諸佛法身的轉依相正是「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55〕,這正是D22完全轉依的淨分依他性。所以說,生此境清淨亦可攝於依他起性,但這並不是說一切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因為<<攝論>>明確主張:清淨心的昔無今有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56〕,且內種子必由熏習而生〔57〕。而應該是眾生有可能因實邸删屯耆鍦Q的依他起性〔57〕。最後只剩下「得此道清淨」,這應屬依他起性部分具清淨、部份具雜染,於此可定義為D4。這是屬於唯識實邸牟糠郑覀冹断略儆懻摚2?3?6)。
2?3?5:再論依他起性與阿賴耶識
由上可知,依他起性可以轉成淨分,這是根源於最清界法界等流,經正聞熏習大乘正法教而生的法身種子。這法身種子雖是無漏而相摺队新┑陌①囈R,非阿賴耶識所攝。但,它仍寄藏於阿賴耶識中,作為阿賴耶識的對治種子,所以此所知依可以轉染還淨〔58〕。問睿陟斗ㄉ矸N子屬清淨如何寄藏在雜染的阿賴耶識中而又彼此和合俱轉?<<辯中邊論>>清楚地提出「唯於此虛妄分別中開顯入無相方便相」,<<攝論>>思想亦只能於依他起性中行轉染還淨。而阿賴耶識本身能受熏,所以於種子現行的依他起性中起正分別的唯識觀行可以將淨種子寄存於阿賴耶識。因此,無始時來的界可以有涅槃證得〔59〕,這是即此阿賴耶識而轉依之後才證得的。因此,如上於依他起性上所說之四清淨亦可於阿賴耶識的轉依上立論。
總之,依他起在染位的階段是阿賴耶識種子的緣生。通染淨二分之際亦可融貫阿賴耶識。所以,<<攝論>>的依他起性可以統攝阿賴耶識思想。
2?3?6:依他起性與唯識的實邸
唯識的實邸褪庆兑浪鹕限D依的過程。
從來未曾聽聞最清淨法界等流大乘正法的人,當第一次聽聞時,他是以虛妄分別心來聽聞正法,因此產生法身攝的正聞熏習種子。這正聞種子是實邸ㄗR觀的正因,而唯識觀的四尋思、四如實遍智都是觀遍計所執相的名、義、自性、差別只是假立設施。因為依於清淨法教,且所觀皆只是遍計所執洠в姓鎸嵙x,所以能離執起對治,轉染成淨。這過程就是轉依,轉所知依-阿賴耶識的種子-的染分為淨分。轉得一分的淨分就得一分的清淨依他起,未被轉淨的就是遍計執-染分依他起。所以,實邸ㄗR的過程就是D4: 依他起性部分具清淨、部分具雜染。而全幅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