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堂前我也和许多“被迷倒者”一样,毫不犹豫地掏出25美元向神职人员购买他们自称是原版制作的唱碟。可是当我回来一听,却竟是粗劣复制的“水货”,我只能看着它长叹一声:唉!
亲爱的朋友,晚安
■ 徐 鲁
一个黄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永健教授打电话告诉我说:晓晴走了……。对于这样一个噩耗,我虽然不是毫无心理准备,可是一旦永诀,心里仍然感到深深的悲痛。毕竟,晓晴还不到五十岁,正当但丁所谓“人生之中途”。而且,她是我那么熟识和亲切的一位朋友,我怎么也无法把她和死亡连在一起。然而这是一个我不能不接受的事实了。我知道,从此以后,我的人生旅途上又少了一位“灵魂上的朋友。”
我是在1990年代初期认识晓晴的。那时我刚到出版社,在《少年世界》杂志做文学编辑。王晓晴是我重点联系的作者之一。她写童话,也写散文,我觉得她的文字干净、清新,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和纯美,无论是童话还是散文,都追求一种爱与美的意境。我当时就有一个印象:晓晴的童话,和老一辈的童话作家葛翠琳的童话有某些相近之处。后来互相熟悉了,果然听她说过,她的童话创作是受了葛翠琳老师的影响的。她写的字笔画很细,每篇稿子都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看起来十分舒服,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她在《少年世界》上发表了《太阳和他的孩子们》、《风的故事》、《时间老人的礼物》等好几篇优美的童话,我记得,《太阳和他的孩子们》等几篇童话都被当时的《儿童文学选刊》选载过,还获得过“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这些童话后来都收入了她的第一本童话集《梦中的绿云》里了。这本书是1994年在北京少儿社出版的,我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追寻那梦中的绿云》。她的那些散文,却一直没有机会结集出版。我和晓晴最初那几年的友谊,就是通过她这些童话和散文建立起来的。我在那篇书评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五十多篇童话,构筑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良知与正义感的世界。童话家把自己真诚、博大的爱心投向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一切小小的美丽而善良的生命,用她的温情和爱心来护卫着它们,鼓励着它们,讴歌着它们,同时也从它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尊严,看到了生活的诗意和可爱之处。”
在《梦中的绿云》问世后不久,湖南少儿社又出版了她的一本长篇童话《好猫咪呜》。晓晴特意寄来这本童话给我女儿,她在书上写道:“送给亲爱的点点:这恰恰是写给像你这样可爱的小姑娘的一本书。你的朋友王晓睛。1995年7月12日”。这本书成了我女儿童年时代记忆最深和最为珍贵的礼物。在这本书之后,海燕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朋友姜华,有意约请一些童话作家和画家共同创作一套幼儿图画书。她在考虑作家人选时,我向她推荐了王晓晴。晓晴为姜华编辑的那套大开本图画书“小鳄鱼丛书”创作了一本《真真和她的小布伞》。这是王晓晴的第三本童话书。姜华当时还邀请了一些学者和评论家为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童话都写评论,我也忝列在评论者之中,为晓晴的这本童话写了一篇书评《撑开童话的“魔伞”》。在这篇短文里,我写到了晓晴童话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她的这个童话也体现了她的童话一贯的风格:抒情性;二是她对儿童的好奇、友爱、天真的天性的尊重与理解。自然,王晓晴的童话之美不仅仅表现在这两点上。我相信,她在短短的一生中留给我们的这三本童话,都是她真诚和严谨的用心之作,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有细心的读者和公允的评论家来回忆起它们、谈论它们的。在中国当代原创童话领域里,这三本书会有它们自己的位置和光芒。
再后来,我吃惊地得知,晓晴患了癌症。她是一个极其自尊和孤傲的人,平时她就很少和儿童文学界的人往来,患病之后,她大约和少数几个比较亲密一点的朋友也断了联系。我猜测,她之所以不愿意把自己的状况告诉朋友们,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不想被 人们视为病人,害怕被人“同情”吧;还有就是,她也许是不愿意给朋友们带来精神上的担心吧。我有几次到北京后,很想去看看她,可是,她所在的出版社的一位大姐劝阻我说:你最好不要去,听说晓晴正在化疗,头发都掉光了,她是不会愿意好朋友看到她这个样子的……。是的,这一点我是完全相信的。我想,我应该虑及、并且帮助她维护住她的美丽和尊严。这也许是我作为她的朋友唯一能做到的了。我在心里祈祝她能走出病魔的阴影,早日康复。
2003年国庆节前夕,曾对王晓晴童话做过研究和评述的儿童文学博士冯海小姐,给了我一个晓晴的姐姐的电子信箱,我忍不住就给晓晴写了封问候短信。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晓晴的回复。如今,这两封E—mail都还保留在我的信箱里。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是我和晓晴最后的通信。以前那些年里她写给我的许多书信,也都保存在我历年来积累下来的那几个专门存放书信的大纸箱里,我知道,有一天我肯定会一一地去清理它们和回忆它们。不过,那也许会是我生命中最后将去完成的一件事。现在,暂且只把我和晓晴最后的通信录在此文,作为一个永远的纪念,同时也可以让朋友们看到,晓晴在与病魔相较量的日子里,她仍然是平静、坚强和从容的,她仍然保持和维护着自己隐秘的热情与追求。
我的这封信是这么写的:“晓晴你好!通过冯海知道了你的这个信箱。好久没有联系了,但时常惦念着你!有好几次找出你的书来翻看过。一种亲切的感觉和记忆重上心头。我有几次在北京想看看你,但和平出版社的人说你不愿意见人,还是不打扰你为好。我想这也很符合你的性格,所以就没有见面,我希望你坚强和乐观一些。好多朋友都很想念你,祝福你。我和冯海现在是同事,前天我们还在一起交换对你的童话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你的童话是很有文学品质、极具个人风格的。你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正是因为不多才保持了你的品位与质量。你应该感到高兴和自信。我没有太多变化,仍然在写点文字,读些书。我的女儿明年就读高中了,已经是个大女孩了。她让我一定问候晓晴阿姨,祝晓晴阿姨健康快乐。你的儿子牛牛现在已经是男子汉了吧?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这一代要老了。国庆节要到了,祝愿你节假日里过得幸福愉快!”
第二天早晨我就收到了晓晴的回信:“亲爱的徐鲁:你好。看到你的来信,仿佛我们一直都不曾断过音讯,还是很亲切的感觉。也许较之过去更亲切 ,一种气息忽然相通,一下子,时间失去了意义。可是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我们的牛牛和点点,时间就像墙一样的竖起来,那么坚硬,实实在在,你不得不立刻明白。很无奈,很无奈。‘徐鲁是什么呀?’我的小牛牛的声音近在耳畔,清晰可辨,转身你却找不到他。你在哪儿?而我又在哪儿呢?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北京下了一天的雨,不下雨也许会写出另外的文字。不过另外的文字是什么呢?那就顺着天气写吧,顺着天意写。冯海成了你的同事。多好。我跟冯海说,去找找徐鲁。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就在电话的这边说太好了,太好了。那个女孩,她在我生命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你还记得《战争与和平》中的公爵小姐玛利亚吗?她老是躲开他严厉而尖刻的父亲,在厨房偷偷摸摸地接待来向她传播福音的人,她称他们是她的上帝的人。冯海就是我的上帝的人。上帝一直与我同在,我结识了冯海,更对此确信不移。她似乎也乐于承担重任。我不清楚她是否对你讲过我们这段特殊的经历:也是在电话里,我一边听她说话,眼泪也同时涌了出来。原来我并不自觉,我一直在寻找,是她让我得知我找到了自己要寻找的东西。昨晚我读了一篇伏尔泰的短篇《康迪德》,那个历经磨难寻找幸福的主人翁在漫长的漂泊后领悟到:‘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在自己的田园里耕种。’我在我的田园里耕种。我须安心,并当努力,因为那园子是上帝赐予的。给朋友写信哪怕满纸愁苦,到底也是快乐。晓晴。”
然而天不假年,这个内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善与爱、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与期待的童话家,最终还是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热爱过的这个世界。不,也许是仁慈的上帝早早地把他的这个善良的女儿带回了天国。哲学家们说,个体的人是世间的又是超世间的,有世间的生与世间的死,但也有世间的死与超世间的死。生死本来就是一霎耳。那么,亲爱的晓晴,正如诗人们所歌唱的“你的诞生已经诞生”一样,“你的死已经不死”——你的身影远去了,但是你留下了你纯净的和年轻的灵魂,留下了你美丽的童话、你的书。它们将是长寿和永恒的。
在这个寂静的夏夜,我又一次轻轻地翻开你留下的这三册童话。我看到了你年轻、娴静和美丽的脸庞。我仿佛感到,从你的书页间传来了一些细微的声音,让我凝神静听。重新打量这些童话、这些书,我突然有一种奇异的和前所未有的感觉:它们,正是它们,让一个人的短促生命显示出了无法形容的安详、清晰和庄严。梭罗说过:能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我们就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也不过是一个晓星而已。那么,亲爱的朋友,晚安!愿你自己在天国的长夜里,找到你从童年时代起就在幻想和追寻的那片“绿云”。
游园小记
■ 蒋 林
乙酉春夏之交,与老伴去了苏州吴江市的园里镇。小小园里是著名的水乡古镇。这里集中了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仅两代园宅就有三十八处,寺观祠宇四十七座,士绅富豪住宅和名人故居一百多处,堪称明清民居和园林建筑的博物馆。同里镇四面环水,五个天然湖泊将其环抱怀中,如同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水天一色的大自然中,十五条小川又将园里镇分隔成七个各具特色的小岛,由近五十座造型别致的小桥将其连成统一的整体。各种古典建筑依水而立,清流中的倒影,粉墙黛瓦,翠柳桃枝。小桥下徜徉着乌蓬小舟,碧波涟漪,看上去正是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到园里不可不到退思园,不到退思园就算不上真正到过园里。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园主人是时任安徽兵备道(大概相当于现今的省军区司令)的任兰生。任兰生在任时因遭到内阁学士周德润的参勘,被朝廷解任处分;后又因证据不足,被部议革职回乡。回乡后,任兰生花了十万两白银建造了此园。取名“退思”。取此园名颇为讲究,冥思苦想中选用了《左传》中“退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含义。
退思园由清代著名设计师袁龙(字东篱 )设计。袁龙才艺双全,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在占地不到十亩的土地和水面,建成一座简朴无华,素静淡雅的江南名园,历时两年。退思园建筑布局独特,突破常规。传统的园体建筑多为纵向深入设置,而退思园则改为横向结构,由西向东,步步深入,厅、堂、房、轩、亭、台、楼、阁、廊、坊、桥、榭,一应俱全,十分紧凑。园以池为中心,各类建筑如浮水面,交相辉映,配以四季花卉草木,假山巨石,实给人以和谐自然,清澈幽静,明朗爽心之感觉。专家称,退思园是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之集大成者,故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初,园主人因被革职回乡,想藉建退思园,好好反省在任时的过失。然而,仔细想来,置身在如此赏心悦目、舒适清静、幽雅宜人的环境之中,成天与妻妾厮守,与奇花异草相伴,与美景美酒相对,凡人大抵都会陶醉其中,哪会顾得上“思过”、“补过”。如此说来,园主人取园名为“退思”,实有做秀之嫌。园主人在任期间被参勘,虽证据不足,但毕竟还是被部议革职回乡。不论园主人在任时是否清正廉洁,然而,仅仅从花十万白银修建这座私家园林的事情上看,也大体可以看出他在任时还是够可以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说到底,园主人终归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归隐田园,守志著述的高洁之士。因此,愚以为,取园名为“退思”,其实并不是真的为了“退思补过”,充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