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种宗教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彼此相互渗透和交流。由于种种内外的因素,社会思潮首先从宗教改革方面表现出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各自兴起了一些革新的派别,并相继出现了一些改革家,他们改革宗教的理想实际上包含着改革社会的要求。印度教的改革家罗摩难陀(1356…1467)提倡消除宗教偏见,不赞成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歧视,主张给予“不可接触者”以拜神的权利。他的目的是维护印度教的传统和文化,为此,他倡导了罗摩教派。伊斯兰教内部也出现了苏菲派,这一教派宣传平等和泛爱,主张消除宗教差异,提倡爱最高的神明,反对偶象崇拜。无疑,这些教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宗教改革解决不了社会的根本问题,最多起一些缓和矛盾的作用。后来,由于封建制度进一步腐朽没落,具有社会改革内容的思潮也很少出现。
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究竟怎样呢?梵语文学衰落以后,各种地方语言文学相继兴起。其中,除了印地语文学以外,还有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阿萨密语文学、奥里萨语文学、古吉拉特语文学、马拉提语文学、旁遮普语文学、克什米尔语文学、信德语文学。在南方,还有泰米尔语文学(它的历史较久,从公元初期就产生了)、泰卢固语文学、马拉雅兰语文学、卡纳尔语文学。这十数种语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和特点,特别是都继承了梵语史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长时期内,梵语文学中的两部大史诗、神话传说以及其他优秀作品,在各个地方语言中,一再被翻译、改写或再创作;人物一再被重新塑造。总之,它们成了各地方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
印地语文学是这些语言文学中有代表性的文学,它包括了印度北部、中部广大地区不少方言的文学创作。十世纪左右到十四世纪是印地语文学的英雄史诗时期,出现了一批歌颂封建王公贵族抵御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入侵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有金德·伯勒达伊的《地王颂》、德勒伯蒂·维杰耶的《库芒王颂》、纳勒伯蒂·那尔赫的《比斯勒德沃王颂》、夏尔格特尔的《赫米尔王颂》、纳勒辛赫的《维杰耶巴尔王颂》、加格尼格的《伯勒马尔王颂》等。这些长诗的写本当时都未流传下来,是较晚的时候才陆续发现的。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加工、补充,原来的面目已不可辨。这些长诗歌颂抵抗外族的入侵,表达了人民反对异族统治的愿望。不过,由于它们包括了王公贵族相互兼并的许多情节以及其他内容,反侵略的主题已被冲淡。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地王颂》是《摩诃婆罗多》型的作品,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现有十几个传本。最大型的本子是十六世纪末记下来的,分六十九章,有一万几千节双行诗。十三世纪的原始部分已难于分辨。但一般学者认为,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当时的产物。《地王颂》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有名的封建主——地王的世系源流、出生和成长,记述他即位、举行王祭、结婚、抵抗外族入侵和被俘牺牲等事迹。其中,较有意义的是写他在强大的入侵者面前英勇战斗、临危不惧和被俘后继续斗争的章节。十五世纪中叶去世的维德亚伯蒂是有名的抒情诗人,他写过一部长篇叙事诗《吉尔蒂颂歌》。这部诗分四章,一百六十九节,约一千五百行。内容也涉及抵抗外来侵略的问题,歌颂了一个王子向外来民族的侵略者复仇的斗争。但是他影响最大的是抒情诗,描写以黑天和罗陀为男女主角的爱情。这些诗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被称为虔诚时期。这是印度文学史家把宗教改革的虔诚运动运用到文学领域的一个说法。的确,这一时期的文学大都和宗教的虔诚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诗人格比尔达斯(详见本章第二节)是虔诚运动中的激进派,他的诗反对种姓制度、迷信、甚至传统的宗教。与他类似的诗人还有勒维达斯(作品有《勒维达斯之声》和《勒维达斯之歌》)、特尔默达斯(作品有《福地》)、达杜德雅尔(作品有《达杜德雅尔之声》)、松德尔达斯(主要作品有《松德尔达斯之欢乐》、《知识之海》)。诗人加耶西(详见本章第二节)是伊斯兰教的苏菲派,与虔诚运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某些思想是和这一运动相吻合的。他著有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与他相近也创作了长篇爱情叙事诗的有古杜本(《默里迦沃蒂》、门钦(《默吐马尔蒂》)、乌斯曼(《吉德拉沃利》)等。苏尔达斯(详见本章第三节)是虔诚运动中崇拜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的诗人,但他写的关于黑天的诗,主要是歌颂黑天人性的一面,而不是神性的一面。其他以黑天为题材写诗的还有南德达斯(主要作品有《五章乐歌》、《黑蜂歌》)、米拉巴伊、勒斯康(作品有《智慧的勒斯康》、《爱的花坛》)、纳罗德默达斯等。纳罗德默达斯的长诗《苏达马的生平》虽然也写了黑天,但主要是写一个穷苦农民苏达马的经历。诗人杜勒西达斯(详见本章第三节)是虔诚运动的温和派。他努力使虔诚运动符合传统的印度教及其种姓制度,倡导崇拜毗湿奴的另一化身罗摩。他的《罗摩功行录》被当作宗教的经典,他的影响超过了当时的任何诗人。同样写罗摩故事的诗人还有纳帕达斯(《虔诚花环》)、阿格尔达斯(主要作品有《贡德里亚罗摩衍那》、《罗摩花簇》)等。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被称作法式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是庸俗和低级趣味的艳情诗。诗人大都是为封建王公领主服务的宫廷诗人,他们写作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庇护者提供刺激和消遣的材料。从形式上说,诗人追求词的华丽,比喻的新颖,矫揉造作,陈陈相因,已成为一种法式。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普生即是他们的代表。他歌颂了一个反抗皇帝的起义领袖西瓦吉,写了《西瓦吉五十二首》,反映了他的民族主义精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格比尔达斯和加耶西
一、格比尔达斯
关于格比尔达斯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材料甚少,他大体生活在十四世纪末至下六世纪初的某一段时期内。他出身于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织布工人家庭,自己也是织布工人,这在他的诗中都有记载。织布工人这一阶层原属印度都的低等种姓,早在格比尔达斯出生前就脱离了印度教而加入了伊斯兰教。格比尔达斯没有投靠过任何封建主,他是民间诗人。
格比尔达斯的思想,有反对宗教和种姓制度的一面,他谴责印度教,也谴责伊斯兰教,他蔑视印度教中高等种姓的婆罗门,也蔑视伊斯兰教执教的教士。他反对偶像崇拜等宗教活动。他认为神明无形,神明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中皆有神明。他实际上是提倡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包括了他的某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平等大同的理想。他还主张通过理智和理性来求得和神明的统一,所以他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体系。文学史上把他列为虔诚时期无形派明理支持人的代表。
格比尔达斯有妻小,不是出家人。他死在一个据说死后要入地狱的地方,有意避开被认为死后可升入天堂的圣地贝拿勒斯。他的追随者——穷苦的下层人民——在他死后奉他为一个教派的始祖,这是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几百年来,伊斯兰教的上层反对他,指责他出身于伊斯兰教家庭却背弃伊斯兰教。他又受到印度都的婆罗门和祭司的攻击,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异教徒谴责他们的宗教。
格比尔达斯的诗是他的追随者记录下来的,当时没有定本流传,到底有多少诗是他的作品,也无从查考。有的传本多达几千首,有的则只有几百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四行诗,类似我国的绝句。
格比尔达斯的诗有不少涉及到对宗教的评价。他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在诗中这样写道:
四吠陀六经典,还有十八布兰(注:布兰意译为往世书。),
给世人以空想,把三界都欺骗。
何时天地未成形,我向婆罗门阿訇来发问,
若是不能回答出,我就将吠陀可兰水底沉。
布兰与可兰,不过是空谈,
因我已揭幕仔细看。
格比尔达斯说话凭经验,
深知其中一切皆谎言。
格比尔达斯认为宗教经典是谎言,是欺骗人的。他对宗教所敬奉的大神更是出言不逊:
梵天、偏入天、大自在天,头上都长了苔藓,
他们全都不可信,哪能叫人得超升?
幻想本是内心生,化身乃是幻想成,
想出梵天、偏入天,目的用来骗世人。
大神在他看来是幻想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他在谴责传教的婆罗门时这样说:
听婆罗门的教言,好比是上了贼船,
坐船的人看不见,任它带到哪一边。
至于反对迷信活动的诗就更多了,如:
若是真主只在清真寺内住,
无寺之处难道无真主?
若是圣地偶象中有大神,
为何见者始终无一人?
若拜石头可成仙,那我就会拜石山。
我看该拜石磨子,它给世人常磨面。
石头拿来砌成庙,神象也是石头雕,
一日石裂自身倒,哪有力量将人保?
剃头若可见大神,个个都该剃干净,
绵羊剪毛好多遍,可怜始终未见神。
格比尔达斯有的诗表达了平等大同的思想:
精卵母体相会合,五行之身从此活,
人类都是同样生,哪分婆罗门、刹帝利和首陀罗?
这就批驳了婆罗门的谬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神头上长出来的,生来高贵;而首陀罗则是从脚下生出来的,生来低贱。另外,他还否定投胎转世的思想,提出有生有灭的辩证观点,他说:
人生只一次,失去无来时,
好似果落地,不能再返枝。
日出必有没,花开必有谢,
新楼终必倾,有生必有灭。
从上面的诗看来,格比尔达斯具有朴素的辩证的观点,因为他不认为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而认为事物受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当然他有一些诗也肯定神明,认为神明象香味存在于花中,象油脂存在于油菜籽中,象火星存在于石头中一样,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种思想对当时被压迫的低种姓人民群众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成为他们向统治阶级和宗教上层争取平等的武器。他还有些诗歌是颂扬师父的,用夸张的语句写了师父的作用,如:
月亮万万千,太阳千千万,
若是无良师,依旧是黑暗。
另外,还有不少典型的格言诗,如:
谁入水深处,谁能得珍珠,
胆小怕下河,空手岸边坐。
象这一类诗,涉及到许多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上有口蜜腹剑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他说有的人象天鹅,高尚纯洁,而有的人则象苍鹰,卑鄙低下。他还看到钱财使人败坏堕落,以致有弟子杀师父,儿子杀父亲的事情发生。他主张多接近能直言不讳进行批评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纯洁。他觉得讥笑别人的缺点是可笑的,因为讥笑别人的人忘记了自己也有很多缺点。
格比尔达斯也有一些诗宣扬了唯心的神秘哲学思想,有的诗甚至把妇女当成罪恶的根源。还有的诗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思想,认为人终有一死,无法避免,倒不如修身养性,因此他被称为修士诗人。
格比尔达斯的诗通俗易懂,比喻生动,由于吸取了民间口语,保持了一种朴实和自然的美,这也是他的诗在民间流传很广的重要原因。
二、加耶西
加耶西(1493…1542)生于印度北方邦的加耶斯村,后人习惯把这位出生于加耶斯的诗人称作加耶西。他的真名叫默利格·穆罕默德,出身于农民家庭,七岁时死了父母,自幼瞎了一只眼睛。他从小生活很苦,跟随印度教修行人生活。关于他的生平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他是民间诗人。
他的宗教信仰属于印度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这一派主张平等和泛爱,主张以爱而不是以虔诚和膜拜对待神明。他认为神明无形,神明和灵魂是统一的。他对宗教无偏见,曾和印度教徒长期相处。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不少人,有些人追随他,其中既有伊斯兰教徒,也有印度教徒。他被认为是虔诚诗时期无形派泛爱支持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