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小引追寻序:关于〃红色三部曲〃答编者问1
最近;作家叶永烈就他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回答了编者的提问。
问:你为什么要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答:起因是我在前几年经过多方采访;写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十多万字历史长篇《红色的起点》;在建党七十周年前夕印出;二十多家报刊加以连载、选载或摘载。朋友们建议我继续写下去;从〃红色的起点〃向前进。于是;我上井冈山、入瑞金、进遵义;进行了一系列实地采访;又写出四十多万字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可以说是《红色的起点》的续篇;
《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我沿着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继续写下去。我去西安、延安进行了实地采访;还去重庆、南京、北京等有关的地方采访;写出五十多万字的续篇《毛泽东与蒋介石》。这部长篇写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的历程。
《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红色三部曲〃;一百多万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写到新中国诞生。
问:书名为什么叫《红色的起点》?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红色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长篇如此详尽地记述这一重大事件。
这本书一字不易;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只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图书市场;改了一下书名。香港版叫《中共之初》;台湾版则叫《大机密》——因为台湾读者几乎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所以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大机密〃!
《红色的起点》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名字;《中共之初》则是中性的书名;《大机密》则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从两岸三地对于同一本书的三个不同的书名;反映出两岸三地不同的政治倾向。
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诞生的。我作为上海的专业作家;写作《红色的起点》;可以说占了〃地利〃的优势。
《红色的起点》采用T字形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又写及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问: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答:《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部长篇是从特殊而新颖的视角——领袖史;来写中国共产党;来写毛泽东。
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毛泽东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排名第十二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甚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正确的。特别是一九三四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正是基于以上的思索写成的。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也分别出版了港、台版。香港版的书名是中性的;叫《毛泽东之初》;而台湾版的书名;令人不可思议;叫《毛泽东的掌权术》!不过;尽管根据台湾的市场情况改了书名;但是内文一字不易。
问:《毛泽东与蒋介石》写些什么呢?
答: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我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即毛泽东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
我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不断将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第一部分:小引追寻序:关于〃红色三部曲〃答编者问2
《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样分别出版了港、台版。台湾版书名就叫《毛泽东与蒋介石》;分上下两卷;而香港版书名则叫《毛蒋争霸录》。
《世界日报》多次以三分之一版的篇幅;刊登《毛泽东与蒋介石》台湾版广告: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问:这三本书为什么叫〃红色三部曲〃呢?
答:前面已经说过。
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
我正是用这三句话;概括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这三句话;也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概括;所以叫〃红色三部曲〃。
〃红色三部曲〃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修改、补充;出版新的版本。
问:〃红色三部曲〃是纪实小说吗?
答:不;不是纪实小说。〃红色三部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笔调写党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讲究史实的准确性。正因为这样;我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著。我注重〃两确〃;即立论正确、史实准确。由于进行了多方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新鲜。
问:除了〃红色三部曲〃之外;近年来你还写了哪些作品?
答:《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这〃红色三部曲〃属于〃红色系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也属于〃红色系列〃。
我还写了〃黑色系列〃;内中有〃'文革'人物系列〃;即系列长篇〃'四人帮'兴衰〃——包括《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四部长篇传记。《陈伯达传》也属于这一系列。此外;我写的七十万字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同样属于〃黑色系列〃。
我还写了〃名人系列〃;出版《名人秘闻录》、《名人风云录》、《名人悲欢录》、《名流侧影》以及《陈云之路》、《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与韩菁清》、《是是非非何智丽》等书。
我的《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以及《五光十色美丽岛》等;组成〃行走系列〃。
我的纪实摄影集《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欧洲》、《叶永烈目击台湾》等;又组成〃目击系列〃。
此外;八十四万字的《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六十四万字的《是是非非〃灰姑娘〃》以及即将完成的《出没风波里》;这三部长篇构成我的〃自传三部曲〃。
在二○○二年秋;我完成了政治幻想小说《毛泽东重返人间》;写的是毛泽东回到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中国。接着;我着手创作《蒋介石重返人间》;写的是蒋介石回到陈水扁掌权的台湾。我还创作了《斯大林重返人间》;写的是斯大林回到早已解体的苏联。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重返人间三部曲〃。
这七大系列;便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概貌。在长篇创作的间隙;我写了不少散文;《叶永烈散文选》、《叶永烈笔下风情》、《心中的花》等便是我的散文选集。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于二○○四年四月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同意出版。
叶永烈
二○○四年五月十日于桂林全国书市
第一部分:小引追寻红色〃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时间如东逝的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往往颇费周折……
一九五○年初秋;金风驱走了酷暑;在上海市中心一条并不喧嚣繁华的马路——黄陂南路;一男一女缓缓而行。那女的东张西望;在寻觅着什么。那男的跟在她的后边;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那女的四十九岁;一身蓝布衣裤;一头直梳短发;最普通的打扮。然而;那精心修剪过的一弯秀眉;那双秋水寒星般的眼睛;风韵犹存;看得出曾经沧桑;非等闲之辈。
她叫杨淑慧;写信或写文章署〃周杨淑慧〃。她的知名度并不高。不过;那个冠于她的名字之前的〃周〃——她的丈夫周佛海;却是个名噪一时的人物。在汪伪国民政府中;周佛海当过〃行政院副院长〃(相当于副总理);当过〃财政部长〃;当过〃上海特别市市长〃;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大汉奸。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病死于监狱之中。
那男的三十四岁;穿一身蓝色干部服。他在出门前脱下了军装;摘掉了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符号。瘦瘦的他;戴一副近视眼镜;举止斯文;倒是一派知识分子风度。
他姓沈;名之瑜;就连他的子女也姓沈。其实他原姓茹;名志成。他的胞妹茹志鹃后来成了中国的名作家。
他本是画家刘海粟的门徒;一九三五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九三七年毕业后;他留在这所美术学校当助教。战争的烽火;烧掉了他的画家之梦。一九四○年;他离开日军铁蹄下的上海;来到浙江西南偏僻的遂昌县;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茹志成改名沈之瑜——因为茹是中国的稀有之姓;他不改名换姓很容易使弟妹受到牵连。不久;这位画家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当起参谋、文工团团长来。此后;他在陈毅将军统帅之下;进军大上海。解放初;他是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
沈之瑜跟杨淑慧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如今;他与她怎有闲工夫徜徉在黄陂南路上?
事情得从几天前的一个电话说起……〃你马上到建设大楼本书初版本写为〃海格大楼〃。一九九八年九月七日;据曾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多年的丁景唐先生打电话告诉笔者;应为〃建设大楼〃。来一下。〃沈之瑜接到了姚溱的电话。
姚溱此人;当年以笔名〃秦上校〃、〃丁静〃、〃萨利根〃活跃于解放前的报刊;尤以军事述评为世瞩目。外界以为〃秦上校〃必定是一员武将;其实他乃一介书生。他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六年;二十五岁的他在中共上海地下市委负责文教宣传工作。解放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一九五九年起;姚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三日逝世。
沈之瑜奉命赶往位于上海福州路上的建设大楼。解放后;此处成为中共上海市委的办公大楼。中共上海市委的首脑人物陈毅等都在那里办公。那时;只要一说去建设大楼;便知是去中共上海市委。
当沈之瑜一身军装跨入姚溱办公室;姚溱当即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干部杨重光找来;三个人一起开了个小会。〃交给你们两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姚溱用苏北口音很严肃地说出了这句话。
沈之瑜的目光注视着姚溱;急切地想知道这项不寻常的政治任务究竟是什么。〃是这样的……〃姚溱顿时成了〃秦上校〃似的;以命令式的口吻向他俩下达任务;〃这项任务是陈毅同志提议;经市委讨论同意——寻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因为我们党是在上海诞生的;明年七月一日是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要把寻找党的诞生地看成是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沈之瑜一听;显得十分兴奋。他是个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