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

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你看,意识有这么大。

   如果意识修持到能舍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

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

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都离不开意

识状态,这一点要首先认识。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

空无边处定

   佛学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细的差别,比方佛学讲到,唯识的无心位(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分五种:睡眠

、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和灭尽定。无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无想天是无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红教讲的“大幻化纲境界”,里面提到五、六种中阴境界。人死后到投胎之前的这个阶段是一

个中阴,是生死的中阴;从醒到睡眠是另一个中阴;呼吸的出入气之间是一个中阴等等。所以中阴境界也有很

多微细的差别。我们研究打坐、学佛、做功夫,就要学习认识自己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属于三界天里的无色界,已经超越了色界。无色界,顾名思

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质(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现象。

   四禅八定里面的四定,就是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

定。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从四禅到四种定,不一定是像楼梯一样,非要一层一层上不可。你可以修空无边处定

进入初禅,再由初禅到四禅,或由初禅到三禅、到二禅或任何一个境界,都没有一定的。不过,四种禅定的境

界,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细的差别。

   那么,空无边处定的“空”是什么呢?给大家作个比方,一个人学佛、打坐用功,有时候会说:“哎呀,

我今天念经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了,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只是偶然之间忘了色阴和受阴而已,还

不是这里讲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头之间显现的那个阶段,会说:“刚才好像没有我了”,实际上

,一瞬间那个没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阴,仍然是意识范围之内。

   所谓空无边处定,确是一种空,硬是做到有个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比方我们坐飞机,当飞

到三万公尺以上时,看到天空的那个感受。假想没有坐飞机,而是你就在那个高空,这个空的境界,比较我们

坐在这个房间里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这个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灭性很大的原子弹。但是空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正

如佛早就说过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风空觉识等七种东西。过去佛学讲到这里,大家都不从物理科学的角度

研究,只是一带而过了。

   如果你真想修这个空无边处定,打坐时,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

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佛经翻译时,也会把空无边处定译成色无边处定

。这个境界里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种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个光明的境界。等于我们在高

空中看到的那个虚空,虚空也是个东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的道理。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这个名词在佛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均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好像忽略了;但是

它很重要。

   识无边处定是意识境界,连带包括第七识及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觉,

耳朵能听,嘴巴能说,眼睛能看等等意识相互配合的作用。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是精神境界的范围,不

是“空”的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空,是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

的境界。我们不用去观,不用去观想一个什么佛像、空之类,而只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

放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都没起作用,可是有个知性,知

道一切,在虚空中有个虚空的知觉,都知道。这个是识无边处定。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颢)有两句诗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位理学家也是讲究静坐

的,也有其伟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接近识无边处定,也可以说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

这是“有”的这一面,不落在空无边处定的“空”的那一面。这个境界没有喜乐,什么气脉也都不在话下了。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意思来看,“无所有”不

就是空吗?不是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吗?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无所有同“无想定”又有

什么差别呢?无所有不是什么思想都没有吗?

   由此我们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顾亭林的一个比喻。顾亭林也曾研究过佛学,他的理解是佛学没什么好

研究的,它就是两个桶,一个桶空的,一个桶有水,佛学就是把那桶水倒过来倒过去,倒来倒去还是那么一桶

水。乍一听好像满有道理,智慧高的人听完只是一笑,你说倒来倒去还是一桶水,但到底还是两个桶啊,一个

是空一个是有,可见你不懂,还是个笨桶。

   要修无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识修练,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压住了。修到无想

还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天高层的天人境界呢。

   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一点,是无色界的境界。无所有处定等于《庄子》第一篇里描写的一

个境界,其中讲到,北冥有条鱼化为鸟,从北极飞到南极。《庄子》这里是比喻气脉,讲的是物理的变化,大

家以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实,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后两句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什

么都没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来讲,这个讲法就是无想的,无所有处定了。《庄子》这句话很妙,很有学问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

不多,其实很不同。无所有处定是意识自然达到的境界。用言语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

    无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达到无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无想。在这个无想

定的境界,这个知也是无想。

   得到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当然已经超过物理现象的色界

了。

   这里我们顺便补充一个文学典故。一个人修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连大沙漠都没有了,当然还有自己

,那个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所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只能用无想定、无所有处定等等,来描述这些不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十

九岁出家,第一个学的就是无想定,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说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

你说你不学这个,你学得到吗?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啊,这个境界的果报是无想天,那是无色界的高层呢!

非想非非想处定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这个定境是什么?与识无边处定有什么差别呢?

   非想就是说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觉。非非想,这个没有空,也不谈有,

是这么一个境界。严格讲,这个同独影境差不多。比如当我们睡下,将睡非睡的时候,或者走路时,一件事情

忘记了,脑子里忽然显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不是用心来的,这个就是独影显现出来的意识境界,跟非想非非想

有类同之处。

   再好比说;你很疲劳了,回家就靠在沙发上,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著了;说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时

你还会回答:“我没有睡呀!”这也类似非想非非想这个境界。

   再举例说,假设你观想一个菩萨或一个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时候,没有用心,又好像知

道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观想时也会产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修行作观想,作曼陀罗,认为到达了观

想成就,其实是落入这个境界里,自己还搞不清楚。实际上观想与识无边处定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了三年的无想定,修成后,讲了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

只是一种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坏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师,修这个非想非非想

处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后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也不是道,还是心理造成的一种状况,没有离开

意识思想。因此他又离开,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岁的人饿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头

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后,抛掉所有这一切,证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


   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初禅、二禅、甚至三禅,都还未离开生理的色阴和受范围,离不开气

脉的感觉状态。到了四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谈气脉了,气脉已经通了。但是,达到这个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

了?还不是。所以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说,现在

,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还不过是意识的境界。“法尘”,与第六意识相对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维、知觉、

和感觉;尘,外面的灰尘,还不是本身。“分别影事”,心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由思想功能变化而来的,还

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体。释迦牟尼佛当时对阿难讲:你不追寻生命功能的本体,只在这些功夫境界上转,

距离道还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切贤圣、阿罗汉,一切菩萨,他们的功夫都到达一定的境界了。

   当然有些禅宗祖师们,不走功夫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这里不谈这个路线。但到底他们只是了

解了最好的,最清净、美丽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还没有去见,没有走完全程。

要走过全程,必须要渐修四禅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

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

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

”,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

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

   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

妙有。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

   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

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