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帕贝把他的妻子从储藏室里放了出来,她虔诚的信心被证明了。真理获胜,邪恶降服,不信者改信。后来,帕贝和他的邻人们都成为佛陀忠实的追随者。
没有芥菜子交给佛陀
生与死,是凡夫世间的头等大事。但在佛教看来却非如此。圣者们常说:“纵使生生世世享用丰盛远超天人,并无丝毫快乐能生我心中;唯有自离轮回并使他人离轮回,方是我所唯一乐欲为!”
在耶稣基督500年前的佛陀时代,有个伤心欲绝的母亲要求谒见佛陀本人。她的幼婴刚刚夭折,孩子的尸体托在手上。母亲嚎啕痛哭,所有慈悲的比丘都为她祈祷。
慈悲的佛陀出来看她,以平静微笑的双眼凝视婴儿的尸体。佛陀难以言表的亲切与温和立刻感染了她。
妇人哭着对佛陀说:“至尊,我的儿子死了,您能让他复活回到我身边吗?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我们等了许多年才生了他,现在他却被突然的不治之病夺走。您无所不知,超越生死,请您展开法力让他睁开眼睛复活吧!这么快就从我身边夺走孩子,太不公平,我们知道您神通广大,求求您救救他吧!”她衰伤地恳求佛陀。
佛陀并未立刻答复,他轻轻地触摸幼儿冰冷的眉毛,然后说:“善女人,到城里去,向每一户从没有亲人死亡的家庭讨一粒芥菜子,当你收集好这些芥菜子时,带来见我,我或许有些办法。”
妇人太高兴了,她向佛陀顶礼并恭敬地吻佛的双脚。佛陀把手放在她头上作为加持。然后妇人急急忙忙抱着孩子的尸体离开了,赶着挨家挨户去找没有死过亲人的家庭讨芥菜子。可是整整一天过去了,根本找不到哪一家没有死过亲人。人们听说了她的悲惨遭遇以后,都十分同情她,愿意给她芥菜子,可是她坚持一定要符合佛陀所说的条件。
到了黄昏她累得支撑不住了,还是没有找到一粒合乎条件的芥菜子,但是在她烦忧的心里逐渐了解到一件事。
“这不是所有众生必经之路吗?”她自忖:“所有的家庭都经历过悲痛,不只是我一个。所有的人有生也必有死,这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原来佛陀是用这种方法来教我真理!”她顿时明白过来,于是对着佛陀住处的方向恭敬地顶礼。
日暮之时,那死去的婴孩仍在怀中,她回到了佛陀暂时的住所。虽然妇人一粒芥菜子也没得到,但她并非空手而回。她的内心已经了悟,就像那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光明。
她一步一拜地走向佛陀,把死去的儿子放在佛陀面前,说:“慈悲的正觉者,我现在知道人死不能复生。您要我去向那些从来没有亲人死过的家庭讨芥菜子,而这样的家庭我一户也找不到。现在我明白了,真理之光已唤醒我了。请将这个可怜的小孩火化,并请为他祈祷吧,您给了我和生命一样伟大的礼物,我相信您的祈祷一定能让这个小生命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最后得到解脱与开悟。”
全知全能的佛陀微笑着应允了。
反求诸己
相同的语句由不同的人讲出来,其效果也会不同。伟大的导师们往往拥有一种“具身威德”,佛陀无疑是这些导师中极重要的一位——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一位的话。
有一天,佛陀在乌鲁瑞拉附近浓密的森林里禅坐。忽然有一群愤怒而焦急的村民闯到他面前,问他有没有看到一个女人从这儿逃走。
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原来,他们中有一个有钱的单身青年,前一天晚上,他宠爱的妓女发现了他藏在床下的钱,偷偷地拿着跑了,于是他的邻居和朋友全部出动帮他追捕,恰巧在这儿遇到了佛陀。炎热的森林里到处是瘴疠和猛兽,折腾了一夜,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
佛陀没有立刻回答他们的询问。等大家都安静下来以后,缓缓地开口说道:
“与其在危险的丛林里毫无希望地寻找金钱和一个女人,何不好好寻觅你们真实的自我?”
佛陀焕发出宁静、安详的容光震撼了疲惫的人们,他们忘记了原先追小偷的事,认真地思考佛陀的话。
后来,这些村民都成为佛陀的追随者。那个单身的青年出了家,并且证得了果位。
松紧要合宜
既不住于左,
亦不住于右,
这就是中道。
一段木棍想要顺河而下,
它应该如何是好呢?
印度僧人苏诺那努力地学习禅坐,非常精进。可是日复一日,却似乎毫无进步。
苏诺那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放松、不够专注,可是他越是想着要放松就越是放松不了;越是努力要控制散乱的念头,念头就越多。他的精神很苦恼,觉得在修行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
于是他就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亲切地询问:“你还记得你年轻没出家前是怎么调西他弦(西他是一种印度乐器,类似吉他)的吗?什么时候的音乐最美妙?是弦紧绷呢,或是弦松驰的时候?”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非常清楚每个弟子的过往,苏诺那以前的确是个乐匠。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尊贵的佛,中道与平衡永远是最理想的。”苏诺那说。
佛陀点点头,微笑着说:
“修禅定也是如此,年青的比丘。同样的,你必须调整你心的松和紧,慢慢地找出最适合你的情况。不要过分担心进步的问题,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练习,练习,还是练习!”
关于禅定的修行,西藏施身法祖师玛姬拉准唱道:
只要安住于自然状态中,
为何尝试在空中打结呢?
先松松地上紧,
再松松地放宽,
不执守于一切。
当它走时,就让它走。
宽坦安住在你当下之中。
高贵广大的心量最重要
从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师兄撵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遥弃,走向寺门口;因恋我佛教,实不愿离去。
佛陀及时来,以手抚我头;领我回寺中,殷勤牵我手。
佛陀施慈悲,赐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洁,习禅修观想。
我遵佛之教,于法用情深;为求罗汉果,登时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3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因为你上一世是一个过度骄傲的婆罗门学者。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拥有神通。所以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亐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能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巾,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