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当这个人碰巧撞到正确的老师与正确的法门时,这种“白痴似地虔诚”才有作用——他就好像是被好的导游沿着平直大路带领前进的盲人一般,无疑地,他能走到目的地;否则的话,非常有可能会发生不幸,因为他很可能遇不到好的导游或者道路险峻难行,很容易失足坠落而死。这种人也很难利益其他众生,因为他没有分析过是非好坏,根本不清楚向哪里走以及为何向那里走;就像是个盲人,无法告诉别人依道而修是件好事,因为在他抵达最后目的地之前,连自己都不能确定。
  有时候,我们为了非常肤浅、非常情绪化的理由来修行佛法。我们在演讲厅见到某位老师感到心血来潮,或是念了几本有趣的书似乎证实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把这些头脑简单的原因当成修行动机,然后就把虔诚心丢在任何出现的人或事物上面。也许我们有许多问题,也曾经听人家说过佛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佛法的确是这样,但也只有一阵子。我们喜欢某个老师,可能因为他给了我们常识性的建议,或者是心仪于他的外表,但这种虔诚心能持续多久呢?
  一段时间之后,你开始看到错误的地方,这可能是真的有错误,也可能只是你的投射而已;不论是哪种情况,你都会埋怨老师或埋怨修行之道。其实你从未检查老师和法门的性质,只不过一时冲动就跳了进去;这种随便的虔诚一点都不稳定,这也是有些人永远都在换老师、换法门的原因,这种状况的利益有限——至少对自己、对别人而言,都浪费了许多时间。
  筑基浅薄的虔诚心,受到一点轻微的打击,就会全部瓦解;然而,理智的虔诚是无法被摧毁的。在你沿着修行之道前进的时候,无疑地,会遇到许多障碍;如果能明智地探讨佛法的运作方法,了解自己在修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修,那么当障碍发生的时候,你就不会失去信心了。
  第三节  善知识
  未经分析就选择善知识,即一般所谓上师的时候,也会为你制造麻烦。要缔造譬如忠诚欣赏上师、正确地接受教法等成功的师徒关系,必须要有正确的上师、正确的弟子,包括情绪的状况,以及正确的条件才行。
  选择上师,就像选择一位能共创家庭传承婚姻的伴侣一样,是一个敏感与个人性的决定,而且还比这个更深刻。谁是你最好的老师,这点绝大部分由你决定。如果你需要一种严格的制度帮你重获健康,那么一位严峻的医生,讲你须要听但不一定想听的忠告,可能最合适你。师徒之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因为弟子没有分析、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是什么?或者弟子缺乏明确的目标;在这些情形下,上师以及老师们只会让弟子更加混乱,而弟子便毫无目标地从这里漂到那里。
  善知识在佛法修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他是老师、模范和参考点。有一种陷阱是:上师的外观虽然是人类,但是我们在情绪上却期望他是超人,超越大家,完美得有如天神。我们希望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但同时又能和我们在人的层次上有关联——我们希望他既近又远,既远又近。这是我们烦恼运作的方式,也是有时候师徒关系变得这样棘手的原因。“自我”总是同时有许多不同的、矛盾的要求,这使得我们难以决定我们真正希望从这种关系中寻求什么。
  当你和上师一起参加社交活动时,你比较喜欢他表现得像正常人。如果你请他到餐厅吃饭,他穿透墙壁飞进来,吃饭时一直浮在椅子上好几尺,没有咬一口食物,却把营养从食物中神奇地吸走,那么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你无法和他一起做些普通的社交活动;但是当你遇到麻烦,你又希望他能表演一下神通。理性的分析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曾经研究过、思考过、发展了一套对于修道的理论性了解,那么闻、思、修就成为结合师徒关系的钉子,不论生起任何有冲突的烦恼,这种关系也不会动摇。
  大乘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因为他擅于扮演平凡与特殊的双重脚色。他示现神通,却仍持钵乞食如普通僧人。出身高贵、心地谦卑,他是完美的宁静形象,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许多老师可能也具备那些如佛一般的功德;即使没有,弟子也会想像老师具有这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师徒关系如此敏感的原因。这些年来,太偏向理性的弟子,每当事情不对劲时,总是责怪老师,但是这种误解需要两个人才办得到——失败的师徒关系就和失败的婚姻一样,几乎永远都是双方的错。
  虽然有这么多潜在的问题,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市面上有许多手册和说明书,但如果你对那件东西完全陌生,光是一本手册,也不可能给你多大帮助;就连录音机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例外,最好由一个知道如何操作的人告诉你怎么做——特别是学习如何真正走上修行之路,因为修行甚至比动大脑手术还要复杂与诡异,你真的需要一位向导。至于师徒关系如何,就要看你的智慧和勇气了。
  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有许多追求财富和名声的人自称是老师;因此依循着一条已经发展得很完整的道路来修行,总是要比参加一人自创的宗教来得安全些。那种宗教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但是却非常危险,因为它们缺乏可以依循的记录让你用来判断它们。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种新药,宣称这种药能治好你的病;而你知道这种药还没有经过彻底的试验,因此很难完全相信这种药以及开这种药的医生。你可以选择吃这种药,或是选择已经建立得很完整、彻底试验过,而且历代以来都证明有效的医疗系统——即使从世俗的逻辑观点来看,后者也是较明智的选择。
  找寻善知识时,注意他应该具备的特质,包括:他很慈悲、关心你,对于理论和修行都有完整的了解,有不中断的上师或教法传承,尤其是他不会以任何理由、用任何方法占你的便宜;也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他关心别人超过他自己。这些都是上师会显现的一般特质,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诠释。你的上师可能要你替他买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这可能完全是自私的要求,因为他是唯一乘坐那部车的人;不过也可能是为了利益你而做这种要求,给你一个机会修布施——这是非常微细的事,没有固定的法则引导你。
  如果你对特定的哲学体系很有兴趣,不妨深入了解,这非常有帮助。佛陀曾经说过,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寻找外在上师的时候,究竟的力量仍然应该放在内在上师,也就是你自己的智慧上。重点在于,有时候首先需要外在上师以唤起内在的智慧。这里有另外一种陷阱必须很小心:上师最重要的脚色就是粉碎并处理你的“自我”,但是你的“自我”精于窜改,可能把上师变成它的装饰品,就像说:“我是某某人的亲近弟子”。
  和上师相处的要诀是:在你许下任何承诺前,先分析上师、分析法门、分析所有相关的东西。和老师相处时,永远要注意:是你的“自我”在做一切的判断,不只是对上师,也对一切事物、一切人做判断。一旦你做过彻底地分析,选好了上师之后,就不要再理会以后的判断,这样子师徒关系便能继续发展;因为“自我”遭到围剿时,它的判断并不可靠,而如果你的选择是好的话,你的“自我”可能会面临猛烈的围攻。最好能仔细思惟自己希望以及须要从上师那里得到什么,而不要花太多时间待在上师身旁。可能上师每晚都到酒吧去、通宵打麻将、白天睡觉,但是每过一阵子,他就告诉你一些适合你心灵的东西,难道这不正是你所需要的吗?其他的一切,对你的生命而言,既不重要也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最佳的态度。
  第四节  心的训练
  如果你锻炼身体的话,身体就会变得更健康、更强壮、更受你的控制;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心。讽刺的是,世上充满了健身中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心的健美。心的训练很必要,因为心是“自我”的基础,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容易受操纵、容易因为肤浅的赞美而满足、容易受到无意义的批评或毫无实质的恶言伤害;它也经常太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
  心的训练,最终是要让我们成佛;但是相对上,它对于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影响。训练自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自在地使用它,例如,如果你的心经过良好的训练,就能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中调整心理,对于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这就是所谓超然之力。
  训练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能使用心更大的部分。目前,你只用了心的一小部分,就连这一小部分也被各种愚钝和烦恼所削弱。如果你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让心的功用全部归你所有并自由控制,你就可以具有创造性、耐心,具有艺术天分,或任何你想要的。那么,即使你的身体老化,头秃肤皱,而你的心仍然继续成长、更有活力。
  你训练身体,只能利益此生;训练心,就能带到后世。人死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在此生与来生之间承受某种震撼而让人有些混乱,就像头部受到撞击会使记忆暂时丧失一样。但是,心的训练是对无形的东西作无形的训练;因此,形相的破坏,例如火葬、土葬等,并不能消灭它。
  让心寂静或调伏自心,是训练心的另一种描述。当我们生气、兴奋或处于任何强烈情绪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自制,完全被吞没掉。通常,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情绪占据了;就算是知道,甚至于情绪爆发前就已经知道,我们仍然无力阻止它的泛滥。一般常识都告诉我们,太多的愤怒对健康不好、嫉妒只会增加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未受训练,因此这些情绪仍然把我们变成了它的玩偶。
  我们的心被惯坏了,很狂野、很粗糙,其中大部分对我们都非常陌生,几乎就像未经探寻的蛮荒之地。我们对于自心所知既少,又无法控制;不止任何短暂的烦恼都能占据心,甚至连记忆等心理本有的工具,在我们需要时,也无法依赖它们。有的时候,即使你急得要死,也无法想起某个电话号码或地址;这是因为从你得到那个电话号码到努力去想起它之间,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其他念头,你的心里麻木或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起来。同样地,这也是由于心没有受过训练,就好像心完全不属于自己,而是个分离的实体——它忽视你的希望,爱到哪儿就到哪儿,做它想做的事。如果你的心有任何主人的话,那就是烦恼“自我”了。
  在普通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当好人,也喜欢仁慈、体谅、开明等美德,但这些我们很少能做到;即使我们比较喜欢当坏人,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坏下去——因为我们未受训练的心无法加以控制,使我们无法完全培养出自己希望的品性。未受训练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样,不论你花多大力气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卷回去了。它的过程就像这样:你下定决心不再当自己欲望的奴隶,但是当遇到什么吸引你的东西时,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样东西,把它当成最可爱的东西,授与它足够力量来俘虏你。以这种方式,心创造出一张大网缠住了自己,对不同的事物染上瘾头,使这些事物变成不可或缺——没有它们,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佛陀教导了许多方法来训练心。事实上,佛陀一切的教法都可以认为是训练心的方法——包括了佛、法、僧等概念。哪种方法最好,要看你的情况;有些学者蔑视比较严格的方法,例如到庙里去严守清规等等,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对于某些人而言,是绝对必要的。
  第五节  禅修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许多论典中都认为,即使你非常博学,做了广泛的分析,也听闻了许多教法,除非能把这些应用到实修上,否则就像种了稻却不去收成的农夫一样,你没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
  禅修的方法有无数种,有些禅修只要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况,而有些禅修则用一些技巧强迫心进入一种更清晰、更鲜明的无碍境界。有些法门用相反的思惟对治烦恼波浪,譬如以慈悲观对治愤怒;有些法门则用类似的念头或烦恼来对治那个烦恼。
  大火可以用水去熄灭,但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火攻火,也就是放一些小火或利用爆炸控制大火,以阻止大火的蔓延。同样地,有些禅修技巧本质上和你所具有的问题很相似,例如,假设你的贪欲很强,你可能适合修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