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摄,染慧能障善见,招感苦果,故称招苦为业。恶见可开为五种,即:
1.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种种谬误的见解。︽广论︾曰:
﹁云何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2.边执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后断灭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见或断见。︽广论︾曰:
﹁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障中道出离为业。﹂
3.邪见:邪见是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广论︾曰:
﹁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不生善为业。﹂
4.见取见: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广论︾曰:
﹁云何见取,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胜、为极,染慧为性。。。。。。。即彼诸见所依之蕴,业如邪见说。﹂
5.戒禁取见: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盘之果。这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广论︾曰:
﹁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疲苦所依为业。﹂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

 十种小随烦恼
随烦恼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称中随︵自类俱起、遍不善性︶。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小随。
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现在首述十种小随烦恼如下:
一、忿心所:忿者忿愤,是对于违逆之境,所产生粗暴的身语表业。︽广论︾曰: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谓持鞭杖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愤,执杖为业。﹂
二、恨心所:恨者怨恨,怀恶不舍,引起极度烦恼。︽广论︾曰: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能与不忍所依为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三、覆心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广论︾曰: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于自罪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四、恼心所:恼者恼怒,于忿恨之后,遇违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五、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广论︾曰:
﹁云何嫉,谓于他胜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六、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广论︾曰: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悭,耽着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
七、诳心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广论︾曰: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谄心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利益的目的。︽广论︾曰: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已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九、憍心所:憍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广论︾曰: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着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着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持,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十、害心所:害者损害,心无悲愍,损害有情,是不害之反。︽广论︾曰: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瞋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 中随与大随烦恼
中随烦恼二个,曰无惭、无愧:
一、无惭心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广论︾曰:
﹁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此在︽识论︾则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无愧心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广论︾曰: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大随烦恼八个,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一、掉举心所: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障碍禅定。︽广论︾曰:
﹁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奢摩他者为﹁止﹂,即是禅定。
二、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碍轻安和智能。︽广论︾曰:
﹁云何昏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眛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毘钵舍那是﹁观﹂,与奢摩他合称﹁止观﹂。此又称定慧、寂照。
三、不信心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认可。︽广论︾曰: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四、懈怠心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广论︾曰: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五、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荡纵逸,于染法不能防,于净法不肯修。︽广论︾曰: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广论︾曰: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七、散乱心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广论︾曰: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八、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广论︾曰: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 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称不定者,指其于识||八识心王,性||善、恶、无记三性,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故曰不定。
悔心所:又名恶作,对于先所作事生起悔心。︽广论︾曰: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
此在︽识论︾中则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
眠心所: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能。︽广论︾曰: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睡眠之时,心极闇劣,身无力用,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所以适度睡眠是为善法,过度睡眠是为恶法。
寻心所:寻者寻求,对事理粗略的思考。︽广论︾曰: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麤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麤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麤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寻谓寻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心所:伺者伺察,对事理细密的思考。︽广论︾曰: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念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此在︽识论︾中则曰:﹁何谓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第九讲、行蕴中的不相应行

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大乘广五蕴论︾曰: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应行法,具足应称﹁色心不相应行﹂。此在五位百法中,是五位法的第四位法,计有二十四种。但在五蕴中,则列入行蕴统摄,行蕴中有相应行与不相应行两大类,相应行是四十九位心所有法︵以不摄受、想故︶,不相应行就是得等二十四法。此二十四法何以名不相应行呢?不相应行有下列三义:
一、不相应行无缘虑的作用,故不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