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无间罪,为极重,以无间即生地狱,故有因此谓无间无中有者,实不应理。若无中有,则死可以直接生有,中间便无刹那之间隔。则生禅天及地狱诸处者,中间经过距离时间甚长,以何身经过此距离耶?五无间罪,死有後成立地狱中有,即生地狱。云无间者,以其中有不以他缘改变,故名,非无中有也。又有谓中有可见前生尸身,及眷属围绕等,便生惨痛悲恋,因此有中有开示及闻解诸法,不知识既离身,前业已尽,即无关连。中有为成办後世而有,如何能反恋前生尸体、眷属等,此说毫无根据。又有谓中有前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後生形,此说亦无根据。世或有死者现前身形,皆为鬼物所假托。如弥勒日巴弟子故事,兹略述。昔弥勒巴有弟子,初习外道,能筑坛扬作法,召致灵魂施食,众人皆能见之。弥勒日巴另遣其弟子热巴细把,拘其一,令其自承实说,果承认为鬼,为图哺啜而来。故世之谓见死者,无非假托,以死者中有已变为二世形像矣!或问生盲及跛者,其中有是否亦属盲跛?须知中有无实质,乃大概具身根相,故非复盲跛。又中有寿量。在《俱舍广辨》中,有问,七七日尚未得身,继死有否?答:以业熟故,必招後有,决无过七七日者,故中有寿量。如未得生缘,极之不过七七日;若得生缘,则长短无定。未得生缘,即易其身,乃至七七,定得生缘。因此,或有疑中有七日易身,岂非尚有死有?当知成中有身,即为惑业所致,既为业感,必有所感之生缘,故至多七七,必得生缘。七日不得,则易身如换衣然,不经死有,故不当疑其尚有死有也。《集论》云:”七日亟住。”因此後人多误解,谓七日以後,尚无生缘,即寄托於兽等身中,此极不应理;以中有身缘其当生身形,既未成兽中有,如何寄於兽身。故本宗承认中有寿极七七,中间可以变易其身。世有为亡者修法,必七七日内乃始有效,以其身可易故。中有变易,因有余业势力,可变易中有种子,故人之中有,以善业力又可变天之中有。天之中有,以恶业力,又可变为地狱之中有,其他类推。
二月初三日讲
癸五、次於生有结生之相
“次於生有结生之相者,《瑜伽论》云,若胎生者,於父母精血起颠倒见,尔时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见眠,於彼爱著。《俱舍》说为见父母眠也。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於母思离,贪与父交。若生男者,於男思离,贪与女交。是欲起已,从而趣向。如是男女支体,余渐不现,唯见男女根相。对彼起瞋,中有遂灭,而成生有。复以父母贪爱俱极,最後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与和合,住母胎处,状如凝乳,与彼俱时则中有灭。与灭同时,以结生相续之识力,有微细余根大种,和合摄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尔时入胎之识,诸许阿赖耶者,为阿赖耶?诸不许阿赖耶者,则为意识结生也。”
生有,分胎、卵、湿、化。就胎说,《俱舍》谓,胎生中有,生颠倒见,当得男身者,则妒男而爱女;当得女身者,则妒女而爱男。《瑜伽》谓,中有天眼,见父母所出精血,父母为眠相。《俱舍》谓实见父母眠相,以倒见趋之,男女身相不现,但见男女根相,起瞋恨心,中有即死,於父母精血中结生。以上二说,《俱》谓从父母胎门入,《密经》则谓从母顶入,或口入,一说随父精而入。中有与生有同时生灭,识入精血,以识原有生根之力,即成微细根种子,如乳得酵,诸根随生。一说由识即使精血成根。一说由识使精血生四大,由四大成根。此处所说之识,在许赖耶者,即名为赖耶;不许者,即名为意识。《俱舍》谓,入胎有三种:一、到产门,二、入胎,三、住胎。凡夫以业受生,故到产门即不自知。转轮王以福胜,入胎时自知当入胎,不过入胎後乃无所知。辟支佛以智慧胜,不但知入胎,且自知住胎,惟不知出胎。佛则福慧皆胜,到、入、住,三皆明了自知,并知出胎。自转轮王至佛,皆不由倒见入胎。
“若於生处不欲去者,则不赴,不赴则不生。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如宰羊杀鸡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於其生处,如於梦中而有羊等,以昔串习之爱乐,即往赴彼;次於生处之色起瞋,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如是於地狱及大瘿饿鬼中亦同。凡当生於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於其生处,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於彼欢喜,思欲奔赴;由於生处起瞋,中有随灭,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说也。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与此相同。”
入胎时,凡於生处不欲者,即不结生。但地狱等,虽非有情所欲,然由生时习非律仪,如屠儿死时,生处,妄见鸡猪,以其屠宰欲乐牵引,追捕鸡猪,至则不见,但见地狱,中有发愤而死,即生地狱。如生饿鬼,则生处妄现财帛,至则财帛不见,见饿鬼境,於是中有发忿而死,即生饿鬼。推之生欲色诸天者,其中有均见同类而往,因憎生处,中有遂灭,即成生有。
“《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生贪染香气,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又若生热地狱者思暖,若生寒地狱者思凉,中有趋之乃生,此注中释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论注》。”
总之,贪习甚者,其生处现可贪境;瞋习甚者,生处现可瞋境,因此奔赴而生。至於湿生因贪香气,至则受生。化生贪住处,至则受生。又生热狱者感冷,一念求温而生。生寒狱者感热,一念求凉而生。生饿鬼者,感胃不舒,念不欲食一念而生。卵生与胎生同。
二月初四日讲
以上因求出离,故思苦谛,因思苦谛始知轮回是苦,遂追溯苦之根源而思集谛。因思集谛,知苦根为惑,由惑业牵引,遂知生死相结情况,知生死相结情状,即能断除生死。在《略论》则认为能知四谛,已断生死有余。在广论更加十二因缘法,知生死缘於无明,更能从根本处破除,十二因缘诸支,皆互为因果,龙树谓如旋轮,无首尾,无始末。业与无明,孰先孰後,皆不可说,如卵如鸡,故同旋轮。不过就一生说,暂以无明为首,例如鸡由何成,曰卵成是。但不可执无明一定居首。若果如是执,则在因缘有头尾,生死成为有边际矣。颇公云:”以‘无明’为种子,以‘行’为播植,以‘识’为田,以‘爱取’为粪土,以‘有’为苗芽。”盖由无明缘行造业,以爱取为助缘,遂有有支,此有即死有後之生有。以有生有,遂有识以入胎,遂有羯罗蓝位,即为名色;有名色即有六入、触、受,遂有生。第二刹那即有老,由老即有死。兹再分析言之:(一)无明。即昧於无我理之谓,复分为二:一昧於人无我,二昧於法无我。无明如盲者,崩崖坠壑皆所不知。(二)行,即造业。无明为发动造业之心,行为所造之业。譬如造盆者,大小方圆种种之碗,皆可以造。行亦如之,能造善恶不动之业,以成六趣种种之果。(三)识,分因位识、果位识。因位识,由业熏成种。由死有後入生有,成果位识,卵生胎生,在果位识时,只有第八识,或第六识(胎卵二生,初但有意识,後生诸根)。化生湿生者,果位识时,六识皆具。但此皆有漏识,以由无明业所熏成故。识如猿猴,六入如六虚窗,猿猴可由窗视外各方,识可从入外缘。此说似仅许一种识。但中观许六种,唯识许八识,亦有许九识者。(四)名色,名即受想行等蕴,色即色蕴。因受等无形可得,依假名而名之,故曰名。初入胎时之羯罗蓝位,凝滑之质,即色。识入其中,有受想行等合之故名为名色位。名色如行船然,舟与舟子、舟具,缺一皆不得渡。名色不具,则不能引六及触处。(五)六入,即六处。处谓能令识取境者,故名。於七七时,开出眼耳等五根,即可取境。六入如空室,眼耳等是虚空故。(六)触,触即根境相接,如人饮乳。(七)受,因根境相接,即生苦乐舍三受。受如剌入目,顿生觉感。(八)爱,即贪著蕴具,如嗜酒人,不知满足。此亦即是业。可取後有。(九)取,即爱之增长,如热则贪取凉,冷则贪取温,亦如猿之取果,不自知足。(十)有,有谓已有後身在内。如孕妇已有胎在腹。(十一)生,即从胎门生出。(十二)老死,即蕴之转变。蕴成之後,日趋衰变,衰变显著时即老,分离时即死。老死与蕴,如负死尸,互相背向。此十二支因缘之相状也。摄之为二:一、能引所引,二、能生所生。能引,即无明、行、识三支;所引,即名色、六入、触、受四支。能生、即爱、取、有三支;所生,即生、老死二支。若无能生支,虽有能引、所引诸支,乃不感果,譬犹种子不入土,不经肥料等助缘,不至生苗。若无能生支之爱、取、有作缘,则能引之无明、行、识,与所引之名色等,与所生之生、老死等,各各别别住,不能和合,即不能成生死流转。十二有支须会通三世,乃能完成,譬如此生昧於真谛,随(一)无明转而(二)造业。熏种成(三)识,至死时因贪身起(四)爱,因爱身(五)取身,即(六)有中以识入胎。而有(七)名色、(八)六入、(九)触、(十)受、(十一)生、(十二)老死。故此世有能引因与能生因,下世乃能有所引果与所生果。又如此世能引为人因,而能生为地狱因,则第二世所生果为入地狱。必至第三世地狱报尽,又酬人因,而得所引之人果,故三世乃完。十二支总摄为惑业苦三,惑为无明、爱、取三支,业为行、识二支,苦为名色乃至老死七支。龙树云:”从三复生二,从二复生七,数转三有轮。”故生死惟十二支,流转根本,由於无明,故当认识无明,断除无明。昔印度有中边二王,先仇後好,边王赠中王宝衣,中王苦无以报,因问佛,佛为画十二因缘为衣,请边王至,出以献。边王见之,思惟其义,中夜遂证道。故思十二因缘,利益甚大。以上正修此心竟。
二月初五日讲
己二、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如是从苦集二门,审知世间之相,若仅生起希求舍离,及於寂灭希求证得,虽是出离之心,然犹嫌不足也。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於彼宅狱生若何不乐,则欲求逃脱之心,亦当生起若何之量。然後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
发心方便,不仅思苦集二门,若思十二因缘而发心亦可。十二因缘分流转还灭,由思惟流转苦,即生厌离;最可厌离者,惟老死。如何能断老死?老死由生而来,当断生;生由有,即当断有;有由取,即当断取;取由爱,即当断爱;爱由受,即当断受;受由触,即当断触;触由六入,即当断六入;六入由名色,即当断名色;名色由识,即当断识;识由行,即当断行;行由无明,即当断无明;是即还灭法。故十二因缘,统由无明而生,能治无明,即断生死,即名涅槃,或曰寂静,或曰出离,均为无明尽後,生死尽,所安立之假名。取由十二因缘思生死苦,欲舍生死,证得涅槃,是一种发心方便。如由本论所说苦集二谛思生死苦,求出离轮回,亦是一种发心方便。但仅具出离心,尚为不足。必如居火宅,处牢狱,刹那刹那,岌岌不可终日,急求出离。具如是心境,方合生起出离心之量。出离心。在藏文有二种 一为”额龚”,即出离义;二为”踏 ”,即解脱义,意俱相同。宗喀大师释云:”如何为出离,一、不贪世间圆满,二、昼夜不断发厌离心。具足此二,方达出离心量。例如遇一贪瞋缘会,随眠而现起身语意三业,皆随彼力而转,有不能自主之势。真生起出离心,亦须如此。一遇出离缘会,出离心即起,三门随之而转,如是始足证明出离心已生起。”
“如夏惹瓦说,若置酒上之粉末,仅口面而浮者,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如是,而求灭苦集之解脱,亦与相同。是故须虽欲修解脱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於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仅随语而转。此当数数修习之。”
此谓仅口头出离心,则不能生大悲心,更不能生菩提心。故欲修出离心,必须如火上加油,发生猛势。以真实出离心,为真实菩提心之根本,乃成佛之正因,最为重要。菩提心无先後,而有大小;菩萨成佛之迟速,即视菩提心之大小而分,释迦发心在弥勒後,而成佛在弥勒前,即其明证。释迦之菩提心特大,亦即由其大悲心之切,出离心之强而来,行者不可不知。
二月初六日讲
己三、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或曰,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