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缺,更取别器汲之,略无怠色,僧曰:“子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不出。僧弹指,锡飞泉涌,僧即随去。
憨山 古传云昔有梵僧,从魏孝文帝,乞一臣具地,帝许之。僧殿卧具,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骇之,驰骑而去,帝闻山铮然,顾之,趿然随后。帝曰:“尔憨耶?”山及止,故以为名。
文岫山 台之西北四十余里。
宝陀山 台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秦戏山 台东北七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竞注。过繁峙城北,经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入真定平山,左绕台山三面。
中台 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与西北二台接臂,南眺晋阳,北俯沙塞。有五溪发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经》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即此也。万仁甫诗:“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其灵迹三十二。
灵鹫峰 台东南支山,今称菩萨顶,宛似西天灵鹫山,故借为名。正秀诗:“大士栖灵地,何缘得共登。光中披梵夹,象外见真灯。举杖风堪御,腾身虚可凭。人天相接处,知是最高层。”镇澄诗:“青山藏白社,寂寞隔尘寰。钟声丹霄外,楼台翠霭间。鹤依双树老,僧共野云间。欲识曼殊面,还应过别山。
甘露泉 台右。
大宝塔 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万历间圣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晋阳王道行诗:“浮图屹立奠坤仪,从此群山势尽卑。百丈高僧无我相,万年天子竟檀施。轮光遍入星河影,金色浑成世界奇,借问曼殊何处是,欲从言下决狐疑。”镇澄诗:“浮图何缥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佛足碑 在大塔左侧。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吒釐精舍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言:“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后外道辈嫉心除之愈显。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贞观中,玄奘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太宗敕令刻石祖庙,以福邦家。至明万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此梦真也。”遂倾囊,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佩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此圣神嘉赞也。镇澄赞:“巍巍大雄,浩劫忘功。神超化外,迹云寰中。刹尘混入,念劫融通。开兹觉道,扇以真风,竭诸有海,烁彼空濛。岩中留影,石上遗踪。碎身作宝,永益群首。稽首佛陀,悲愿何穷。
文殊发塔 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色若金,随人视之不一。法本赞:“昔有监毵女,领犬复携儿。入众乞辰齐,既得还索之。我固无贪妬,憨尔多瞋癡,个中无是物,何必生嫌疑。飞空明玉相,断发留金丝。大士乘通去,灵迹万古迹,绀塔凌云霄,慈光破世迷。稽首大智王,神功不可思。”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钦者生慧。觉玄诗:“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
杂花园 大塔前,唐末改筑戒坛,今为空壤。
凰林谷 台东西谷。
西天洞 凰林谷北岭。
梵仙山 台东南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成道。秋崖诗:“爱玩吾家紫府山,溪云老树共僧间。乾坤谩说逢莱异,闻者虽多达者难。”觉玄诗:“山头紫气日长浮,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
井沟 梵仙山西。
杨柏谷 井沟南。
九龙冈 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龙岗,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镇澄诗:“山色苍苍锁暮烟,令公遗塔白云边,将军忠义乾坤并,千古清标尚凛然。”
竹林舍利塔 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敦,内银匣,中有疏璃瓶,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系宋僧云宗藏之。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灯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盒,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镇澄赞:“无边浩荡春,寄之在纤草,万里长天色,印之于盆沼。佛身等太虚,促之在微眇。至道无古今,圆通绝大小。一盒藏法界,神功自天巧。稽首共瞻依,谁识衣中宝。”
清凉谷 在台南四十余里。
古清凉 在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若。翰林顾绍芳诗:“窈窕迥峰众木阴,凭陵双屐暮云深,千盘磴里开僧寺,万壑泉中出梵音。室利西来曾示迹,清凉此地足栖心,亦知世纲终成幻,一钵何年倚道林?”
清凉石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杨彩诗:“禅林此石自何来,胜迹长留说法台。独伴白云迷岁月,寒风暑雨任摧颓。”镇澄诗:“一方灵石倚山峦,劫火曾经体正完,造化刻雕文藻丽,风云磨拭正光寒。瞻依尽灭多生障,摩触能令万世安,更有一般难信事,包容法界未为宽。”
清凉泉 在清凉谷北岩。真觉诗:“迸珠鸣玉下危巅,上有清凉没底泉。涓滴尚能消热恼,百川虚作浪滔天。”
罗汉洞 清凉谷北岩畔。真觉诗:“清凉自是圣贤居,现有文殊领圣徒。洞室镇常闲说法,游人还听解知无?”
清凉桥 台南溪上。
万年冰 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厦不消,地多静居。
寒山石 台东南三里许。
玉花池 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于此过夏,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觉玄诗:“何代池开白玉花,香风拂拂散天涯。云行尊者飞空去,万古芳声不浪夸。”
伽蓝沟 台之西北。
万圣澡浴池 中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临之,于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华、锡杖之状。人或以为菩萨盂掌之所。故四方之民,于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后人凿方为砌,构亭藏之,而灵相遂隐焉。觉玄诗:“六月中台既望期,圣凡交会在斯时,想应千佛同来此,一夜云生澡浴池。”正秀诗:“一池清且浅,甘洁胜琼浆。能洗愚疑垢,还生定慧香。光浮千界白,色映四天苍。无以凡情测,神哉不可量。
太华池 在台上西北隅。唐传水深丈余,古见今者,深浅不定。临池监影,令心划然。镇澄诗:“灵沼开云际,泠泠下翠微。虚涵千嶂碧,影落四天辉。曾与仙人掌,还停客子机。登临春欲尽,花雨晓霏霏。”
祈光塔 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觉玄诗:“一上中台自激昂,却将身世两相忘。彩虹五色圆光现,人各居中不在旁。”
台中舍利塔 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雨大震,塔乃正焉。丘坦之诗:“四台环四面,金殿向中开,理宝方成塔,祈光别有台。鸣钟千谷应,听法万人来。莫怪牛山哭,浮生真可哀。”
师子窝 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唯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紫柏真可诗:“狐兔成群白日嗥,天开此地育金毛。翦除荆棘凭君相,培植栴檀在我曹。静蔼刳心成大义,法琳张膽建清操,祖宗风格陵夷尽,哮吼扶巅敢惮劳。司马赵国麟诗:“每过僧育处,便觉一官轻,幽壑从吾好,浮支任世情。凭栏看鸟尽,倚杖听泉声。佳水佳山地,终当结素盟。”“古寺寒山外,钟声日暮时,闲云飞鹫岭,孤月照龙池。因果高僧话,胡麻衲子炊,从来糜鹿性,归路意迟迟。”
裟罗树 清顺治间,一梵僧指宝塔峰曰:“有裟罗树焉。”山人随视,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矣。圣祖驻跸,忽闻异香,敕赐梅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顿成法席。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半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楼,固不足以当五峰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于北台者,则误以古当今也。准妙济传:“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是山,因以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者著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竽山,代子夫人磨竽自钉处也。北曰玄冥土垂,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圣教无考焉。
五台不产百嘉,麓已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细软如绵。其诸如麓溪壑之间,纯生杵朱,异草杂花,不可悉记。其金芙蓉,他出则无。至若灵芝神药,啖者足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识。今据妙济传,略录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金芙蓉、百枝、零苓香、鬼见愁、钵囊、玉仙、天花。
异草有三:瞢薹 鸡足 菩萨线
药草有二十五 :茯苓、长松、黄耆、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芦、白芨、天麻、鸟药、甘草、柴胡、百合、沙参、茵陈、回香、管仲、木贼、秦艽、苍术、细辛。
药石有一:钟乳石。
伽蓝胜概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于金刚,仲鼓达于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贝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藉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业林之缔构宜隆也。
志伽蓝
按古传,五峰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沉。大孚灵鹫,肇于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严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声出于烟萝。至若天城现影,金阁浮空。无著误入,不是人间。法照归来,犹存山麓。此不思议界,圣境冥现矣。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今略禄显著于左支耳,台内佛刹,凡六十八。
大显通寺 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币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于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古传中有两堂圣众,非戒定慧全者,莫预此寺。自明初以来,敕旨护持,凡十余道。永乐三年,设僧纲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粮。王啸庵诗:“五月行踪入大孚,万松如翦雪平铺。寻真客到青萝嶂,驻锡僧居白玉壶。几代苔文留锦字,诸天钧乐护灵符。炉烟经卷停云阁,不信人间有画图。”丘坦之诗:“却向凋陵后,追思初建时。空廊留古像,毁殿落新泥。幡断犹存字,苔封不辨碑。圣人不复作,遣迹重伤悲。”
大宝塔院寺 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